网友提问: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优质回答:
实际好处基本没有
其实若以现代的眼光看,配享太庙没啥实际好处,对于本人来说活着不可能享受那待遇,都死翘翘了啥待遇都白费,提升点下葬规格无非多占几米土地,多浪费点建筑材料,还能怎么样?清朝时候配享太庙的大臣都可以按郡王里下葬的,不一样埋土里出不来?
对于儿孙更没啥优待,那玩意不像爵位可以世袭,除了大祀时能混进太庙磕头,基本蛋用不顶。想当官你还得参加科举,想升官你还得苦熬资料,不小心得罪了皇家,X的神牌就人家扔出来,你还得顶着唾沫去收拾残局。
对!你没看错,配享太庙也不是一劳永逸,稍不留神就会被扔出来。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把前一个皇帝跪舔舒服了,不见得下一个也觉得顺溜。别说只是大臣,明嘉靖年间大议礼的时候,原来庙号明太宗的朱棣都差点被扔出去。
就是面子好看
估计很多人会问,既然没有实际好处,为啥古代那么多大臣削尖脑袋想混个配享太庙的待遇?这事如果细扯起来太麻烦,还好吐槽机是个擅长举栗子的人,咱们可以用现代的角度解释一下。
话说那驴牌(LV)挎包造型丑、颜色深,为啥那么多败家娘们哭天抹泪的非得买?单纯是因为它贵吗?错了!是因为那玩意稀有,没事就号称全球X多少个,背上它对自己的逼格提升很高。
瑞士那些纯手工名表也是这样,不止价格爆炸,还得审核X品,有没犯罪记录,是否对社会做出过贡献。一套跟孙子似的申请流程后,再花几十万买块机械表。那20块钱的电子表它走得不准吗?那些钱拿去撸串它不香吗?为啥非得这么折腾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而所谓配享太庙就跟这个道理一样一样的。
其实古代帝王和现代黑心奢侈品商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挖空心思琢磨如何花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阴险的把人分成三X等,再以待遇来区别。然而总有一些人牛到就差一步登天,偏偏还可以继续立功,这时候你要咋办?总不能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吧?
在经过长期观察后,帝王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衣食无缺、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失去最高权力追求后,要么变得颓废无比,要么开始追求虚荣。这就好办了,要面子嘛!我给就是了!
那么什么是最大的面子呢?华夏人最重视两样东西,一曰戎,二曰祀,打仗这玩意风险太高,还是在祭祀上想办法吧!于是逼格奇高的配享太庙就新鲜出炉了,从此大臣们蜂拥跪舔。
太庙那恐怖的逼格
那么太庙祭祀的逼格到底多高呢?这么说吧!无论明清,太庙都是重中之重,永远排在祭祀三个等级的最高位,称之为大祀。大祀的礼节虽然各朝有不同,但是天子亲祀绝对没跑,除非极特殊情况才能请假。
如果只是天子参加还不是规格高,祭祀太庙还得有专门的祀官负责喊,上什么酒要喊,上什么肉也要喊。天子还得亲自上表烧掉,向X报告自己取得了什么成绩,请X保佑之类。
当然,这也不算太过份,最恐怖的是百官中还得有人陪祀,一般品级不够的还没资格,吐槽机之前就写过明朝一个倒霉四辅官因为判死刑被朱元璋取消陪祀的段子。这帮陪祀的全程得在底下跪着,到节骨眼儿上还得行礼,这逼格可就不得了啦,等于后世满朝文武精英给叩拜,在下面必然爽翻天啊!
总结起来吧,所谓配享太庙其实并没有实际好处,只是皇家代为供奉时享、荐新,再加上文武官员祭拜,面子上好看而已。这是一个典型的荣誉头衔,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只是古代重视祭祀,所以显得很牛。扯淡完毕。
其他网友回答
何为太庙?
太庙就是古代皇室专门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这是皇帝的家庙,其他人想都别想,包括皇室宗亲。
太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当时称为世室。商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起才称为太庙。
何为配享太庙?
