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优质回答: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X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因此各地举子X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X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此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X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综上所述,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在悠久的历史上,这项制度可以说带给很多人X,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更是显得不一样了。
正因为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状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不过我今天还是试图从现实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科举制度的兴起
科举制度是首创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两宋时期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事迹,也培养出了很多古代的厉害人物。
不过就科举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并不是类似于今天的学历考试,可是又与今天的高考之类的学历考试有着一定的关系,要是单纯从性质而言,科举考试其实更加类似于今天的一些公务员考试,一旦X之后,便有机会成为官员。
可是从形式上来看,科举制度又类似于今天的高考,人人都可以参与,没有学历限制,公务员考试可是有学历限制的,很多要求都至少是本科以上,有的甚至要求研究生以及博士,科举制度在古代是没有这么多限制和要求的,就类似于升学考试,是走向人生下一阶段的重要跳板,一旦成功,则可能改变一些自己的命运。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后来基本成型之后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前前后后需要经过六次考试,才能最终确定出来状元、榜眼以及探花。接下来我就分别来讲一讲这六次考试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次考试称之为县试,其中X的学员称之为童生,没有X的就没有机会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了,只有童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级别的府试,府试能够入围的学员称之为秀才,秀才参加第三级别的考试,也就是院试。
在院试中入围的学员称之为举人,在明清之前,就算已经达到举人的级别,还是不能做官的,需要继续向前考试方可,而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举人也已经可以当官了,比如清朝时期的左宗棠就是举人,一直没有X进士,但是他还是成为了封疆大吏。
举人继续参加第四级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围的称之为汞士,第五级考试是会试,会试入围的称之为进士,不管是在明清还是明清之前,实际上进士都已经是有机会做官的了,甚至状元、榜眼、探花实际上也是和进士差不多的,只是说他们是在进士中又进行了一次殿试,在殿试中成为一甲第一名的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称之为探花。
当然了,在殿试中最后入围的是有三甲的,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是最高等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都是在殿试中的入围之人,虽然没有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但至少已经是榜上有名的了。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其实想要成为状元,确实已经是绝对不容易的事情了,换言之你需要是全国第一名,才是状元,要不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足以见得状元是多么了不起,那么状元、榜眼和探花在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状元、榜眼和探花相当于什么学历
前边已经说过,要是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其实科举考试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所以状元就相当于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好的岗位的第一名,榜眼就是第二名,探花就是第三名,他们三者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只是排名不同而已,换言之就是三者都在一个单位,只是职位和待遇不同而已。
可是根据科举考试的形式来说,与今天的升学考试还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我们根据科举考试的六个级别,可以和今天的升学考试来进行一下类比,这样一来也就基本可以类比出学历来了。
我们今天的第一次升学考试就是幼儿园升小学的升学考试,我们就把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级别县试当成幼儿园升小学的门槛(很明显这种类比是不准确的,可是我们忽略一切因素,单纯根据等级来类比一下)。
第二级考试是府试,就把今天的小学升初中当成是府试,第三级别是院试,也就是今天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只要能够顺利升学到高中,基本上大学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和当初成为举人之后有机会做官有相同之处。
第四级是乡试,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升大学,乡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你是否中进士(重点大学),要是成绩好中了进士,以后的前途将会更好,要是成绩不好也至少是一个举人,还有机会继续考试。
第五级是会试,就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考研究生,这一个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只要能够X进士,在会试中都是不太容易被淘汰的,和今天考研究生有相似之处,第六级就是殿试,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考博士。
殿试入围分为三甲,就与博士区分学校和级别待遇一样,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的前三名,就类似于今天博士中成绩最好的前三名,这些人通常都是中科院之类最好的研究机构中的成员,换言之,就是说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实际的学历类似于今天的博士学历,只是他们是博士中最优秀的三名而已。
结语
虽然说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学历考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我们结合社会的现实来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要是古代没有科举考试,今天没有高考这些考试,那我们普通人哪有机会改变命运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乡试过关后,还要赶赴京城,参加全国范围的选拔考试,高中的称“进士”,头名称“会元”,成为更高级别的人才。过去赶路全靠走,往往是路上就要花费一月数月,家境不好,身体不好的,极易潦倒于路途之中,风险很大啊。
会试过关了还不算完,要参加皇帝钦点的“殿试”,通过者都能称作“天子门生”,很炫的感觉有没有。殿试前三甲才能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运气好的状元还会被皇帝选为女婿——驸马,一步登天。
明清时期,还会从进士中选优点为翰林,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古时重文,人才选拔只看文章才学,没有科技工程类的选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国家社会科学院”,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进翰林院问题不大,算是“院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