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蜀国的支柱是X而不是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做了什么)

网友提问: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成为了蜀汉最后支柱吗?

优质回答:

姜维被称为幼麟,受诸葛亮的悉心培养,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他是一个实力不俗的人物。在三国中除了卧龙,凤雏,冢虎外有这等雅号的姜维可排第四。在第一次北伐中姜维识破诸葛亮的计谋,以区区一郡之兵居然打退了蜀汉军队。

明代大学者李贽称其为“又一孔明”。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盛赞:“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然而《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颇低,认为: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X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三国志》将姜维与蒋琬、费祎合为一传,对于前二人尚多有褒奖之词,如说蒋琬“整有威重”,说费祎“宽济而博爱”,唯独评论姜维几乎无一句好话。

《三国志》竭力贬低姜维,主是在三个方面:

一是“粗有文武”,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太“粗”,用这个去说一般将领倒也没什么,但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这个“粗”与其身份形成反差,等于他才不堪用;

二是“玩众黩旅”,意思是轻率地滥用武力,这个“玩众”,是说把百姓玩于股掌之上,比穷兵黩武还严重;

三是“明断不周”,也就是对大势缺乏正确判断,考虑问题不周全,以致身败。

姜维究竟才能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要指定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呢?

从北伐战绩看姜维的军事才能

一直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认为姜维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严格说起来,加上之前在蒋琬、费祎主持下对曹魏方面的军事行动,姜维参与和指挥的北伐共有11次之多。

这11次北伐,分别是:

第一次,蜀汉延熙元年(238)姜维兵出陇右,在南安郡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次,蜀汉延熙七年(244)曹爽征汉中,姜维和费祎出兵兴势,与X一起大败曹爽;

第三次,蜀汉延熙十年(247)姜维兵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

第四次,蜀汉延熙十二年(249)姜维再出陇西,以廖化为先锋,与曹魏多名将领在陇西展开会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次,蜀汉延熙十三年(250)姜维以羌人和胡人为辅助,与魏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打成平手。

第六次,蜀汉延熙十六年(253)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次,蜀汉延熙十七年(254)姜维出兵陇西的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次,蜀汉延熙十八年(255)姜维率夏侯霸等兵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将王经,后魏将陈泰派兵前来解围;

第九次,蜀汉延熙十九年(256)姜维再次出兵陇西,蜀将胡济进兵迟缓,蜀军被魏将邓艾击破于段谷;

第十次,蜀汉延熙X(257)曹魏发生诸葛诞之叛,姜维趁机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至次年蜀兵撤退;

第十一次,蜀汉景耀五年(262)姜维出兵与魏将邓艾战于侯和,蜀军为邓艾所破,撤往沓中。

这11次北伐有胜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从胜败对比看,胜仗多于败仗,且对手郭淮还是钟会都是曹魏当时最顶尖的将领,说明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

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

诸葛亮评价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总体来说选择姜维作为接班人,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姜维忠于汉室,诸葛亮毕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既要能臣,更要忠臣。

第二,姜维虽然和三国时期的顶级人物有差距,但其综合能力在蜀汉X当中确实出类拔萃。诸葛亮曾经说姜维强于李邵、马良,属于“凉州上士。”

第三,姜维人品很好。蜀汉秘书令郤正认为姜维位处高官,但却不好X,为人清廉。

第四,姜维出身于凉州豪族天水姜氏,是蜀汉经营雍凉的不二人选。天水姜氏世代居于凉州,在凉州的势力相当庞大,号称天水四大姓之一,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是可以左右凉州归属的重要因素,如唐朝开国功臣永安县公姜宝谊,就是姜维的后人。而刘备至诸葛亮时期,曹魏在雍凉的X并不稳定,如一出祁山时,“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因此,蜀汉历次出兵的战略构想都不是直接进军关中攻打长安,而是先取雍凉,这样一来,拥有一个能够在凉州说得起话的、说话有人听的当地豪族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人物,在刘备时期是马超(可惜他死得太早),在蜀汉后期就是姜维。

第五,这也是诸葛亮最无奈的一点。蜀汉后期,荆州已失,仅有益州一地,国势日下,人才凋零,能拥有姜维这样政治正确、出身高门、才能还不错的人才,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姜维胆大如斗

刘禅投降邓艾后,钟会手握大军,意图反叛,姜维察觉到,于是想方设法促成他叛乱。一番谈论,钟会以为找到知己,和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邓艾攻破成都后,骄傲放纵。钟会陷害其谋反,邓艾被押进囚车送往魏都。钟会统领了全部伐蜀兵马,带姜维进入成都后,准备反叛。

姜维想让钟会杀尽从北方来的诸将,自己再借机杀掉钟会,全部坑杀魏国兵士,然后重立刘禅,于是才有了他给刘禅写的密信,让他等待些日子,蜀汉会复国。

钟会想听从姜维的意见诛杀诸将,却犹豫不决。然而最终事发,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这些兵将率先发难,X攻打钟会。

