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陀飞轮在腕表界是什么样的地位?
优质回答:
说起陀飞轮,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与三问、万年历一起位列复杂功能。十九世纪初,宝玑大师为了让袋装表更好的克服地球引力,发明了这个装载着擒纵系统的自转框架装置,于1801年成功获得专利,并取名“tourbillon”。
但陀飞轮发明以后的百余年间,一直被安放在表背那一面,属于抗争地球引力的“幕后英雄”,直到1900年左右才有机会在表面显露。当初因为装嵌复杂、手工调校繁琐,在表背不容易看到等原因没能大量生产。接下来陀飞轮又因为观赏性和千变万化的可能性被大大挖掘,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可以说,是陀飞轮从实用组件到装饰组件的华丽变身。
但好的陀飞轮表,就应该把陀飞轮放在看不到的地方,避免它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以此避免摆轮和摆轮游丝受温差变化的影响,出现不稳定的状态,也能或多或少避免一些外界磕磕碰碰的危险。有人说陀飞轮表容易坏,确实是这样,就现在的制表技术而言,制作一枚简单的陀飞轮表不会很难,也不会很贵,但从打磨工艺、选材考量、腕表质量和呈现效果来看,一枚好的陀飞轮表仍然是价值不菲,千金难求。
其他网友回答
提及陀飞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贵!没错,陀飞轮的款式代表着腕表工艺和技术的最顶级的水平,所以价格自然是不菲的。
自2010年重踏表坛开始,Manufacture Royale便决定不走传统路线,倾向于制作功能复杂,造型现代的作品。品牌领导人之一David Gouten亦明言那些不爱沉闷,喜爱创新的人正是其品牌对象。Manufacture Royale新近再次推出双陀飞轮腕表,名为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且看它究竟「革新(revolution)」了什么。
1770 Micromegas 是一款配有X行陀飞轮的自动上条腕表,而且是第一款腕表能做到两个陀飞轮以不同速度同时运转。腕表设计把焦点放到双陀飞轮之上,配中轴时分针,表盘设计亦见简洁。而新推出的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即使同样拥有X行陀飞轮,但改变其实挺大的,无论是机芯还是样子。
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 搭载以MR04 机芯为基础的MR08 机芯,一对飞行陀飞轮并排于下方,左方陀飞轮每六秒转动一圈,右方则以一分钟一圈的速度运行,两者摆频也不一样,分别是每小时21,600 次(左方)及每小时28,800 次(右方),但均是采用矽质擒纵轮及擒纵叉以确保畅顺走时。
为配合不同的转速,两组陀飞轮框架用上不同的物料制作,由于左方框架要高速运转,故搭配较轻身的钛金属框架,而右方的则是常规的黄铜框架。与前作比照,会发现连接两个陀飞轮的差速器经过改动,过去置于两个陀飞轮之间,现在处于较高的位置,与发条鼓相联,能直接从中获取动力。
正如前文所说,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 的「改革」并不少。除了改动了差速器,连上条方式亦由中轴上条陀改为迷你上条陀,并转移至机芯上方供大家欣赏。
但更准确的说,是此腕表把整枚机芯都开放予大众欣赏,表盘都被拿走了,下方一对飞行陀飞轮的镂空感更高,转动与运作更清楚,还能清楚看到经手工装饰或钌金处理的夹板和桥板。若翻转底部,透过蓝宝石水晶底盖视窗,便能看到饰有日内瓦波纹的主夹板。
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 的时间显示方式更具风格,小时及分钟分开显示,并且与迷你上条陀位置部分相叠:上条陀就在11时的位置,小时盘约于1时半位,叠于上条陀之上,配X的剑形指针,两者组合像是横置的「8」字,而分钟盘的轴心就在这「8」字的腰位,但因其呈镂通状,只留下刻度小块于圆盘边缘,未算影响读时,它以一小时一圈的速度转动,透过圆盘右方的箭嘴指出刻度。
「Revolution」除了解作革命,也有运转的意思,X行陀飞轮、迷你上条陀、小时盘、分钟盘等均在眼前运转,成为了腕表名字的具体演绎。
1770 Micromegas Revolution表壳直径45毫米,厚11.8毫米,造型贯彻1770系列的美学特质,如壳侧饰有螺钉。腕表备有钛金属及玫瑰金两款,机芯内的组件色调均与表盘相衬。钛金属售110万港元及玫瑰金售130万港元两款,各限制八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