起初太庙是皇帝专享。后来皇后、宗亲、功臣在皇帝的特批下,也可以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太庙一般分为大殿,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当然大殿还是皇帝专享,配享太庙的人只能进配殿。东配殿供奉有功的皇族,西配殿供奉异姓的有功之臣。
大臣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本身太庙供奉的都是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这些神仙级的人物,当朝皇帝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祭祀典礼,要行跪拜礼的。想想大臣再功劳卓著,活着的时候不也是跪拜皇帝吗?现在和神仙级的人物待在一起,受当朝皇帝的跪拜,这在古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何等荣耀?用多少物质也换不来的。太庙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他的高贵,其他赏赐皇帝可以大笔一挥就给了,而配享太庙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以明清两代为例。明朝配享太庙的只有37人,清朝配享太庙的仅有26人,其中汉人大臣只有张廷玉一人。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的元老,他的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也是雍正皇帝的授业恩师。张廷玉在九子夺嫡中支持了雍正,有拥立之功。
雍正上台后,很多的谕旨都是张廷玉应命承办,他出事小心,很少出错。后来成立军机处,所有制度都是张廷玉制定的。他也从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等所有重要的部门一把手干了个遍。
雍正临终前,让他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并配享太庙。
那么扯了这么半天闲篇儿,大臣配享太庙到底有什么实际好处呢?
我查阅了半天资料,除了至高荣誉外,真没看出什么实际好处。
因为配享太庙并不是爵位,比如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但是配享太庙并不能继承。也不会给他的子孙后代有任何物质上的赏赐。
但这是个荣誉问题,他的子孙会觉得非常有面子。可这面子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子孙犯错或是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牌位从太庙移出也是分分钟的事。
比如嘉靖皇帝差点把明成祖朱棣的牌位从太庙移出去 ,在众大臣的竭力反对下,最后把皇帝资历最浅的朱高炽给移出去了。但人家是皇帝,更别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了。
虽然是脸上有光,但对后代来说不顶吃不顶穿算不上实际好处。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帝王术,以此激励其他大臣,兢兢业业为朝廷奉献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配享太庙是古代大臣死后享受的最高荣誉,代表了帝王们对人臣的肯定,这可不是虚名,是古代大臣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陪享太庙的由来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对大臣来说死后能够陪享太庙是最高的荣誉,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历史,那么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庙的不过27人,正因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对他父亲指定张廷玉配享太庙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根本不够这个资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们尤其是那些有功业的优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厉害的功臣,可以说陪享阵容非常豪华。
配享太宗X庙庭的功臣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X廉;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 ;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后被嘉靖皇帝取消);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14人: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礼烈亲王代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胤祥;超勇襄亲王策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恭忠亲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罢配享,乾隆X张廷玉死后,乾隆遵雍正遗诏,恢复张廷玉配飨太庙资格。;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太庙是至高荣誉,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庙是无上的荣誉,代表着你是这个朝代最被皇室们认可的功臣,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逝去大臣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陪享太庙是臣子们的最高梦想,但是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劳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庙,以清朝为例子,27个陪享太庙的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汉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功劳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却没有曾国藩。