姜维带着钟会左右拼杀,杀死五六人,终因寡不敌众被杀,钟会也随即被杀死。邓艾也被杀死。姜维计策虽未成功,但一日之内,拖死了钟会、邓艾,也算是死得其所。

魏将士对姜维的计策非常愤怒,就连蜀汉太子刘璿和姜维的妻子儿女也没放过。姜维死后又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姜维竟然胆如斗大。

姜维死,蜀汉亡。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有四位支柱,他们是蒋琬,费祎,姜维和董允。

首先我们来说蒋琬。蒋琬,字公琰,蜀山社稷之才。诸葛亮在世时就曾给后主刘禅X一封,大致内容是说如果那天我去世了,蜀国的事务可以交给蒋琬,这足以证明蒋琬的能力。

费祎,字文伟。蒋琬去世后,费祎执掌了蜀国的大权。早些年,费祎出使吴国的时候,遭到吴国X臣唇枪舌剑的攻击,费祎不卑不亢,始终没有屈服,得到了孙权的赞赏。费祎也算是雅性谦素,当国功名。

姜维,字伯约。在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先后执掌大权,不过严格地说来,他们都是文官,相当于运筹帷幄的统帅,而真正继承诸葛亮遗志,浴血奋战于北伐第一线的,还得是姜维。而且姜维也算是诸葛亮的学生,继承者。

董允,字休昭。诸葛亮在进行第一次北伐前,很担心蜀汉后主刘禅年纪太轻,不辨是非,容易受人欺骗,就让为人正直、是非分明的董允负责处理皇X部事宜。由此可见,董允的人品是非常可信的。

所以说,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蒋琬,费祎,姜维和董允四人支撑了蜀汉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只有姜维一人。

其他网友回答

姜维在诸葛亮刚病故时没有成为蜀汉的支柱,但在蜀汉的晚期又确实成为了扛鼎之臣,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的确想培养姜维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他在五丈原病故的时候,姜维才投降过来六年,即使诸葛亮信任姜维,但这么点时间不足以让其余蜀汉的大臣们相信姜维的忠诚度,其中还会包括蜀汉后主刘禅,当时的军事指挥权不可能交给姜维。

诸葛亮死后在军事上的接班人是蒋琬,是他接任的大将军一职,蒋琬之后是费祎,姜维要到诸葛亮病故后的第十三年,才升为“卫将军”,并获得和费祎共录尚书事的权力,诸葛亮病故后X,等到费祎被刺身亡后,才被授以“督内外军事”,得以独掌兵权。在费祎还活着的时候,姜维统帅的兵马从来就没有超过一万人,费祎一直压着他,《三国志》中对此有清楚的记载: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 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可见,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一直是被限制使用的,他是军事统帅,诸葛亮死后,蜀汉更改了主动挑衅曹魏的国策,以修生养息为主,所以用不上姜维。再者就是前面所讲的,他是魏国人,投降过来没多长时间,要重用也需要观察和磨砺,继承诸葛亮权力的蒋琬、董云、费祎等人多少也对姜维有所猜忌。

姜维在蜀汉后期得以掌军事大权的原因也很简单,为蜀汉效力二十多年了,值得信任了,最重要的是,蜀汉在军事上后继无人。诸葛亮病故时,蜀汉在军事上最合适的掌权人其实应该是魏延,他的资历、能力、忠诚度都足够,可他被杨仪害死。魏延算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军中除姜维外(当时的姜维还太年轻)唯一的帅才。

俗话说得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个无大将在诸葛亮和魏延都亡故后是真事,跟随刘备执掌蜀汉大权的元老派和荆州派功臣,如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等人活着时都是叱咤风云,但他们的后代没几个成才的,没有人继承他们未尽的事业,他们的后代要有本事的话,刘禅绝对是优先使用他们。

《三国演义》里有张飞之子张苞死时,诸葛亮气出病的故事,就是因为蜀汉在军事上后继无人,张苞算是难得有才干的,死掉后就一个都没了,诸葛亮也是没办法才培养姜维,就算魏延在诸葛亮病故后不死于权斗,也撑不了多久,魏延的年纪和诸葛亮差不多,还能指挥军队多久?在三国时期,活成廖化那样的能有多少?

元老派和荆州派之外,蜀汉还有一个重要的势力集团,就是益州本土派,益州世家众多,怎么也不可能不出人才,但益州世家从来就不支持北伐,不会主动提供人才给蜀汉军队,而且,即使他们愿意支持北伐,愿意出人才,刘禅也不敢将军队交给益州世家,那样很可能被架空,当初刘备托孤时就没敢让益州本土人士做辅政大臣。

元老派和荆州派后继无人,刘禅和掌权的荆州派也不敢把军权托付给益州派,这么一来,也只剩下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姜维能用,加上有诸葛亮的好感在前,姜维又熬过了观察期,这才得以在投降蜀汉二十六年后得到军权,成为蜀汉军事上最后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