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周培公有这么大的功绩吗?(康熙王朝周培公打仗)

网友提问: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优质回答: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看过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朋友,必然对康熙重臣周培公印象深刻,智计百出,忠肝义胆。

那么历史上的周培公,功勋X?又真的不得善终吗?

康熙重臣,功在何方?

周培公是湖北人,湖北的朋友可以傲娇一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智计无双,文武双全,那么他究竟有何功绩于大清?

周培公之于大清,至少有三大功劳,智平察哈尔,劝降王辅臣,上策噶尔丹,我们一一来说。

康熙年间三藩之乱时,朝廷大军多在平叛,京城空虚,察哈尔王趁机叛乱,威胁军师。此时周培公无人可用,便召集八旗家奴仆人组成临时部队,以察哈尔王的无尽珠宝为诱饵,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平定察哈尔王叛乱,保卫了京城的安全。

如果说智平察哈尔只是开胃小菜,那么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绝对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摆出了一桌满汉全席,那就是劝降三藩的重要帮凶——陕甘提督王辅臣。

王辅臣人称「活吕布」,除了长得像吕布,战斗力同样爆表,清军胆寒。当时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在云,贵,川,湘,闽,粤等地大举进攻,王辅臣在陕甘地区也攻城拔寨,威胁关中。且王辅臣所在区域距离京师较近,王辅臣成为朝廷平定三藩之乱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周培公随同大将军图海出击王辅臣,周培公毛遂自荐,入城劝降王辅臣,最终成功招降了王辅臣。让三藩之乱的不利局面得到改善,康熙就此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后来周培公因功任职山东,与总兵不和罢官回家。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时,闲居在家的周培公立即上奏康熙,提出平叛策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视。

在这三次威胁清王朝X的军事斗争中,周培公都展示了惊人的智计水平和能力,深受康熙赏识,为大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三大奇功,别有主张(陕西提督王辅臣 剧照)

周培公在史料中的记载较少,但确实对大清朝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在这三大奇功中,历史与影视也有一些差异。

在平定察哈尔王扰乱时,到底是图海为主还是周培公为主,这是一个问题,至少二人在此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一人之力也。

劝降王辅臣是史料明确记载的周培公的重大事迹,毋庸置疑!但周培公之所以能成此大功,也与一些外界条件密不可分。

一方面王辅臣本是一个首鼠两端,唯利是图之人,反叛之心并不强烈,不过追逐利益而已。另一方面王辅臣手下多有人不赞成反叛,且与周培公是同乡,与周培公暗通信息,这让周培公对王辅臣集团内部情况有充分了解。

周培公提出招降一事,得到了大将军图海的认可和支持。康熙皇帝,也十分重视,亲自接见周培公,并赦免王辅臣罪行,封其高官厚禄,这也为周培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除了王辅臣的后顾之忧。虽然王辅臣后来也未得善终,畏罪自杀。

可以说劝降王辅臣是以周培公为主导,多方力量密切配合,各种条件渐趋成熟的最终结果。

在针对蒙古准格尔部叛乱事件中,周培公提出了自己的平叛策略,但并没有参与具体的平叛事宜,功在谋而不在行。然,正确的战略谋划也是极为重要的,否则谋圣张良也不会位列「汉初三杰」之一。

一品提督,卒于沈阳(周培公)

周培公对大清虽不如影视剧中浓墨重彩,但其确实为大清做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劝降王辅臣,瓦解三方内部,扭转战略局势,功莫大焉!

那么对于如此有功之臣,康熙皇帝和清王朝的态度究竟如何呢?