陪享太庙不是虚名,那些被陪享的人会被其他王公大臣羡慕嫉妒恨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时候配享太妙,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能够得到这个荣誉,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相当了不得的。而在满清一朝能够得到配享待遇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等人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张廷玉的待遇据说是雍正皇帝在遗诏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不怎么喜欢他,张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给他做保证,不能掉了这个待遇。因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这个东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够配享太庙,自然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张廷玉如此看重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能少,唯独这个东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配享太庙并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东西,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还是非常虚荣的,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虚荣,就如很多女人省吃俭用,花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包一样。不懂的人觉得那个包有什么用,值这么多钱,能多装多少东西呢,但是喜欢的女人可不会这么想。
配享太庙对古人来说确实算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只要皇朝不倒,那么配享的大臣可以永远享受皇家的香火,因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庙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么荣耀。这也就是说大臣死了,在阴间能够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够在阴间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够配享太庙,自然就享不了那么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死后住在什么地方,按现在的话说可以福泽下代。实际好处?古代人么祖先是哪里出来的或者被赐予什么荣誉,后代可以吹吹牛逼,比如说我们祖上被赐予入住太庙了,比如我家被赐上方宝剑这种。要说实际点的么!这我还得查查历史上入太庙的历史人物。
清朝太庙
清朝太庙供奉了十三个大臣分别是: 舒穆禄·扬古利、费英东、钮祜禄·额亦都、图尔格、图赖。 图海、鄂尔泰、张廷玉、乌雅·兆惠、富察·傅恒、章佳·阿桂、福康安。
扬古利
跟随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将女儿许配给他。主要功勋是在努尔哈赤X辉发部的时候记下战功。后期也跟随皇太极,率正黄旗的兵马攻打明军以少胜多受到皇太极的赞扬。崇德二年正月,皇太极命豫亲王多铎和扬古利前去阻击,当时正值下雪,在偷袭X时,X的伏兵突发鸟枪,扬古利不幸中枪,因伤重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多铎将扬古利的尸首带回了营中。皇太极亲临为之祭奠,赐御用冠服。回京之后命陪葬福陵(努尔哈赤所葬陵墓)。 同年十一月,追封扬古利为武勋王。顺治年间,清世祖顺治帝命将其配享太庙。
从这里我们看到扬古利也算皇亲国戚了入太庙理所当然,且战绩赫赫。
费英东
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满族,瓜尔佳氏。努尔哈赤将皇长子褚英的女儿嫁给了他,使他成为额驸。而且他父亲归顺努尔哈赤时带了五百户,他也被封为一等公协助努尔哈赤处理政务。他死的时候太庙刚修建好,就入住了!
图赖是正黄旗人,费英东扎尔固齐第七子也。
钮祜禄·额亦都
这个姓想必爱看清宫剧的小伙伴非常熟悉吧,钮祜禄·额亦都,满洲镶黄旗。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首(其余四人分别为何和礼、费英东、安费扬古和扈尔汉)。
人家不用入赘就是大户,其后人基本都和皇家有血缘关系,他是康熙朝重臣遏必隆的父亲,孝昭仁皇后的祖父,孝和睿皇后是他的八世孙;孝穆成皇后为第六代后人;据杜家骥慈安太后也是他的后人。所以吧这个姓出皇后和太后。是个望族!
图尔格也是钮祜禄氏的, 清满洲镶白旗人,钮祜禄氏。额亦都第八子。天命十一年(1626),太宗即位,他佐镶白旗,为八大臣之一。
图海
这个人比较特殊,没有娶爱心觉罗家的女人,也不是开国元勋,还是寿终正寝并不是打仗受伤而死,他入住太庙比较晚的,到雍正时期才入住太庙。
历经三代帝王,起起沉沉,所以说吧,他为什么会有资格入住呢?而且是到雍正了才配享太庙,他可是没一点皇室背景的。原来他是顺治当太子时的太傅,这个职位最亲近皇帝,但是后来在刑部当职的时候被顺治革职,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的没错,图海在顺治时期大起大落,到了康熙时期又被重用。可以说他入住太庙是顺治的赏识,有运气也是有实力在的,不然也不会死后在雍正时期配享太庙。
鄂尔泰
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毅庵,康熙举人。任内务府员外郎,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亲王(即世宗)的心腹。这个人是真的实力派,虽然祖上也是稍有头脸的人物但是那已经是老黄历了还是他自己一步步经营的荣誉。他和图海一样是因为功勋才配享太庙的。
张廷玉
太庙里唯一的汉人,其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他的功绩主要是编纂清史和修补明史。
乌雅·兆惠
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帝的X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族孙,都统佛标儿子。
章佳·阿桂
章佳氏,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将领。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数重臣之一。 定伊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战功赫赫,封诚谋英勇公。同时,阿桂还编有《军需则例》15卷。
剩下的富察·傅恒、福康安。看过延禧攻略的都知道这俩人和皇帝是亲戚就不用说了。
因此配享太庙是有功勋的皇亲贵戚才能入住的,当然也有少数得到皇帝赏识,当然自己也有实力被封一等公。这完全是靠自己实力,即使后代多少沾一点光,如若是草包杂鱼也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会笑话丢了X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