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杜甫是李白写的吗(戏赠杜甫诗意)

网友提问:

应该怎么理解李白的诗《戏赠杜甫》?

优质回答:

“诗仙”李白,一生结交朋友无数,从乡野村夫到墨客文人,从不在意辈分出处,只求志同道合。“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这些人也常常见诸于李白的诗歌之中: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那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告白之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是李白与汪伦的告别之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那是李白向王昌龄的告慰之诗。李白这一生有两段最为著名的忘年之交,一个是与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即上文提到的“孟夫子”;另一个则是与比他小十一岁的杜甫,即韩愈所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诗圣”。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结交于天宝三载(744年),这首《戏赠杜甫》则写于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不同于李白对年长之友孟浩然的敬慕与尊重,这首赠给杜甫的诗歌,以调侃与娱乐的口吻,表达了对杜甫的关心与呵护。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烈日炎炎下,李白与杜甫在饭颗山头相逢。看着头戴竹笠的杜甫,李白情不自禁地问道:自从上次分别之后,老兄你为何变得如此消瘦啊?据我揣测啊,杜甫你不是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吗,恐怕就是因为你吟诗作赋太辛苦的缘故吧。

自问自答之间,两个鲜活的知己形象跃然纸上。一则突出了李白的诙谐幽默;二则突出了杜甫“为赋新词”的呕心沥血。在李白看来,杜甫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所谓伊人,在诗一章”。李白的调侃,足以表明这段忘年之交的深情厚谊。除了年龄的差距,李白与杜甫相识时,在文坛的名声也有着云泥之别。彼时的李白早已风流天下闻,而忧国忧民的杜甫却还是功名不就。作为晚辈甚至是无名之辈,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却无丝毫谄媚之态;而李白赏识杜甫,也没有故作高深,盛气凌人。

两人在洛阳一见如故,后来同游梁宋,又在东鲁相见,早已结下了平等而深厚的友谊。李白在这首《戏赠杜甫》里的调侃与揶揄,不像一首赠诗,更像是一首打油诗,传达出李白与杜甫相逢时的轻松自在,其乐融融也。

而“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则进一步表明李白与杜甫相知相交的志同道合。“为诗作苦”,是二人对诗歌创作的共同态度。除了艺术创作上的精益求精,李白与杜甫也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的远大抱负。

“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那是李白的政治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那是杜甫的壮志雄心。

二者并无不同。

总之,这首《戏赠杜甫》,以诙谐幽默的笔触,既突出了李白与杜甫友谊的平等与深厚,又突出了李白与杜甫相交的志同道合,充满了李白对于杜甫的关心与呵护之情,流露出李杜相处的轻松愉悦之感。

其他网友回答

《戏赠杜甫》这个“戏”有批评之意。杜甫和李白相差11岁,但由于对诗歌的共同爱好和坎坷的生活经历,两人成了莫逆之交。现实生活中,杜甫的日子更穷苦,而作诗又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的处境虽然不比他好到哪里去,但是李白更达观,更随便些。李白这首诗实际上是在劝慰杜甫,诗歌不能当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身体健康!

对杜甫的批评,为什么又说是“戏”呢?“戏”有开玩笑的意思,这就相当于现在我们和朋友之间有时说话重了,怕对方生气,赶紧加一句”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戏赠杜甫》,但我们看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情的关心爱护!没有生活同感的人不可能对对方理解的这么到位。

其他网友回答

李杜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他们个性差异,可以说一个来自火星一个来自地球。杜甫作诗太用力了,他必须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追求完美,写诗太费劲了。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一个拘谨严密,一个洒脱率真,他们的友谊可以说惺惺相惜又是冰与火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