在周培公招降王辅臣后,周培光不求封赏,因其年幼时母亲以死殉父,只愿皇帝加赐其母亲。康熙皇帝也不含糊,对其父母亲均加以封赏,还亲自撰写祭文,规定祭祀标准。在三藩之乱还未平定的关口,还特意恩准周培公回家为母守孝三年。

周培公守孝三年满后,便被康熙任命为山东登莱道。在山东为官期间,周培公与总兵不和,三年后罢官回家,从此一呆便是十年。

康熙皇帝在得到周培公平定蒙古准葛尔部的条呈后,再次启用周培公,任命其为盛京提督。

在清朝,提督是主管一省或两省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从一品。全国也仅有 15 位提督,绝对的封疆大吏。

周培公所任的盛京提督,盛京即是如今的沈阳,乃是满清的「龙兴之地」。虽处东北,但对满清来讲,其战略地位和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康熙将此职交予周培公,也足见其对周培公的信任和善待。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培公之所以远赴东北,乃是由于其汉人身份,遭到满清X的排挤。

这种说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从提督的品级和盛京的重要地位来看,这种说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真要排挤,要么干脆不用,要么调到西北西南岂不更好,为何排挤到「龙兴之地」沈阳呢?

1701 年,周培公卒于盛京提督任上,时年 69 岁,属于正常死亡。从其去世的年龄和去世时所担任的重要职务而言,善终是可以确认的。

其他网友回答

电视剧中的周培公是个半虚半实的角色。他之所以不得善终,是因为他身为汉人,风头却盖过了满人。康熙为了平衡满汉势力,不得不把他贬谪。

具体的说,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风头不仅盖过了大将军图海,同时也盖过了一票八旗子弟。同时他还力劝康熙大胆启用汉将,使得他自己俨然变成了几十万汉军将士的隐形领袖。

一个汉人崛起的如此之快,必然会引起朝堂震动。因为在电视剧中有个设定,就是“武靠满人,文靠汉臣”,周培公抢了八旗子弟的工作,打破满汉势力均衡,对满人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影响,康熙为了平息满人的不满情绪,只能把周培公的功劳全送给图海,然后让周培公去戍边。

电视剧中康熙的此举,你可以理解为卸磨杀驴,也可以理解为对周培公的变相保护。电视剧的大部分内容本来也都是X的,怎么理解都没毛病。

至于历史上的周培公,那就没电视剧中那么传奇了。(历史上的周培公本名周昌,培公二字只是他的“字”)

历史上的周培公,在《清史稿》中没有单独列传,他的记载只是附在《图海传》后,内容很简单。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周培公只是一个小人物,并没有立下很大的丰功伟绩。

比如说平定蒙古王叛乱,电视剧中是周培公率军平叛,但在历史上,干这件事的人其实是图海。当时察哈尔王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将能调遣的军马几乎全部用于平定三藩之乱,使得北京变成了一座空城。面对察哈尔蒙古叛军压境,康熙听从孝庄建议,启用图海为副将,随抚远大将军多罗信郡王鄂扎一起率军征讨。

当时图海手上无兵可统,便将留京的八旗丁奴集中调遣,临时练兵,凑了一万人。为了激发丁奴们的战斗积极性,图海谎称察哈尔王是元朝后裔,富得流油,家里遍地是金银珠宝,只要大家随他平定了察哈尔,胜利以后缴获的财富,他保证只有一半归国库,剩下的一半给大家平分。(实际上就是变相鼓励将士得胜之后可以纵兵抢劫)

“今察哈尔承元之后,数百年之基业,珠玉货宝不可胜计,汝等如能获取之, 可富贵终身也。”众踊跃从事。公(图海)率众夜围其穹庐,察哈尔X布鲁尼不及备,仓卒御敌。我兵无不一当百,卒擒之,公分散财帛,奖励士卒而归。——《啸亭杂录》

由于这种激励士气的方式确实管用,再加上图海也确实会打仗,所以仅区区一个月,图海就大破了察哈尔蒙古军。

这段传奇的胜仗,记载于《啸亭杂录》,应该说就是图海的功劳。但是在电视剧中却把主要功劳给了周培公,图海变成蹭饭吃的配角,这就属于夸大其词了。

另外还比如,电视剧中把平三藩的功劳都给了周培公,这也属于夸大其词。

其实,王辅臣投降,这确实是周培公说降导致的结果。但电视剧中,王辅臣投降后,电视剧对接下来的历史却给了一个非常无厘头的处理——随着王辅臣的投降,余下的三藩之乱被一笔带过,仿佛王辅臣投降了,三藩之乱就结束了似的。

