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那个作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
优质回答:
谢邀。个人认为王献之的(鸭头丸)与(中秋)书法帖,中秋书帖更能代表唐朝的草书法帖。理由一,鸭头丸书法帖笔画墨法,多是继承了其父王羲之的笔画和墨法,字的结构图也与王羲之相仿。二,中秋书法帖显然有创意,大开大放,流畅自然,其书法风格极具个性化。中秋帖的出现,不得不说是王献之书法道路上的一大迈进。
其他网友回答
谢千千千里马之邀!
要说王献之的《中秋贴》和《鸭头丸贴》谁对唐代狂草的影响力巨大,肯定是《鸭头丸贴》,甚至是《忽动贴》或其它,不干《中秋贴》的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据我所知,《中秋贴》是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还没有,到北宋时才出现。换句话说,此贴不是王献之所写! 中秋贴
专家们认为,《中秋贴》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像《中秋贴》这样笔画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我觉得此言有理!
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表明,多数人认为《中秋贴》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从笔画和字体上看,我也赞同是米芾字迹!如此说来,便谈不上它对唐代狂草有何影响了!
如果真要说对唐代狂草的影响,两贴之中只剩下《鸭头丸贴》了。
《鸭头丸帖》
此贴寥寥两行十五字,内含方笔、园笔、侧锋、藏锋等多种用笔技巧,遒劲灵动,历来公认是王献之的优秀草书代表作品。但在我看来,此贴行书居多,说行草作品可能更准确!
要说王献之的草书,我倒觉得其另外九贴更有欣赏价值。比如《忽动贴》,我个人感觉草味更浓!
王献之《忽动贴》
简单观摩,王献之的草书明显可以看到张芝和其父的影子。所以,他的草书是在总结吸收了张芝和其父草书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的!
若说到对唐代狂草的影响,在怀素的《自叙帖》中依然看得到张芝和二王的影子。
怀素《自叙帖》
但是,在张旭的《古诗四贴》中,你很难找到张芝、二王的痕迹。
张旭《古诗四贴》
所以,我更偏向于认为张旭的狂草是集众家所长后的自成一体。难怪张旭曾说自己见公主担夫争路得草书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法神韵。其言下之意,并非传承,而是自创!
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草书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张旭的风格!
其他网友回答
若要真正说清楚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哪个作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这有一定的难度,毕竟唐代的书法家临摹《鸭头丸帖》多,还是《中秋帖》多,这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或者说唐代书法家哪幅狂草更类似于《鸭头丸帖》《中秋帖》这也是很难判断的,因为唐代书家都各成一家了,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和父亲王羲之两人合称“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品有《鸭头丸帖》和《新妇地黄汤帖》等,由于王献之书法取法于父亲王羲之,所以王献之的草书《鸭头丸帖》妍美遒媚,也体现了晋人书法“尚韵”之风,
在唐代草书造诣最为高深的书法大家莫过于张旭、怀素,其中张旭在笔法上将王献之创造的“新研”之势推向极端,运用狂草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中最抒情的语言,全凭自身意气,将开元、天宝年间的文化氛围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鸭头丸帖》和《中秋帖》之中,可想而知《中秋帖》是最抒情的艺术语言,中秋佳节自然是抒情的,
王献之的《中秋帖》草书3行,共22个字,清代乾隆皇帝将此帖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誉为“三希”,就是“稀世珍宝”的意思,从王献之创作《中秋帖》的魏晋到清朝时期相隔了这么长的时间来分析,足够说明《中秋帖》的影响力非凡,用这时间和张旭狂草的抒情语言来论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的便是王献之的《中秋帖》,
其他网友回答
要说唐代狂草与题中指到的两帖有必然关联,显然有些牵强。
魏晋及二王小草,不可否认对唐初书风影响很大,《书谱》就是其反映,可以代表了当时草书的流行趋势。但我们不可忽略中晚唐巨大的文化创造力,草书的发是跳跃性的,小草至狂草,期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痕迹。这说明了唐代狂草出现是偶然性的,是与张旭等个人的天性使然有必然因果关系。
虽说任何一种书体的发展都有其传承,但不可否认书体也有爆发式的发展,其中魏晋与唐朝两个书法高峰期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个人的创造力、影响力要大于传承性、渐进性。。。
《鸭头丸》与《中秋帖》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一笔书”,但从笔法、结体以及线条质量上与张旭、怀素的狂草还是有许多本质的不同,还有明显章草的过渡痕迹,况且《中秋帖》本为米芾伪作,无疑也失去了参考价值。
[临池管窥]谢谢阅评!
其他网友回答
《中秋帖》与《鸭头丸》传皆为王献之书法,版本繁多,真伪争议不断,暂且不论,两帖书风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可作深入分析。
《中秋帖》,通篇仅22字,几乎没有字距,字字相连,连绵迭宕如“火箸画灰,连续无端木,所谓一笔书。”(米芾语)。点画疏密有致,开合自如,笔势流畅自然,疾利痛快。
《鸭头丸》通篇15字,字距行距皆萧散疏朗,几乎字字不连 ,点画连贯,寓柔于刚,欹侧遒劲,沉着而流畅,呈飘逸洒脱之风。
两帖字体皆为行草之间。笔法明显不同。《中秋帖》以楷法写草书,“起伏顿挫”、“节节换笔”之法清晰,“不复不得”和“还为即甚省如”看似一气呵成,不乏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相”、“胜”两字是为章法布局之“眼”,最后一行速度和节奏明显加剧,与前两行形成对比。
《鸭头丸》笔法精熟,明快灵动,笔势流畅,劲利散逸,又变化多姿,顺锋、逆锋、方、圆、正、侧一一具备。如“故”、“不”、“当”,提按,顿挫,调锋呼应,断连结合,使整幅字有疏有密,空白灵活。帖中的10多个字曲直结合,显刚劲之美,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章法。
王献之书法历来被誉为比父亲王羲之书法更具飘逸潇洒。“古质今妍”,其“妍”即指献之在父亲草书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此两帖虽然面貌不同,笔法有别,实乃一脉相承,皆对唐以后的草书,尤其是张旭怀素的狂草具有重要影响。如果说哪一个帖对后世影响更大,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张旭的结体、章法应当受《中秋帖》影响更多些,而怀素的草书应该更具《鸭头丸》笔法、笔势。其实这也是相对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那个作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