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优质回答: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最早实行的爵位制度,类似于我们现在各个单位里的“职称”,它最早来源于《通典·职官·封爵》里的记载:
“黄帝时,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唐虞夏:X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里,侯七十里,伯五十里。周: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这里,可以看到,从黄帝时就规定了五个等级的“X面积”,尤其是到了周朝更加完善。
不过关于这五等爵位的争论,到现在依然存在,有学者就认为“殷商根本没有这五等爵位,后来才有。”
咱们今天先撇开这些争论来看看公侯伯子男的意思到底是啥?
首先从最高的“公”开始说起。
公,是一个内涵很复杂的名称,它既可以指辅佐王X天下的重臣,比如周公、毕公等;
还可以是西周的X尊称他们死去的先祖。
还有的X也会称呼自己的国君为“公”,比如燕国X圉就称燕侯为“公君”。
侯是啥意思呢?
侯,起源比较早,在殷商时期指天子在边境的世袭军事长官,其主要职责为辅佐商王X蛮夷和叛乱。
周朝时也大致是这个作用,有学者认为它指的是会射箭的武士。
不管怎么说,身为“侯”,是要承担责任的—“拱卫王室、从X伐、抵御蛮夷戎狄入侵。”
伯,是指大伯吗?
伯,含义比较复杂,殷商时它主要指敌国的首领。
西周时,伯一般指X中的长幼次序,称“伯”者多指世家大族的嫡长子及宗子。
子,是儿子吗?
子,儿子,后来引申为对一个家族的首领、长子的尊称。在《春秋》中,还有的小国国君也称为子。
男,是男人吗?
男,估计是五爵里最让人捉摸不透的称呼,在甲骨文中,“男”写成“任”,
意思是“任王事”。你把“男”拆开,为一个“力于田”的结构,所以学者称“男”应该是为天子从事农业生产(或监督农业生产)的X,地位低而贡赋重。
看完这些,估计小伙伴们已经晕了,晕了就对了,因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到现在也存在很大争议,学界也没有定论,所以,咱们姑且就把它们看做是X功臣的“职称”就好。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说明一点,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中国爵位,起源于周朝,欧洲的爵位也分五等,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对照中国爵位,将欧洲爵位也称为“公、侯、伯、子、男”。所以大家不要误认为这些爵位是欧洲,这些爵位都是血统纯正的中国货。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最先出现于周朝,《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而《礼记·王制》中也写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 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过虽然周朝文献明确记载了当时的爵位分为五等,但今天史学界对于这五等爵位的真实性还尚有争论。目前认为在商代时,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公爵则是在周朝确立的。
周代最高的X者称“王”,也就是周王,周天子,除此以外其他的诸侯分封五等爵位。举几个例子。
公爵国:宋国、虢国
侯爵国:鲁国、燕国、蔡国、卫国、晋国、杨国、薛国、陈国、齐国、X国
伯爵国:秦国、杞国、毕国、霍国、郕国、曹国、郑国
子爵国:吴国、楚国、邾国、莒国、巴国、耿国、越国
男爵国:许国(已知的唯一一个男爵国)(春秋初期诸侯国)
到了秦汉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被废除,秦汉两朝施行“二十等爵制”,这二十等爵位由低到高是: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汉朝称“列侯”)
除了上述爵位外,汉朝还恢复了王爵,但是在汉高祖之后,王爵只授予刘姓宗室。
“二十等爵制”到了东汉末年出现变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又进爵魏王,打破了两汉时期非宗室不得封王的传统。(曹操剧照)
曹丕称帝后,“二十等爵制”被彻底废止,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重新恢复。此后这些中国的爵位多有变动,此后又增加了郡王、县王、国公、郡公等爵位,不过这些爵位都是根据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位衍生出来的。这里面王、公、侯、伯四等爵位一直很固定,而子爵和男爵则时而废除,时而恢复。
到了明代,爵位只剩下了亲王、郡王、国公、侯、伯五等爵位。其中亲王只授予皇子,郡王一般也是授予宗室,但同样可以授予开国功臣,或者在战乱时授予武将,只是异性王不能世袭郡王爵,等传到第二时代则只能降为公爵传世。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就曾被永历帝受封为潮王,这是一个亲王爵,而郑成功则以“异性不可授亲王”为由坚辞不受。之后永历帝朱由榔改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并且这个爵位在郑成功逝世后传给了儿子郑经,郑经去世后又传给了郑克爽,直到郑克爽投降清朝,延平郡王一爵共传了三代。
明代的爵位等级应该是历朝历代最少的,而到了清代,爵位再度繁多复杂起来。
清代的爵位共有三套系统,分别是:
宗室爵位
功臣爵位
蒙古爵位
单拿功臣爵位来说,清代的功臣爵位等级非常多,不仅恢复子爵和男爵,除了公爵分成三等以外,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每一级都分成三等。男爵以下还有:
轻车都尉(共四等)
骑都尉(共二等)
云骑尉
恩骑尉
这些爵位加起来总共有27等之多,而汉臣一般最高只能封侯(不算八旗汉军,如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曾经匡扶清室的李鸿章生前也不过只是个一等肃毅伯,逝世后才被追封为一等肃毅候)
爵位制度一直持续到民国,民国建立后除了蒙古地方还被允许保留爵位以外,其他爵位一律被废除,爵位制度至此基本结束。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实际上是等级的区分。公;有先王之后,如舜之后称陈胡公。有国王身边功勋最大、最为亲近的;如周公、召公。与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如虢公、虞公。
侯;是指大国诸侯;如齐、鲁、卫、陈、蔡诸侯国的国君。
伯;是指小国诸侯;如曹、郑等诸侯国的国君。
子;是地处边远的诸侯。
男,是指华夏小国各诸侯。
不过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各诸侯国的强弱、土地、人口由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诸侯国的君主,不再满足周王的所封爵位,纷纷自立为王,到了东周时期X秩序就逐渐的被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