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优质回答:
问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是怎样一种意境?
前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是中唐诗人刘禹锡一首排律中的最后两句, 这首诗的题目是《酬乐天咏老见示》,乐天即白居易。
写这首诗的时候两个人同在洛阳,都已经是暮年了。白居易写给刘禹锡一首排律《咏老赠梦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比较消沉,刘禹锡回赠好友白居易的这一首却充满了老骥伏枥、尚能饭否的精神。
不过,要想理解其中的意境,需要从刘禹锡的坎坷遭遇说起。
一、少年得志 中年坎坷的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21岁中了进士,唐朝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之说,21岁及第可谓少年得志。同榜进士还有一位大诗人:柳宗元( 773年— 819年),两个人后来被并称为”刘柳”,柳宗元甚至比刘禹锡还年轻一岁,”。
两个青年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X司马”被贬谪, 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韦执谊、韩泰、陈谏﹑凌准﹑程异。
刘禹锡他们一去就是十年…..
10年以后,元和九年( 815年2月 ),43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奉召回京。 没两年刘禹锡又被贬谪出去。据说是因为这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讥讽之意刺痛了执政的X,于是又十年……
这期间,他的好友柳宗元在819年去世了。时光荏苒,身强体壮的刘禹锡辗转连州、夔州、和州任刺史后,终于调到老家东都洛阳,回到了一线城市。
二、晚年好友 白居易
唐敬宗宝历2年(826年),刘禹锡返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从苏州返长安,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非常同情,在筵席上作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在族内排行28,因此被称为刘二十八使君。
此时距离刘禹锡及第已经过去23个年,23年前刘禹锡少年得志才21岁,大好前途却换做了宦海蹉跎。在刘禹锡回赠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不同于白居易的一种性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在苏杭任职时,刘禹锡在巴山楚水中艰苦度日,但刘禹锡胸襟开阔,并不需要白居易的同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3年了刘禹锡依然没有折损斗志,还在结尾处昂扬抬头,请白乐天一起举杯痛饮,重整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再游玄都观
第2年(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回长安旧地重游,又写了一首充满斗志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这十年的两首玄都观诗可以看出,刘禹锡性格中有一种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这种性格自然会得罪人,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没有因此丢了性命就算不错了。
以后几年中,刘禹锡辗转苏州、汝州、同州担任刺史。开成元年(836年)后,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回到了洛阳。
在洛阳,遇到了他的好友白居易、裴度、牛僧孺等人,几个老头子经常饮酒赋诗。好多赞扬洛阳牡丹花的诗就写于此时。牛僧孺任东都留守时,在洛阳南郭有一座别墅种植了大量牡丹, 牛僧孺常邀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欣赏牡丹。刘禹锡 《思黯南墅赏牡丹》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X阿姥家。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四、 白居易《咏老诗》
刘禹锡分司东都洛阳时,白居易已经居住洛阳多年,这时二人都已64岁了。
有一天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排律《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白居易作诗的特点是“老妪能解”,字法句法章法对于文化程度一般的读者来说,阅读和理解也没有障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白居易诗中却有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情绪。
再回头看看当年在扬州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会发现白乐天的这种心态。
五、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但是刘禹锡的诗却不同 ,首先刘禹锡的诗未必老妪能解,另外在精神层面,刘禹锡一如既往的不屈不挠,充满了正能量。
1、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诗一样,也是标准五言排律。押【先】韵。
2、诗中几个典故
a、身瘦带频减:出自《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体素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常用以形容病愁瘦损。
宋辛弃疾 《木兰花慢》也用过:“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这个典故与沈约的典故相似,《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算,豈能支久?”
后人常常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
b、废书缘惜眼
废书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序》: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这个词有忧国之意,此处用“惜眼”承接,有点表明自已远离政治之意。
在刘禹锡回到洛阳前一年,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发生了“甘露之变”。27岁的唐文宗除恶不成,被宦官控制,王涯、贾餗、舒元舆等朝廷重臣被宦官杀死,家人被牵连灭门。所以诗人下笔很小心。
c、阅人如阅川
语出陆机《叹逝赋》:
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
了解刘禹锡坎坷人生,自然就理解了“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
d、 桑榆晚
日落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指日暮黄昏。《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文讲究起承转合,绝句的转公认在第三句,但是五律七律的承转,常常被诗评家放在中间二联上。中间二联一景一情,被认为一承一转。
其实一首诗的关键之处,无论绝句还是五七律,常常出现在看倒数第二句,在这里就是“莫道桑榆晚”, 转折一顿,结尾 :为霞尚满天。
前面用赋笔说出“顾虑年老”的心境,后面的“经事….便翛然”是一种平淡,第七句风云一变,结尾振起,用”为霞尚满天“表示诗人不服老的性格。
据说当时二人身体都不太好,白居易”自问老何如“与为刘禹锡 ”为霞尚满天“的精神面貌却明显不同。
结束语
从刘禹锡四首诗可以看出其性格的顽强:
写于长安的玄都观二首、扬州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和洛阳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一直到老,刘禹锡一直没有改变,就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真性情。
年轻时敢于参与维新变法,中年坎坷却不肯低头,宁肯被贬也要写诗讥讽执政,晚年老骥伏枥,还能写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迈之语。
刘禹锡终老洛阳, 842年病卒,享年71岁;4年后,会昌六年( 846年),白居易也去世于洛阳, 享年75岁。二人都留下了中唐最美丽的诗篇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有限,终有老时,对老,无人能做选择,但对老抱以什么心态却可选择,刘禹锡的诗给我们很好的借鉴,写此诗时是836年,刘禹锡己是64岁老人了,与同令人白居易都居住洛阳,两诗坛宿将,诗文至交,卻垂垂老矣,同患足疾,眼疾,同病相怜。对于老,白居易不免有感伤,他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曰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性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刘禹錫写酬答诗”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诗前四句承接白诗,表示了同感,人都顾虑老,老了无人怜,因老消瘦腰带不断紧缩,经常艾灸为了延年,后面几句有了转折,老有老的長处,经历多,阅人多,阅历深广了,想来也是幸事,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最后两句点晴之笔,莫道桑榆晚,(桑.榆两星,太阳落到两星之处己是天晚了),为霞尚满天,表现出英迈之气.老而不衰的精神,这是内心世界的表白,也是对老友的宽慰和鼓励。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看他的诗常能体会到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看他另一首著名诗篇,805年,33岁年青时,因参加改革朝政运动失败被贬朗州,写了两首”秋词”,其中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朝。晴空一鹤排空去,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宋玉写了”悲哉,秋之为气也。”名句后,悲.愁,就成为文人与秋相连的一种情绪心理,文人写秋多写悲秋,而刘禹锡却写出非同凡响的秋歌,气势雄渾,意境壮丽,表现出高扬的精神和开阔胸襟。
另有一首与白居易的酬答诗也是很知名的,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后,826年,54岁时,返回洛阳,经扬州,与同时返洛阳的白居易在扬州会面,席间,白写一诗相赠,诗中对刘的遭遇无限感慨,同辈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地寂寞虚度年华,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大意是你该遭不幸,谁叫你才名那么高,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太过分了。在同情中包X赞美,十分委婉,刘禹锡便写了酬答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前四句讲了二十三年经历,后四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曰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長精神”。对世事变迁仕宦升沉表现了谿达的襟怀,思想境界比白诗要高,意义也更深刻,沉舟两句成传颂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