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那么多方剂,是如何记忆下来的?
优质回答
如果没有这些记录,今天的中医不一定有今天这么好!
中医的传承
其实中医理论出现得非常早,中医理论记录也非常早,在《黄帝内经》之前就有一些医籍,比如马王堆出土的一些医籍。但是中医具体是怎么看病的?这个记录却并不早。
最早的记录:《诊籍》
淳于意
中医最早的记录其实是淳于意的《诊籍》。《诊籍》里记载了二十五例病例,其中十五例治好了,十例没有治好。从这些病例我们可以特别清晰地看出来当时淳于意诊断用的方法;他的脉摸在哪儿了;哪个脉有问题,代表什么病;他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人会出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死;他能不能治好,等等,所以淳于意的《诊籍》在中医里特别有地位。
因为淳于意有他的诊断X,《诊籍》让我们具体地看到了中医到底是怎么看病的。当时中医有很多流派,扁鹊学派、《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有很多内容。
《扁鹊见蔡桓公》也是一种记录,这个记录虽然有一定寓言的特点,但这绝对不是凭空编出来的,因为它的层次特别分明。
《诊籍》之后的黑暗期
淳于意的记载是非常杰出的,但之后的记载就很少了,所以后面中医学走过一段黑暗期,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发展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黑暗期呢?这与当时对医学记载、医生看病的记载非常疏略有关,大家对记载医生是怎么看病的没有重视,而是热衷于抄方。
遗憾的孙思邈医学
药王孙思邈写了一部特别重要的书——《千金方》,里面收集的全是药方。但是这些方怎么用,在什么情况用?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经验,因为孙思邈没有记录他的病案,他整天奔走于大山之间给老百姓看病,非常遗憾。这是孙思邈医学的一大损失。
宋代:出现真正的医案记载
许叔微
唐代孙思邈的病案没有被记载下来,那么什么时候中医终于真正有病案的记载了呢?直到宋代的许叔微出现。
许叔微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是经方派的创始人。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研究《伤寒论》的人很多,但是怎么用,大家都各有心得,但只是写写心得。
许叔微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他把他怎么治病,把治病的病例记录下来了,而且记录得特别清晰。患者得了什么病,他认为患者的哪些症状符合《伤寒论》里哪个方子的方证,方子用过以后,效果如何,几天好,都特别清晰地记录下来了。
许叔微开拓了病例记载之先河。尤其是他的《伤寒九十论》,是中医里最早真正系统记载医案的论著。
金元:病例记载较为详尽
李东垣
到了后世,记载医案也越来越发展,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四大名医,比如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的脾胃论见解独到,他的医学思想得以传播就与他写病例有关,他把怎么治病一个一个都写下来了,给谁治,用的哪个方子治的,都写得很清楚。
张子和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的病历记载也非常多。其实他的方法非常简单: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什么他的学术思想传承这么好,与他的病例记载详细有关。
开始记载医生看病的过程,为保留中医思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明清:医案记录开始繁荣
进入明清,医案记录便开始繁荣了。明清医家的成熟与医案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当然,医学思想也有发展。
缪希雍
缪希雍,他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特别详细地记录了他看病的过程。这本书本来是他朋友写的医学笔记,但后来他的弟子往里面加了缪希雍的病例,结果成了缪希雍的著作了。
在书里,缪希雍是怎么看的病,这病的来龙去脉,都描述得非常非常详尽。他对本草特别熟,我经常用的滋脾阴的方子就跟看缪希雍的病例有关,我遇到这样的病症,脑子里一下子就会想起来缪希雍原来看过这样的病,这样用过。
喻嘉言
同时代的喻嘉言也是这样,他入关的时候还出家当过和尚。他知道传播的力量,所以他特别重视写医案。他的医案是有格式的。要求记录患者的出生时间、先天八字、什么时候发病的、发病时的五运六气如何等,记载得非常详细。
他基本上是做了一个特别全的中医X下的病例模式,参照这种模式,我们今天去看病,思路也会全面。