稍微懂点历史的都知道,三藩之乱的主力是吴三桂,王辅臣只是吴三桂拉来凑数的。王辅臣投降,不等于三藩就被平定了。三藩之乱的结束应是以清军平定吴世璠,攻陷昆明为终结。

电视剧编剧为了拔高周培公,硬是把三藩之乱的时间缩短了三年,把吴三桂这个当世枭雄也一笔带过。(一笔带过吴三桂的原因是周培公在说服王辅臣之后的历史,没有任何作为)

所以,说周培公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这属于夸大其词。他的功劳充其量也就是说服王辅臣投降而已。并且实事求是的讲,即便是说服王辅臣这件事,周培公的功劳也没电视剧中描述的那么大。因为康熙若是没有给王辅臣不计前嫌的保证,王辅臣会被周培公劝降么?

至于说题目中所问的“不得善终”,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因为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因功升到山东当道台。期间守孝了三年,任职了三年,后因为和总兵不和,辞官回家了。

以周培公的功劳来说,康熙给他一个四品道台是对得起他的贡献的,他后来辞官,纯粹是性格问题。

到了葛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的时候,周培公又X朝廷显平叛之计,重新被起用,担任盛京提督戍边,最后死在任上。这也是康熙对他的一种提拔。因为盛京提督是从一品官衔,周培公辞官前只是四品道台。

辞了一回官,待到再次被提拔时,被连升了七级,这不是提拔是什么?而周培公以69岁高龄去世,也很难说周培公是不得善终。

总的来说,纵观清朝历史,周培公只是一个小人物,这是可以肯定的。参赞机枢,平定三藩这些事,他是肯定没有干过的。如果有的话,他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单独传记。至于说他功高震主,不得善终,这只是电视剧X的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康熙时代的重要谋臣。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战中成功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以此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羽翼,确体了京师的安全。因此大功,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父亲被朝廷封赠为朝烈大夫,母亲被追封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噶尔丹率众反清后,康熙帝起用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最终周培公病死在任上。

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不久周培公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在清朝担任内阁供奉。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举棋不定。

周培公根据同乡黄九畴、龚荣遇提供的消息,认为清军与王辅臣血战,不如招降王辅臣,就样可以兵不血刃剪除吴三桂的羽翼。大将军图海支持周培公的意见,将招降一事报告给康熙帝,康熙帝招见周培公,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成功劝降王辅臣,解决了西北之患,因此大功受封山东登莱道,父母皆受到清廷追封。

周培公守孝满后,去山东就任,因他清高不合众,因此跟上下级关系并不好,当了三年官后,周培公辞官回家。周培公善于写诗,他当时在文坛也有一席之位,曾写诗曰: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X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噶尔丹跟清朝打仗的时候,周培公给康熙写了平盘策略,获康熙赏识,起用其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最终病死于任上。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题目应该是是基于《康熙王朝》提出来的。如果不是《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话,估计知道周培公的读者应该不是特别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康熙王朝》成就了周培公,其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的表现那么出色。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

周培公出生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荆楚一带的时候,周培公的母亲殉难而死。清朝建立以后,周培公进入北京在内阁里面担任一个小官。周培公在三藩之乱前并没有太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周培公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三藩之乱中,周培公立下的最大功劳是劝降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吴三桂的军事力量再强,毕竟远在南方,最远也就是打到四川和湖南一带。但是陕西一带的王辅臣却离清王朝的X中心非常近。如果不解决王辅臣,康熙始终无法集中兵力对付南方的吴三桂。所以康熙决定先解决西北地区的王辅臣。康熙皇帝对王辅臣采用剿抚结合的手段,任命图海为大将军负责征讨王辅臣。

