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为什么选择山水以抒情(古代文人为何喜欢寄情于山水)

网友提问:

古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写山水来抒情?

优质回答: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欢描摹山水来抒写情怀,这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牛哥略做陈述。

一、是因为山水与X属性截然对立,赞美山水,就是对黑暗X的否定。

X是座围城,文人们原本渴望进去以后建功立业,可是,在里面待久了,“世与我而相违”,产生了厌倦乃至逃离之情——何处是归宿?归宿在山水。陶渊明热爱山水,在为大自然写下许多赞美的作品。他有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很能代表古代文人的心声。在他的的笔下,山水是与X格格不入的,面对二者,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他用一个“俗”字概括了X的属性:那里充满鄙俗之气,人们为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一片黑暗,一片污泥浊水。而他眼中的山水则是“木欣欣以向荣,泉X而始流”,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光明。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悦之情。柳宗元矢志改革,却遭受打击,被贬永州。他投身郊外,赋写一首《江雪》,以孤身一人独钓寒X渔翁自喻,表现了骨鲠孤傲决不屈服的性格,表达了与朝中小人抗争到底的决心。

二、是因为山水与文人们的本性一致,歌颂山水,赞美山水,也就是向往X,热爱X。

远离山水的文人,总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总是把人生的向往寄托在遥远的山水,回到那里,就能够回归X,回归天性,因此写文作诗抒X怀。陶渊明把X比作“尘网“,比作“樊笼”,因为那里扼杀人的天性,束缚人的思想,而天性与X的家园就在山水之中,所以他把告别X回归山水之举称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弘景被誉为“山中宰相”,隐居茅山之中,享受山水之乐。当皇帝劝他出山做官时,陶弘景以诗作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用山中的白云象征X与纯洁,是皇权富贵无法比拟的无价之宝。李白也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用游历山水的行动,宣示自己对X的渴望与珍爱,表现对不X的黑暗世界不妥协精神。

三、是因为在山水中可以超然于喧嚣的世界,品味宁静闲适与快乐的文人雅趣。

长安X令王维不堪其扰,于是,他就在辋川终南山建起了两处别业,设施简陋,情趣无限。那里静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那里生机勃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里让人超然物外心旷神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X和陶醉于山水之中,流连忘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李白遨游三湘山水,由衷地唱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可谓心旷神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欧阳修道出了其中奥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是的,山水是心灵X遨游的空间,带给文人们无限的快乐。

四、是因为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境界。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游访山水,本身就是一次精神之旅、审美之旅。所以,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也借此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陶渊明在家乡山水启发下,勾画出了桃花源的美景,表达了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张若虚爱故乡扬州的山水,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表现了大唐蓬勃X的时代精神,感染激励了无数的读者。王之涣登临鹳雀楼,一览大好山水,抒发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之情。杜甫科考失利后,东游齐鲁,眺望东岳泰山,油然而生一种激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科场失意的乌云一扫而空,救世济民的信念更加坚定。王安石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对改革事业坚定信念,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其他网友回答

那样更符合中国人委婉表达情绪的方式,再者游山玩水的时候难免会生出很多思绪,而这些会下意识的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有文采的诗人或者作家借此发挥出来不足为怪。

欲情与山水,其苦乐当自知。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在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当你有文采的时候看见美好的景象,你也会吟诗作画。

1.交通很重要,古人应该没有这么大的生活压力,他们可以说走就走,而且一走就是几个月,没有高铁啊!走着走着,一路上作诗也算一个好事。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文化底蕴很重要,古人能做诗的都是文人雅士。现代作诗的我基本不认识几个。我反正是做不出的。

3.心情很重要,古人喜怒哀乐都可以作诗。但是我们每天为了生活到处奔波,就算有喜怒哀乐,也做不出诗来了,除了工作就是睡觉。当然只是我自己是这样而已,不代表所有人。

4.环境很重要,当我住在乡下的时候,每天看见的都是一片和谐宁静和美好,居然也会有作诗的雅兴,不得不说环境优美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