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古人的发音,那唐诗宋词的押韵该如何解释?
优质回答
谢邀,这个问题要认真回答,不想以其昏昏,使人X,篇幅又短不了。
古代人的发音,就唐诗宋词来说,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先说相同的地方,平声叫法不同,古代叫上平声和下平声,现代叫一声和二声。至于仄声就是现在的三声和四声,三声在古代叫上声‘(上读三声),四声叫去声,内容大体相同。
不同的地方就是古代的仄声除上声和去声外还多了一声叫″入”声,最麻烦的就是多出的这个″入”声来,。这类大约一千多的入声字现在是全部消化在了普通话里。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把古代的入声字全部按四声分了。分在三声和四声里的也好说,比如”雪,骨,只”等字原为入声现分入三声,比如“玉,肉,鹿″等原为入声现分入四声,这都不是问题,因为它们原是仄现在还是。最麻烦的是分入了一声和二声的字,比如″福,竹,屋,俗”等字。想弄清一是要死记,二是在读古格律诗时,按规定某个位上应该是仄声,但用普通话读去是平声的,那一般是入声字,照仄声读就行了。
入声字在词里是好知道的,因为那句用平声用仄声词牌已经规定好了,比如江城子全押平声,如梦令全押仄声,菩薩蠻平仄转换,象满江红,贺新郎全押入声韵。
有点麻烦的是律诗绝句,现举李商隐的几句七律为例: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月榭故乡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接,发,烛″全是入声字,是仄声,现代都读平声。
还有一少部分字古今声调有所不同,例“看,忘,拥”等可平可仄,要根据文义理解。还有小部分读音纯粹不一样,比如″斜”古读Ⅺa,雨古读RU等等,但意思是一样的,怎么顺口怎么读吧,心里有数就行。
以上关于格律诗押韵说的是古人诗词押韵法,这个要在《平水韵》里学,当然现代人还在大量应用。现在做诗也可以按《中华新韵》的押韵要求,就简单多了,起码不存在入声字了。
因为汉语都是有规律的演变的,普通话准确来说是1932年民国X《国音常用字汇》的音系,称国语。与1908年清X废旧官话(明官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另立的国语其实就有很大不同。但总体来说北京官话音系非常贴合元代民间韵书《中原音韵》的音系,因此可以确定它的祖语就是古代的北方方言。
另外就要看读的什么诗词,一般来说,唐诗很少押仄声韵的,这就完美的避开了普通话入声韵尾脱落的尴尬。而且普通话的韵母系统保存的较好,所以读唐诗普通话能够很好的押韵。相对来说粤语就有点尴尬,虽然粤语在入声的保留方面非常完整,但无奈一些字的发音已经跑偏到外太空了。
举几个例子,这些是普通话占了优的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普通话通篇押u韵,而粤语的午(ng),土(tou),苦(fu)一个字都没押上。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代汉语拼音把un,iu等复韵母的韵头和韵腹简写了所以会让人找错韵脚,un韵母实际上是u+en,iu是i+ou,这么一写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普通话通篇押en韵(不是un韵,汉语没有这个韵母,这是一个简写的复韵母)。而粤语则是纷(fan),魂(wan),村(cyun),押不上韵。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普通话押an韵,而粤语的难(naan),残(caan),干(gon)押不上韵。
当然,并非普通话在任何情况下都占优,一旦碰到押入声韵的普通话直接玩完。宋词就特别喜欢押入声韵,外加上粤语跟宋代官话《大宋重修广韵》的关系比较近(只是相对其他方言比较接近)所以读宋词粤语占优。
例如: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整首词粤语都押入声韵尾喉塞音t,而普通话入声喉塞音韵尾玩完,只能用韵腹和入声舒化后的e韵尾来凑合凑合,实际上已经是押不住韵了。
当然,诗如果押入声韵普通话也完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粤语通篇押t韵尾,虽然韵腹部分变了但不影响粤语押这首诗的韵。而普通话照样是押不了韵。
词方面如果不押入声韵粤语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普通话没话说,都能押上an韵,而粤语在韵脚处却是天(tin),年(nin),寒(hon),间(gaan),眠(min),圆(jyun),全(cyun),娟(gyun),出现了in,aan,yun三个韵母!这车翻的有点惨不忍睹。
所以,读古诗词的时候还是得结合各地方言来,单独用一种方言妥妥的要翻车
既然古汉语跟普通话差那么多,为什么还要推广普通话?
优质回答
你敢说唐朝人说的官话和汉朝是一样的吗?所以古汉语的标准是什么呢?所以你觉得国家X天天不做事,跟你讨论这个吗?既然“普通话”是明清时期官话的升级版,且流传广泛,不推行它来统一全国语言,那推行啥呢?
普通话是汉语中最简单、最准确、最文雅的。最简单,是普通话只有四声,比那些九腔十八调的方言容易学习推广;最准确,是普通话每个发音都可以用一个明确的汉字表述,不像有些方言存在能说不能写的问题;最文雅,是现代典范的文学作品、文化典籍、法律文书、科技教科书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其他方言都履行不了这个使命!一句话,普通话成为“国语”,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其地位是任何方言都争不去的!举一个例子: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南腔北调都被普通话这个“最大公约数”所统一,而不是被当地粤语所同化,这绝不是行政命令所能决定的,而是语言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普通话,这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推广普通话,意义可重了。
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呢,因为很多各地的老百姓和广东的老百姓去到大城市听不懂当地的语言,错成了沟通比较困难。所以一定要在大城市和发达城市把普通话推广好。这就是广东珠三角市民和全国各地的百姓最希望的。
比如广东的客家语言人和各省得父老乡亲都对普通话一辽指撑。可到了珠三角城市和各省发达城市就无法沟通了。因为珠三角地区的人和各省发达城市的人都喜欢抬高自己的语言,看低别人的语言,所以错成沟通不便和很多语言的误差。所以一定要推广普通话,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珠三角的城市做个文明城市,也让全国各地的百姓来到我们珠三角地区才能够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做个好市民和文明的大城市。
如果不推广普通话,在珠三角地区的语言像鸟语一样,谁能听的懂啊。我作为珠三角的的本地客家语言人,都希望所有珠三角城市一定要用普通话,包括电视台和各地播音一定不能用鸟语,如果用鸟语,这样就有失我们广东人和珠三角市的良民百姓和广东本地的省府人员等。
在我们广东的百姓和猪三角市民都希望自己的省府和珠三角市的电视台等都是文明的语言普通话。这就是全国百姓和广东市民或珠三角市的百姓心声。所以推广普通话就是对珠三角市民和省领导的荣耀和形象。我也知道,是人都会去大力支持的,因为语言不统一,百姓沟通非常不便。所以只要珠三角大城市和发达城市就必须的推广,把用珠三角鸟语的电视台和鸟语播音人全部咔嚓或下岗,这样才能够为民除害,广州本地的客家人一定第一个支持的,不支持的都不是人。这样大家就放心了吧。再加上猪三城市的也一定是人来的,一定不会成猪的,大家说是不是啊。我为广东人骄傲。
可以打破方言隔阂便于社会发展。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六句诗小学生.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