图海到了平凉之后,给王辅臣造成大军压境之势。图海知道如果和王辅臣硬拼的话,极有可能双方都会损失惨重。图海包围了平凉,而且把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摆在重要位置,给王辅臣及平凉百姓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威慑。在图海的包围之下,平凉城很快就粮草断绝。这时候图海决定采用政治攻势,周培公自告奋勇、毛遂自荐,主动请求进入平凉城劝说王辅臣投降。最终周培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王辅臣再一次投降清朝。周培公以极小的代价就帮助图海和康熙平定了王辅臣叛乱。王辅臣再一次降清之后,直接解除了西北地区对北京的威胁,而且还剪除了吴三桂的西北侧翼。

康熙皇帝非常开心决定对周培公委以重任,而且奖励周培公的功劳。周培公没有要奖励,只要希望康熙皇帝能为母请旌。康熙皇帝非常感动,除了下令嘉奖周培公的母亲之外,还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封周父为朝烈大夫,还提拔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周培公在山东任职三年之后,便辞官回家。

周培公虽然已经辞官在家,但是他仍然非常关注国家大事。漠西蒙古的噶尔丹叛乱之后,周培公向康熙皇帝递交了相应对策。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周培公的建议,并且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镇守东北一带。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任上。历史上的周培公虽然因为与山东总兵官意见不合而愤然辞官,但是周培公远没有达到了在X上处处受排挤的程度。周培公在清朝顶多算是一个中高级官吏,始终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周培公最后以地方大吏的身份死于任上,算是死得其所。周培公去世的时候已经70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寿,周培公算是得到了善终。唯一遗憾的可能是周培公死在东北,当时东北是清X的“禁区”,周培公死在东北算是“发配”边疆而死。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周培公!

小说《康熙大帝》和电视剧《康熙王朝》等文学作品明显拔高了周培公。电视剧中的周培公因为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从一个“落榜秀”被直接提拔到权力中枢,成为康熙皇帝身边重要的红人和智囊。康熙册封太子甚至都是由于周培公的建议。周培公的恩宠程度不亚于索额图、明珠、图海。康熙皇帝因为心灰意冷之时,甚至任命周培公为辅政大臣。周培公一下子成为清X的重要支柱。三藩之乱爆发之后,周培公为康熙皇帝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周培公看到了陕甘王辅臣的重要性,主张稳定王辅臣。康熙皇帝在周培公鼓励下,坚定了平定三藩的决心。康熙皇帝非常欣赏周培公的才华,任命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将。电视剧的中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将,而图海只是周培公的副手。

周培公第一次领兵就把一X王公子弟培养成为虎狼之师。周培公在短时间内就消灭了察哈尔叛军铁骑,结束了清X的心腹之患。周培公打败了察哈尔之后又挥师西南直逼叛军。康熙皇帝封赏周培公为一等伯,赏双眼花翎,周培公还加任太子太保和兵部侍郎。康熙皇帝又为周培公调拨十二营汉军,加上三十门红衣大炮。周培公和图海又直扑平凉城,平定王辅臣。周培公利用红衣大炮轰破了王辅臣的胆,周培公为了顾全平凉城老百姓以及害怕给言官们留下话柄而停止炮击。最后周培公亲自进城,成功劝降了王辅臣。周培公平定了王辅臣之后,吴三桂基本上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康熙皇帝称赞周培公是百年罕见,此时的周培公已经拥兵近三十万。此时康熙明珠提醒康熙,消灭了吴三桂之后,谁可以牵制周培公。于是康熙皇帝开始逐渐夺取周培公的兵权。吴三桂灭亡之际,康熙皇帝调周培公回京城,由图海接替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没过多久,图海便平定了吴三桂。此时周培公已经功成名就而且,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汉臣。但是周培公的赫赫战功引起了满族大臣的嫉妒,康熙皇帝只得将周培公调任盛京提督。周培公在盛京一呆就是十一年。当康熙皇帝再一次想起用周培公平定台湾之时,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周培公在临死之前,将自己十几年辛苦所画的《皇舆全图》献给了康熙,而且为康熙保举了姚启圣。当天夜里,周培公便病逝于盛京。

周培公死在寒冷的东北确实非常可惜,但是周培公毕竟死在了病床上而不是X。所以即使是电视剧,周培公也得以善终,只是死的有点可惜。周培公死后,康熙皇帝非常伤心,甚至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周培公在汉臣中已经享受了极高的荣誉。

那么为什么如此忠心、优秀的周培公会被康熙皇帝“发配”到关外呢?

