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怎么过春节(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网友提问:

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优质回答:

谢谢小秘书的邀请。

古人过春节啊,可比今天的习俗麻烦多了,这过年的一套完整的习俗就是从小年开始,哈哈,好巧今天就是小年日哟。

小年这天要干什么呢?要大扫除。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据《吕氏春秋》记载啊,中国在尧舜禹那个年代就有春节要大扫除的习惯了,这可真够早的呀!

小年过后,不管南方北方都是要等到腊月二十五这天,做豆腐。

为啥这天要做豆腐呢,因为这天呀,X要来各家各户查看,大家要做豆腐显得自己清苦,博得玉皇的同情,让他明年接着赐福。

腊月二十六,要“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古代农耕社会不发达,一年只有一次吃肉的机会,所以叫“年肉”。

腊月二十七,要洗衣,要洗澡

都要在这一天,沐浴更衣,洗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春。

腊月二十八,贴春联

春联习俗来自与古代贴桃符的习惯,桃符为辟邪之木,所以挂在门口。五代后蜀君主孟昶首创在桃符上写字这一传统,后来宋朝印刷术出来,大家开始改在纸上写起春联,一直传到今天。

腊月二十九,祭祖

这一天要上坟祭祖,据说此习俗从汉代就要开始有了,汉代《四民月令》有相关记载,证明祭祖习俗从汉代就有。

腊月三十,除夕夜守岁

俗语称“熬年”,除夕守岁这一风俗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作为百节之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的先人们为了祈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会在春天来临之际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当然,随着历法的改进,其具体的日子是有区别的。据《吕氏春秋》所载,先秦时期已经有了除夕击鼓驱除“疫疠之鬼”的“大傩”仪式记载。

据说汉朝时期长辈除夕夜已经开始给未成年的儿孙们发压岁钱了,当时应为“压祟钱”,为驱邪避祟之意。

唐朝时除夕夜守岁已经成为传统,唐太宗X有一首诗就叫《守岁》: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朝时春节鸣爆竹,挂桃符(后演变成对联)也已成为春节的传统。这在王安石的《元日》一诗中也可得到印证: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明清时期由于时代更近,年俗已经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春节作为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像祭祀祖先,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相互祝福之类的项目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不同时期形式会有差异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朱门酒肉臭,寒家抱猪草

其他网友回答

富贵人家才X节,穷苦百姓估计只算是多吃点儿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是在农历的正月初一,我们现在过的农历“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X创造的。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X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在不同时代,“正月初一”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是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古时的过年一般是自初一至元宵节正月十五一个阶段,在此期间,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而各个地方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整个过年的高峰一般是在元宵节,古时的元宵节会放灯故俗称灯节,俗语X,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元宵节,是过年期间最热闹的时候,往往家里的平时极少外出的年轻姑娘会在元宵节晚上出门观灯,这时候也就成了年轻人相互接触的好机会,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古时候过年不论是X官员还是商业铺号都会有相应的假期,当然了,各朝各代的假期长短也各有不同。

总之,过年,也就是春节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比西方的节日都更悠久,更具文化特色,49年后,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文化被废除或禁止,也有一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被新的习俗所代替,但不论怎么变,过年(春节)在中国人心中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日子,它代表了阖家团圆,代表了辞旧迎新,代表了新的希望和祝福,春节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DNA,不管是在世界的什么地方,都不会磨灭。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古时候的人是如何过春节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