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赏析(北宋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优质回答:

路过,尝试一答。先上原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去年时。

先要大概了解一下作者:“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

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X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X妓合金而葬。

大概翻译一下词意:望尽天涯路,白发生鬓边,少年时不在,何处是归园

长安古道上(柳永骑着)马缓缓的行走,柳树高处有蝉趴在(树干上)乱嘶鸣。夕阳残照远山彼,秋风在原野上(胡乱)的吹,(柳永)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角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去那里寻找(我)往日的期待?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本篇为词人晚年游长安,自伤身世之作,写其落魄潦倒时茕茕独处的凄凉情景,抒发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情。跋涉在夕阳古道,词人回忆不可追之往事,慨叹自己漂泊无定前途渺茫,茫然失意的之状令人唏嘘。

上片侧重写景,词人置身于“长安古道”之上,心绪便渲染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马迟迟”,车马缓缓而行;“高柳乱蝉嘶”,高高的柳树上秋蝉啼叫,声音纷乱凄凉,夕阳在山的那边慢慢降落,秋风在原野上用力地吹起;“目断四天垂”,词人极目远眺,看不见人烟,只见那广阔的天空如幕帐般向下四垂。上片描绘出一派凄凉的秋景,为全词的抒情罩上了悲凉的情调。

下片侧重抒情,追思过去,慨叹追怀眷念的往事已无迹可循。“归云一去无踪迹”写恋人一去杳无踪迹,“归云”喻指词人所思念的恋人,也是一切消逝永不复返的事物的象征。“何处是前期?”往日的理想期待在哪里?“前期”既是旧日的志意心期,又是与旧日的X约期。然而,这两种期待都不知在“何处”了,暗指双双落空。“狎兴生疏,酒徒萧索”写此时的寂寥和落寞: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零落无几了。这样的局面使得词人不由得发出“不似去年时”的慨叹,所有的一切都虚幻不真实。

这首词里,词人没有了昔日的狂放不羁,无所顾忌,只是抒发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悲戚感受,暗喻了自己对功名、宦途的心灰意冷之情。

这首小词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虽不华丽,意境却清丽深远,风格苍劲。

其他网友回答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是宋代词人柳永晚期的词作。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的是秋天长安道上的萧瑟景象;下片抒情,抒发的是对往事一去不复返的感慨和对旧日期约的期许。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的全词如下: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词的大意是:

长安的古道上马在缓慢地前行,高高的柳树上蝉在纷乱地嘶叫。夕阳在飞鸟之外渐渐西斜,秋风吹过乐游原,夜幕降临时我极目远眺,望向天际。

飘逝的云一经归去再无踪迹,何时实现旧日的约期?游乐的兴致全无,酒友零散,不像少年时。

词意赏析:

上片:“长安古道马迟迟”,长安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繁华,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是历代文人志士实现理想和施展才华抱负的场所。“古”字不仅写出了长安作为都城存在年份的久远,还写出了上述社会风气盛行时间的长远。然而词人的马却在古道上缓慢地前行,暗示出了不像其他的X儿,词人的志愿却久久难以实现。

“高柳乱蝉嘶”,高高的柳树上蝉在纷乱地嘶叫。此时已是秋天,百花凋残,柳树上的柳叶凋落殆尽,没有了以往繁茂嫩绿的垂柳,剩下的只是光秃秃的枝干,因此柳树才显得的高。炎热的夏季,蝉鸣的节奏和谐统一,而如今却杂乱无章,此时的蝉叫已由夏季的高亢变成了低声的哀鸣,和秋天的特征相符合。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傍晚时飞鸟之外的夕阳渐渐地西落,飒飒的秋风吹过乐游原,就在夜幕降临时词人遥望天边,却看不到尽头,不知去往何处。秋天的景色萧瑟,给人以凄凉之感,此时的秋景正是词人心境的外露。

下片:“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飘向远方的云一旦归去便不会返回,再无踪迹。此处的“归云”指的是词人平生经历的往事,往事如云一般,一去不复返,即使对它如何地留恋。“前期”:旧时的志愿,约期。人生已过大半,旧日的约期何时实现呢?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狎兴”指游玩的兴致;“酒徒”:酒友。时至晚年,词人已不像年少时那样,游乐的兴致全无,酒友也零散在各地,往日的把酒言欢一去不归。

这首词不仅有对往事不再重来的感慨,也有对人生不尽如意的感叹。

其他网友回答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鸣。“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古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功名利禄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所承接的却是“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一种强烈的反衬。而在长安道上词人之“马”之“迟迟”行走,则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蝉的嘶鸣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秋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秋蝉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经凋零,所以才显得树的高。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上阕后三句是说,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飞鸟隐没在长空之外,夕阳隐没更在飞鸟之外,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天苍苍,野茫茫,词人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

  词的上半阕是词人自写其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从外界的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下阕前两句是说,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和欢乐不可再得。对于柳永而言,他过去的愿望和期待都已经同样落空了。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末三句是说,冶游饮宴的兴致已经衰减,过去的酒友也已经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经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末三句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志向和意愿一无所成,岁月流逝,只剩下“不似少年时”的悲哀和叹息。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X,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