周培公之所以被发配的重要原因是他过于耿直。周培公和帝师伍次友相识,而且伍次友还为周培公写了封举荐信。但是周培公始终没有拿出这封顶得上万两白银、总督巡抚都难以求得的推荐信,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皇帝认可。周培公被康熙皇帝提拔之后,也是经常口出直言,为了“真理”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皇帝。康熙“赌”吴三桂不会X的时候,周培公直接问康熙万一赌输了怎么办,搞得康熙皇帝非常没有面子。康熙皇帝只得说:你应该多学学索中堂,给朕留点面子。但是周培公还是执意要康熙说明意图。康熙要御驾亲征的时候,周培公直接指出康熙皇帝的做法是“轻率之举”。气得康熙皇帝让周培公到内务府令二十廷杖。周培公此外还多次“顶撞”康熙,因为正直而得罪了索额图等朝中X。如此耿直的周培公并不适合当时的X,康熙做为帝王可以容忍他一时,未必会容忍他一世。所以以他这样的耿直的性格被贬是迟早的事。

周培公在《康熙王朝》的能力也被明显拔高,电视剧的周培公可以说是仅次于帝师伍次友的存在。周培公的才能不仅在政治方面,在谋略、为人处世、识人、战略、军事等方面都拥有超人的才华。三藩之乱前后,周培公把每一步都想得非常清楚,周培公针对吴三桂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正是由于周培公的出色谋划,康熙皇帝才坚定了平定三番的决心。周培公可以说是平定三藩之乱的总策划师,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一功臣。周培公能够准确看出已经被遗弃的姚启圣是个人才,而且能胜任平台大任。结果姚启圣没有令周培公失望。周培公看一眼就是知道赫舍里的意图,随即建议康熙册立储君。周培公虽然是书生,但是却也是一位儒将。周培公第一次出手就把孝庄的家兵收拾的服服帖帖,把一X纨绔子弟训练称虎狼之师。周培公率领军队,平定了王辅臣和吴三桂。周培公献给康熙的《皇舆全图》可以说前所未有,周培公还帮助康熙皇帝谋划如何平定台湾、噶尔丹、驱逐沙俄等。周培公是康熙前期难得一遇的文武全才。

由于周培公超强的能力,所以也就造就了周培公极高的功劳。三藩之乱平定之前,周培公已经进入权力核心,已经积攒了足够的功劳。后来周培公又率领大军打败了察哈尔王,康熙皇帝又为周培公调拨十二营汉军和红衣大炮。接着周培公又平定了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劝降王辅臣之后,周培公又率领军队平定吴三桂。吴三桂在周培公的打击之下节节败退,最终也在周培公的打击之下走向灭亡。平定三番之前,周培公已经拥兵三十万。当时的周培公可以说是朝廷第一重臣,而且还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头功。此时的周培公的能力和实力已经可以威胁到了朝廷,所以康熙皇帝才在明珠的建议剥夺了周培公的兵权。中国历朝历代的功高震主者,没有一个不被皇帝猜忌。功高震主的不幸者要么被杀、要么被灭族,周培公算是X者只是被剥夺了兵权,后来调任盛京提督。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周培公偏偏是个又清廉、又有能力、又有功劳的汉臣。这样的大臣自然会遭到许多人的嫉妒,自然会遭来不少流言蜚语。周培公汉臣的身份,又可以给这些人提供攻击的切入口。周培公临死之前,康熙皇帝曾经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明珠索额图等人暗中鼓动御史参奏于你,朕知道你的苦衷。但是不得不逮个由头,把你贬到盛京来。你要知道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起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得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康熙皇帝直接说出了明珠和索额图是导致周培公被贬的直接原因。索额图和明珠是两个非常典型的“权术者”。康熙也说伍次友是“水”,而明珠是“油”,一个非常圆滑和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索额图也是一个非常圆滑老练的大臣。只要周培公还在中央,康熙自然会重用周培公,他们两个的权力和恩宠就会相应被稀释。所以他们两个一定要把周培公排挤出中央,他们不允许比他们有能力的周培公继续存在。