很多病之所以看不好,就是一号脉就确定有什么病了,实际上并没有更多地去观察和收集信息,所以,往往看病效果会下降。
喻嘉言的病例里有情感,有跟患者的情感,有患者详尽的患病资料记录,有自己开方的思路,有自己的方子,又有预后如何。
为什么明朝医学一下繁荣起来了,这跟大家记载病例是有关系的。
清朝:医案记录的高峰
到了清代也是如此,清代的名医基本都是擅长记病例的。
叶天士
应该说医案记录到清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比如说叶天士,他写了《临证指南医案》。这本书应该是叶天士平时出诊的记录,时他的弟子们写的。
叶天士拜过十七位老师,从他的医案里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患者的方子包含哪些法,金匮法、伤寒法、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的方法、唐人法等等。他的方子包含各种方法,他有这么多思路,可以把这些方法揉到一起给患者用。
所以这叶天士医案的地位怎样?叶天士之后学中医的人几乎人手一本《临正指南医案》,很多江南医生照葫芦画瓢,就连病例都模仿叶天士的写法,甚至笔体都模仿。这就起到了传播作用,也就是把看病的学术思想融到医案里面去了。
他的医学理论总共没几个字,但你通过《临证指南医案》发现,他的学术X极其庞大。你看着这些记录,就好像叶天士在你身边给你讲一样。春天,老人头晕,干咳,怎么治?春天肝木上升,肾水缺乏滋养,这时必须要柔肝、柔肾、补肾,需要熟地、白芍。
叶天士的医学思想更多地体现于他的医案里。
徐灵胎
再如徐灵胎。徐灵胎看的书更杂,他全是自学,他学了东西后,会把很多方法用到病例里,比如说瘀血。
瘀血的人,晚上疼白天轻。他治好过一个瘀血的人。乌镇的,这个人的特点是白天好人一个,晚上浑身疼得像被鞭子抽。他们家为了给他治病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最后有人跟他说找徐灵胎治病。结果徐灵胎一看就知道他是瘀血,化瘀吧,用各种方法,结果这个人的病就好了。
他的这个思想就是揉在病例里了。这个病例里用到了晕法、烫法、熏蒸法、药丸、汤药等,各种方法用到一个人身上,把这个人给治好了,把落脉的瘀阻通开了。
徐灵胎与叶天士的不同
徐灵胎的病例全是自己记载的,有心眼,有些药他没有写,我们不知道他开的什么方,他只说“法”。但是叶天士的病例全是学生记的,可能叶天士讲得不多,但是他有方子,有思路。预后如何,后面怎么给患者用药等,最后怎么样,没有详细记载,只是病例。
虽然两位都是清代的医学大家,都有很详细的病例记载,但在我看来,都不够完备,都有他的缺陷。但无论如何,他们有医案,除理论之外,还有更多的病例,怎么去用的,怎么验证的,所以大家信服他们。
在记录医学案例的时候要心里有数,要记得详尽一些。
陈士铎
徐灵胎和叶天士是一代名家,明清时候也有可惜的,比如陈士铎。
陈士铎每本书的方子,拿来治病效果都很好,如果有人真的把陈士铎的书研究透了,我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中医高手,他写得太多太好了,写的是道家的方子。但是现代人用得很少,因为陈士铎只写方子,病例写得不详细,“一人如何如何”,写得非常简单,他的方子效果到底如何,你是用过有实践了,知道效果很好,如果没有实践的,一片模糊。
傅青主
傅青主也是这样。傅青主确实是一代名家,但是特别遗憾的是,傅青主几乎没有留下医案,但是他留下的有书——《女科》。有的学者认为这跟陈士铎的书有关,但是不是傅青主写的,学术界都在讨论。因为傅青主没有留下病例,如果有一个病例存在,大家都会看到原来他用过,还用得很好。
但是特别遗憾,傅青主没有留下病例,留下的都是传说。传说有什么的问题呢,传说有时候会偏离中医的理论,会超出这个范围,会引起大家的怀疑。
缺乏医案,价值被打了折扣
正是因为傅青主、陈士铎没有留下详细的医案记录,所以,他们的医学价值,被后世打了个折扣。
甚至陈士铎的书,大家都会怀疑写得到底好不好。很少有人看陈士铎的书,而真正研究他的人,都成高手了。李可老先生用的引火汤就是陈士铎治疗“喉症”的,引火汤治疗三叉神X,三副药必见效。还有治疗虚火上炎,有个小伙子说他两年口腔溃疡没有好过,我给他用了引火汤,居然好了,火下去了。
如此有效的方子,就在陈士铎的书里,像这样的方子不是成百个,而是上千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用,非常遗憾,他的医学理论X没有得到支持,价值给大家模糊了。
民国:医案记载特别详细
张锡纯
到了民国,张锡纯出现了。作为民国中医第一大家,张锡纯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病例记载详细,患者什么名字、什么单位、什么职务、患了什么病,用什么方治疗的,什么时候好的,几副方好的。所以他的理论,大家看到用得这么好,都乐于学习。
☆☆
记录中医★★
记录要求
在中医发展好的时候,都是病例、医案发展好的时候。记录中医非常关键,记录中医的时候,我提几点要求:
第一客观地去记录,注意传说会严重影响中医的记录
原来民间老百姓都喜欢传说,在各地县志里都会发现,记录有一个名医,看到棺材里的死人流出的血是新鲜的,然后用针扎了一下,把人给救活了。这种东西会影响中医的真实性,会影响记录的质量。
