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人文指的是(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区分为天文和人文的人文指的是什么)

网友提问:

观天名天文观人称人文…文即规律大而化之曰文化!中国文化是啥?

优质回答:

中国文化,是中国人做学问做了5000多年,善于学习和应用、总结,其间:中国礼仪、中国学问、中国书藉、中国科技、中国发明、中国军事力量… …

中国文化在5000多年期间对全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大唐盛世、大汉王朝、元朝领土版图、明朝世界中心、郑和下西洋、四大发明、中医医学、祖冲之圆周率、瓷器、茶叶、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

这些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赞][赞][赞]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我用《文心雕龙》第一句话回答你:“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文,通纹。所谓鸟迹为文,是纹德造字,仿天地之迹造字。汉字本是模仿道变的规律造的。造字法,形声、会意、象形,也是道化。

道以化变,道本来就是变化着的。比如煮饭,以前大部分人家是用甑蒸的,现在用电饭锅的多,这不说明主食变了:大米还是大米、白面还是白面。只是操作方式变了点,工具变化了——道的第一义是行,煮饭的操作方式随器具而变化,器具变化造成了行为的变化,但对大米来说,也还是个焖熟的过程。

所以,你说的“文即规律”,规律依主体的变化而变更。以上煮饭的例子,主体是大米,要的结果是煮熟了,所以规律并没有变。

同理,人类社会,作为主体的人类,比之从前并没有多出个什么器官,所以人文的核心是没有变化的。

“观天名天文”,得看谁观。“观人名人文”,不是任何人观人都能称“观人文”的。

文通纹,道纹是通变——道所含的变化规律,是能贯通始终的。从起到终,始终如一,这叫“大而化之曰文化”。所以,文化是道化。

所以,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传承,是道化之用。小到养身,大到治用,当然养身也是为了致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就是这意思。个人建议题主抽空读读内经,把论语也通读通读,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祝安。

其他网友回答

大部分人对于文化的认识都是很片面的,那是因为,在我们漫长的生活当中,文化时刻在萌发,时刻在发展变化,没有人可以完全看清文化的全貌。文化很大,大到浩如烟海,同时文化又很小,小到几微不见,文化的这种属性,正与“水”异曲同工,它们都具有向下渗透传播的功用,所有类型的文化,都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从源头向X,流经之处,皆为滋润,这不正是水吗?既然如此,水的源头可寻,那么文化的源头又在何处呢?

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并不容易,那么我们不妨先从“文化”的字面意思进行入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会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关于解读文化的注释文化也是如此,既然想要探究其起源,我们不得不将时间轴向更久远的先前推进,这是因为只有当时的产物,才能更准确地解释时下的文化。因为某种原因,一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文化的前身,被遗失在了岁月当中,因此我们只能尽可能通过现有的资料去加以推测。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我们首先通过《说文解字》,来看一看什么是“文”,什么是 “化”,而何为“文化”?

【卷九】【文部】文

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無分切

文说文解字白话版

文,交错的笔画。象交叉的纹案。所有与文相关的字,都采用“文”作边旁。我们的文字都是对物像表面特征以及抽象特征的概括描述,传说中的仓帝造字就是通过观察凤凰掉落下的画有“蹄印”的书,而产生灵感,最终成功造字的。因此文字的最初含义都是可以通过文字的形象进行理解的。通过《说文解字》对“文”的解读,我们其实可以确切的知道“文”字的生成过程,“笔画进行交错”的这种象,就是“文”,因此“文”的核心特性就是“交错”,直到今天,这一特性仍然被保留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传统文化现如今在世界各地进行着传播发展,很多外国人都慢慢开始学习汉字,学习使用筷子,甚至能够唱几句京剧,这其中的原理就是在于文化“交错”的属性所致,首先中华儿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被分散到世界各地,接着不同区域文化间就开始交错、碰撞、融合,这时候可能有人问,为什么是外国人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而不是我们被外国文化所同化呢?

首先,无论是我们还是外国人都有被彼此文化同化的可能,那是因为不同文化之间交错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会作出恰如其分的选择,这种选择会让人们感受到舒服,于是不同文化就开始了融合,在融合之后,有可能A文化的特征少一些,而B文化的特征多一些,至于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在进入不同文化领域之后,好像该领域的中国特色更多一些,那只能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文化生命力极强,极具竞争力,极其适合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所以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有!

【卷八】【部】化

教行也。从从人,亦聲。呼跨切文四 重一

化说文解字白话版

化,教化施行。字形采用“人、匕”会义。

《说文解字》中“化”的意思,更加趋近于教化,通过教育的形式进行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那么“教”何解?《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上面做,下面仿效,就是上行下效之象,就是“教”。明白了教化的含义,其实也就明白了“化”的意义,之所以“化”的左边是单人旁,其实也就说明了,人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基于以上内容,“文化”的含义,也就呼之欲出,文化就是通过人类之间交错,融合,相互教化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文化现象。因“文”而“化”,“文”是“化”的前提,而“化”是“文”的结果。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文化,其实只是文化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现象,或者说一种具体的产物。比如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玉文化等等,这诸多文化无一例外地都是按照文化的原理产生出来的,只不过在文化前面加上一个具体的名词之后,这种文化才具有代表性以及专一性,它的好处在于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传播,这对于文化来说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基于文化的核心定义,文化在时间中,在空间上逐渐积蓄力量,逐渐壮大体量;自人类诞生到如今,文化已经变成了一个超级巨无霸,以致于人类无法真正地看清它的容貌,只能通过片面的部分,进行揣度分析,结果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衍生出了数量巨大的畸形文化,诸如殉葬文化、裹足文化、“围城”文化等。

任X化都有两个层面,中国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将“理”看做形而上,那么众多文化现象及其产物就是形而下,也就是“器物文化”,各类书籍,典故,用品,具体活动都是器物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在众多文化中,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当属太极文化,其后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诸多文化产物都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