康熙皇帝时期,当时还有比较严重的满汉之分的观念。朝廷的一些重要位置基本上都掌握在满洲X手中。当时X官僚在朝堂之中并不被重用,满清X着对待X官员既使用,也时刻防备。清朝X者更是不允许X官僚“染指”兵权。当时的周培公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政治方面明显已经突破了满洲X可以承受的底线。政治上面,康熙曾经想任命他为四个辅政大臣,说明他已经进入了清X权力最核心的位置。军事上,周培公已经是当时满汉所有大臣中最有实力的将军。当兵部的调函到达军营的时候,周培公也说自己毕竟是个汉臣,皇帝任命他为将军这么久已经非常不易。满洲X绝对不允许所有功劳都让周培公一个人占了,他们也容不下周培公这样有能力、有功劳的汉臣存在于朝堂之上。康熙皇帝为了安抚满洲X也只能牺牲汉臣周培公,利用一个周培公换取满洲X的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周培公,本名叫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掇刀区麻城镇人。在康熙15年的“三藩之乱”中,因招降叛将陕西提督王辅臣而被世人知晓。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康熙的重要谋士,“三藩之乱”后,任抚远大将军领兵20余万,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招降王辅臣等立下大功,后因其它原因发配盛京不得善终。那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不得善终?真实历史如何?

史书中记载的周培公

在《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昌是周培公的本名,而培公是其字,湖北荆门人,善于谋略善出奇计。康熙十五年图海的大军进入潼关,周昌(培公)向图海献策帮助其平定叛乱,遂被图海招为幕僚。

周昌对图海说叛臣王辅臣的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他的同乡,他们经常劝诫王辅臣弃暗投明,投降大清,但是王辅臣还是摇摆不定,并写信把这件是告诉我了。《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

图海就立即令周昌以假参议道的身份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也派人与周昌商量投降事宜,图海把这件事告诉了康熙,康熙同意图海的做法。王辅臣让龚荣遇献上军民册和吴三桂授的敕印。《清史稿?图海传》中记载: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

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薙发降。这是历史上周昌(培公)最高光的时刻,也是《清史稿》对周培公记载最多的地方。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落魄的在京城游荡,偶然间遇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被他的才华所以吸引,并最终成为自己身边重要的谋士。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周培公又临危受命任抚远大将军,收编整顿在京城的八旗子弟,和图海一起平定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兵不血刃的招降王辅臣,让远在京城的康熙皇帝避免成为第二个元顺帝。周培公与图海率军输入破竹,拿下长江以北,最终击溃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

三个汉人藩王X,给满清的X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当周培公手握重兵,平定三藩以后就成了满人大隐患,另外,索额图、明珠等满人大臣妒忌周培公的功劳,处处X排挤周培公,以至于周培公被封为盛京将军,做个有名无实的地方大员,去守护大清的龙兴之地。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临终前还送给康熙一幅大清坤舆图。

真正的周培公是什么样的

不管是《清史稿》还是《康熙王朝》都有,关于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事,说明这件事是事实存在,而关于《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其它部分的应该是虚构的,不然《清史稿》中为何没有周培公的传记,而周培公也仅仅是出现在《清史稿?图海传》中,况且《清史稿?圣祖本纪》中只写有“己亥,抚远大将军图海败王辅臣於平凉”只字未提周培公。

可见历史上真有周培公其人,但远没有《康熙王朝》中那样位高权重,深受康熙重用,也就没有影视剧中的不得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