在记录的时候,要非常客观地去记录。记录中医的时候是带着情感,带着对中医的热爱去记录的,但是必须要客观公正。一定要客观公正、一定详细记录,但决不能只讲好的地方,不能记太多传说,要参考海外纪录片的风格,客观非常重要,客观才有价值。
第二连续全方位的记录非常重要
比如某个名医治一个患者,病案没有连续,当时治得很好,但后来怎么样,康复后隔一段时间再去记录,现在怎么样,一年以后怎么样,记录要持续下去。全方位记录就是指从各个方面来记录,比如舌像怎么样,治疗中还用过什么其他的方法,这样记录会对它的医学价值保留有好处。
若能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会更好,比如在治疗这个过程中,会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两者会互相干扰,那么患者的舌像没变化,说明有可能病没好,这时就需要连续记录。一定要记录下去,记录医生最终是怎么把患者治好的。
因为我们有时候一治,这个症状一时取消了,觉得好了,其实未必真好了。比如我是肝气不出的人,一服柴胡加龙骨汤,病状就消失了,睡着觉了、不胸闷了、两肋疼痛消失了、不头晕了、不呕吐了,以为好了,可是舌像没有改变,过了两个月,又开始失眠了。
记录什么
一方面记录病例
记录病例就是记录病案、医案,医生是怎么看病的,这个非常关键,这会给后面的医生提供非常详细的资料。
记录医案,我觉得应包括很多古老的记忆,如果医生允许的话。中医有个问题,就是大家都拿着自己的绝活,往往不外露,感觉外露会影响饭碗。
许叔微当年把秘方都公开,写成《普济本事方》,叶天士天天看,里面收集的全是秘方,他是了不起的中医。所以有些古老的记忆,里面有很多秘诀,有很多自己的心得。
这些东西的丢失,是中医特别大的损失。很多老先生的孩子们都没搞中医,老先生的方子,老先生都带走了,特别遗憾。
这个古老记忆的客观记录非常非常了不起,这是让X中医能够发展下去,一脉相传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古代的中医先生,大多是年轻时就跟随老中医跟师学习十多年才能慢慢的独立行医。在这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不学其它学科,只学中医书籍,记住几百个方剂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些方剂多数是有其基本方的,四物汤,六君子汤,川草乌汤,基本方加味后又成为一个新的方剂,或者两个基本方剂合方后又成为一个新的方剂。还有取方剂君臣佐使主要药材的一个字做为方剂的名字,很多的记忆方法。不过,现代社会人们学习的知识多,获得的信息量大,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记忆中医这么多方剂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民间有很多祖传秘方,治疗各种疾病非常有效,我想把它们收集起来,我该怎么做?
优质回答
首先我不太明白楼主想收集祖传 秘方的目的是想做什么?
如果是想编写汇总祖传秘方类书籍用于流传后世也不是不可能,因为中医方面还是有不少人是真正想把中医发扬光大的,有发扬光大机会相信也是会有人支持的,只是在秘方的公开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毕竟有些时候这也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如果只是单纯想收集各种祖传秘方的话,为此牟利的话,那就不太好实现了,真正有效的秘方X是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想收集所有有效祖传秘方那更需要大量资金,更加不好实现,另外中医更多讲究的是千人千面,同一个成分的药方可能两个不同的人用效果也会有差别的。
祖传的秘方不可能告诉你,很多秘方繁琐的工序你也制不好,有的秘方你根本买不到中药
通便蔬菜有哪些?
优质回答
多食长纤维蔬菜能通便,那么吃哪些蔬菜呢?
通便的蔬菜有生菜、胡萝卜、白萝卜、黄瓜、油菜、上海青、油麦菜、白菜,一般带叶子的蔬菜都可以起到通便的作用。
还有一些时令蔬菜对于通便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些便秘的人通过饮食的改善是可以缓解的,有些便秘病人需要辅助药物来进行辅助的治疗。服用蔬菜同时要加强活动,对于通便也是有好处的。平时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更好。
我20岁左右的时候有顽固性便秘,刚开始的时候去拿药,吃了就通,那时年轻不太懂,后来才知道那是泄药,有很大的依赖性,最后导致我不吃泄药就不上厕所,而且拉肚子,抵抗力很差,特别容易感冒发烧之类的小毛病,后来去大医院,医生告诉我还是得食疗,我就买了本通便的书,其实豆腐,韭菜,南瓜,海带,牛奶,蜂蜜,白菜,东瓜平时吃的这些东西都利便,主要看你能不能不挑食,还有就是多喝水,每天早上养成去厕所的习惯,刚开始很难,养成习惯就好了,我坚持了一个月差不多就完全正常了,不需要每天刻意的去吃啥,只要水够量,每天早上就会有感觉,祝你早日通便[握手][捂脸]
小孩子喘是什么原因?
