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意思(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出自哪里)

网友提问: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句话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我是小楼,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句话是对老师而言。如果老师不重视研究,也许他可以成为经验老师,但是要成为学者或专家老师一定很困难。一些老师认为他们整天备课、上课,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实际上,只要有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就可以使研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研究必须从问题开始,问题从何而来?对于教师而言,问题只能来自对他们在教育和教学中长期实践的深刻反思。在深刻而有效的反思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具有独特特征和新思想的研究问题,思广则能活, 思活则能深, 思深则能透, 思透则能明。因此,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通过教学研究解决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传授什么知识,而且还应该知道如何传授知识,要知道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了解研究,参与研究,不断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以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研究不仅是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和发展前提。简而言之,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注重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继续参与研究和奉献研究工作,以实现自己专业的不断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教:实践,研:学习或总结理论。

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创新。

一个整天只会埋头教书的教师,如果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或者不把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肯定无法提升教学水平,老本总会吃光。学习是一个蓄水的过程,如果光喝那一缸水,终有一天会见底;反之,整天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而不到基层进行实践验证的教研,正应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恰好处于这种现状。

为什么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出不了教育家?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位教育家的成长之路,这个人就是前苏联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他是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X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X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留给后人的教育理论书籍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他穷其一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并教书,他为教育献身的信仰非常中国当代很多教师学习。如果我要问,有多少教师有自己对教育的精神信仰?可能极少。

中国的学校教育指令性教学模式(连教案都需要模板),已经将教师们的创新思维勇气扼杀了(千人一面),当一切都为了追求成绩与分数这一结果而去努力时(成绩决定一切),所有的评价教师优劣标准都变成了一条腿走路(德字丢失),谁敢X走,谁就是异类。

因此,如果从广义空间来看教与研,需要把束缚在教师身上那些绳子都解开,让教师们保持本真的自我,别再拿任何统一评价模式去考核教师。如果有考核,那不妨就把教与研做好文章,向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者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一、字面意义应该是讲教育

教:教学、教授,重教,那么就是说这个老师会教书,会教学生,但是会教书只是停留在教育的表面,能成为范本,能当优秀,但是不能广范传播;

研:研究、专研,内容更专业,更深入,更有价值,更能留传或者传播。

教而不研则浅,是说做教育只教书不深入研究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等等,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研而不教则空,是说做研究的人不去实践教学,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最后只会形成没有基础的空洞理论。

二、深一层意思讲思想

教而不研则浅,指在生活学习中只学、模仿,不去思考,只会获得肤浅表表的认知或者方法;研而不教则空,指生活学习中夸夸其谈,不求实际,缺乏基础支撑的理解概论。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才能出真知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才能出真知。

万事万物皆有序,思考之后的成果才能为后世所用,历史才有进程,社会才能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两句对仗很工整,模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来,其基本意思也很简单明了:

只教书而不作深入研究,教学就会流于表面,失之肤浅。而皓首穷经坐而论道,没有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也终不能转化成教学实绩。

现在,各校的教研活动可以说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每所学校每个学期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那真可以说是“旌旗招展,锣鼓喧天”,煞是热闹!

但是,我们的很多教研活动,似乎已经在无意识中忘记了教研的本来目的,悖离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初衷,越来越走向“表演作秀”,给同行看给领导看,教研活动演化成“师生话剧”!

那么,真正的教研到底要研究什么?

首先要研究学问。以学科知识X为核心,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广博。有一个老的说法叫“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笔者个人觉得,如果老师能有两桶水三桶水是不是更好?或者干脆就是自来水或大江大河,那是不是更理想?!

不研究学问的老师,只能慢慢变老而终难以成师。

其次要研究教法。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习兴趣的养成。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形成能力。

更重要的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才施教,最大程度的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不研究教法的老师,只能是出蛮力而事倍功半。

另外,国内国际教育大势,古今中外教育专著,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中高考趋势及命题特点,高频考X型的答题思路与方法技巧等等,均应在教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愿我们的教研活动,早日褪去世俗的浮躁,卸掉功利的华服,撤下炫彩的伪装,还回本来面目。

教学研究,归根结底,是要对教学有用,是要为提升教学质量服务。

其他网友回答

教而不研则浅的意思:只知道埋头于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对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新的教学理念置之不理。那么老师的教学技能始终得不到长进。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教学技法根基较浅的老师。这一般在一线工作的教师。

研而不教则空的意思是:只知道埋头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结合、不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去。研究得出来的结果是毫无用处的,不能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依据。这一般在机关里坐着的研究员或专家。

这两者本来是应该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后者的研究依据来源于前者,再用相关理论给予指导;前者获得后者的先进方法或理念,进行实践活动后的因果反馈回后者于继续研究。

但事实上,现在两者之间好像存在者对立的状况。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情况。学校上一级的教研员,进行了某个课题研究,然后就强制性要求下面的学校,按他们课题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来编写教案和实施上课过程。可大部分觉得这样的理论并不适合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应付着按照去做。这样做的结果有什么意义呢?

结语:教要研,才得以进益;研要以实践为依据,才不至于徒劳无益。正是: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

(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