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儒林外史》嘲讽的是哪代,明还是清?你喜欢这本书吗?
优质回答: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的是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理由之一:从作者自身参与科举看,他本人就深受清朝当时科举制度的毒害。
吴敬梓出身望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靠科举才成就其身,吴敬梓本人最初还是很热衷科举考试的。17X(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此事对打的打击过大,导致他对科举制度心灰意冷。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理由 之二:从作者家境由盛转衰上看,他目睹了X黑暗,世态炎凉,人情薄暖。
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期间,他见到了父亲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变卖祖产,为赣榆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X的X有了切身的体会。
后来,他的父亲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父亲病故。
在家族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吴敬梓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他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就沾染上了”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再加上他”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导致家境越来越惨败。
在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在南京定居,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穷困潦倒至极。
综上两点,吴敬梓经历了清朝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几十年给他带来的深刻变化,看到了官僚集团的X与黑暗,亲身体验了科举制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品尝了世态炎凉等等,心结郁愤,X。
理由 之三:清代大兴X,出于自保,只能采用隐晦的写法,明写明朝,暗指清朝。
清朝时期,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对X者的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清代X者便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X罪名,将人打入X,并且X九族。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而此时正是X最甚时期,吴敬梓深知自己所写内容有违时政,便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以逃脱罪责。
强烈推荐,值得一看
1.《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和锋利的讽刺手法为我们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明的人物。
如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我们都学过的《范进中举》里的范进,在中举之前是穷困潦倒,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中举后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导致发疯,令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心酸泪下,看后让人难以忘记。还有像X污吏汤奉、王惠,八股迷马静、鲁编修等等,都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X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形形X,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2.《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
其他网友回答
《儒林外史》嘲讽的清初至清中期。吴敬梓早年,热衷科举,考取过秀才。后来科考很不如意,他逐渐改变了对科举的看法。三十六岁,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没去。
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的生活中,广交文友。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些学有专长不竟于功名的朴素士人,影响他的思想,丰富了创作内容。他鄙视名利场中形形X灵魂龌龊的人物,一心向往儒家的礼治。
乾隆皇帝南巡,人们去夹道迎拜,吴敬梓竟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了对最高X者的蔑视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儒林外史》便是他的愤世嫉俗之作。
其他网友回答
《儒林外史》为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清代时期。在清朝,朝廷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比较严重,比如著名的X里的一桩案子:
一个文人写了一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因为“影射清朝执政者文化水平低”被抓起来了。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文人们不免对朝廷产生诸多抵触情绪。《儒林外史》原来位列我国七大名著之一。后来删减后,才成了四大名著,它的文学造诣是十分高的。
摘录《范进中举》里的一段: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其中神色、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都十分到位。
其他网友回答
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成化末年写到万历二十三年。但其小说展现的,其实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儒林外史》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手尾连贯的故事格局。
如鲁迅所言,《儒林外史》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他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儒林外史》被翻译为英、俄、法、德、越、日、捷克、匈牙利等8个语种的外文译本。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儒林外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它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它的笔法已经具有了现代小说的一些特点,描写人物非常生动,不是传统小说的扁平化的人物,而是性格比较复杂的原型人物。它形神毕肖地展示了X社会中的各类知识分子形象,揭漏了X科举制对正常人性地X。
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笔法辛辣幽默而又不露声色,要多看几遍才能理解它的精髓。
至于说它讽刺的到底是明代还是清代,我觉得兼而有之,最终讽刺指向的还是清朝。
毕竟小说中明确了故事发生在明朝,也用开头引子说明了从明初开始的礼部议定用四书、五经、八股文取士。由此,王冕预知“一代文人有厄”。
本来,科举考试是中国伟大的“第五大发明”,是非常严格和相对公平的公务员考试,是实现阶层流动、选拨人才的很好的方式,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可是,八股取士、只能从四书五经确定考试内容却极大地僵化了这种制度,钳制了人的思想,也使知识分子晋身之途变得只此一条,使得追名逐利、官本位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儒林外史》正是反映了这种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X,使原本淳朴的人也变得利欲熏心。
为什么又说小说讽刺更指向清代呢?这首先是因为《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古代由于X的影响,一般讽刺的矛头都不会直接指向当朝,而是会借古讽今,例如《红楼梦》便是如此。作者生活在清代,他所见所闻肯定是促使他创作的因由,只是借与之相似的前朝人物说事罢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儒林外史》嘲讽的是哪代明还是清你喜欢这本书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