优质回答
所谓小儿的喘,就是呼吸道发生狭窄气流经过狭窄的地方而发出的声音,叫做喘息或者喘鸣。
发生小儿喘的原因常见
1、急性喉炎 突然宝宝发生声音嘶哑,伴有犬吠样咳嗽,同时伴有气流经过水肿喉头发出喘息声音。
2、毛细支气管炎 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伴有小气道痰液堵塞,呼吸时费力而喘鸣。
3、喘息性支气管炎 往往反复2次以上咳嗽伴有喘息,伴有或者不伴有发烧,经过雾化吸入治疗明显有效。
4、支气管哮喘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3次以上,伴有典型的喘鸣音,需要规范哮喘治疗,喘鸣音消失,咳嗽也减少,但容易遇到诱因而再发作。
5、支气管异物 孩子突然呛咳,发生喘息,既往没有类似病史,警惕孩子支气管异物,通过支气管镜及时取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孩子突然发生咳嗽喘息,需要仔细分布,并通过体检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非常关键,同时给予及时处理和治疗。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请联系本人)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有关儿科专业咨询请来好大夫在线找柯友建主任。与健康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谢谢邀请。
孩子生病,每个父母的心都跟被揪着一样,但是千万不要慌了阵脚,你问的问题,就算我现在是个医生,没有给孩子做检查,给你说的结果也只能是猜测。所以,孩子生病,请即刻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查,不要怕花钱,这时候不花钱,钱还能干嘛?而且我知道,小孩喘,咳嗽千万不要拖,有的家长认为一喘或者一咳嗽就给他吃药,让孩子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了,让孩子拖着,增加抵抗力。这种意识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病不像别的病,会越拖越严重。所以孩子生病了,到医院做检查才能查清楚,在网上说不清楚 的。纯手打,谢谢。
如何学习中医把脉?
优质回答
诊脉是个技术活。本人恰恰擅长。要想学好首先要多读关于脉学的书籍。知道脉的主病部位等等,再就是遇到一个好师傅指点。因为脉学本来就是靠感官的。很多时候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只有老师手把手教你,再看你悟性是不是能对应。我们临床中所诊的脉多都是很多种脉形同时出现,不会单独出现的。比如一个涩脉书上说如轻刀刮竹,如细雨黏沙,如病蚕食桑。这只是一种形容具体的X病人手腕上都就不像了。我个人总结涩脉就是那个脉象都不是的就是涩脉。再说如果浮大无力是芤为虚,但如果有力而搏指又带弦紧。很多人说是实。其实不是这个就叫革了。相反是虚极的脉。所以脉学很不好学
中医脉学著作有《脉经》、《频湖脉学》、《三指禅》,如果把中医的脉学原理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结合起来,会豁然开朗。
从有史书记载以来,汉晋至清,哪个或者哪几个朝代中医水平高,发展进步快?
优质回答
若《易演伤寒论》出现在王叔和之后。中医医道,则可一步到位,而不至于《伤寒论》被荒诞解读,降格成弃经法而尊仲景方。
中医的发展,是一个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是以下几个朝代:
1)汉晋时期: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本巨著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2)隋唐时期:唐自统一中国后,疆域广阔,百姓安乐,经济不断发展,尤其农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亦日趋频繁,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后世称之为“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也是这个时期出版问世。公元659年,颁由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当时由X发动全国各地征询药物形色、功效、产地等,具送中央,经采用之后,在全国发行的,是最完整的一部药学专著。此外还出现了《食疗本草》、《蜀本草》、《本草拾遗》等大批本草著作,可以说此时已是我国药典学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3)明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李时珍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医史上最伟大的医生之一。此书是最全面的药物学,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另外还包括基本医疗数据和历史资料,是中医最重要的参考书目。除此之外还有《原机启微》(倪维德)、《针灸大成》(杨继洲)、《证治准绳》(王肯堂)。
?
当然,还有《黄帝内经》,但是这本书的成书时间,目前尚未有一个很权威的说法,比较科学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所以中医基本上是一脉相承下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也使得中医称为我国国粹之一。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普济本事方白话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