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晚清四大名臣中,为什么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
优质回答:
这话说的,看题主的意思,张之洞是善终,其他人都是X吗?
他们四个人,曾国藩活了61岁,李鸿章活了78岁,左宗棠活了73岁,张之洞活了72岁。这四个人没有一个是X。按照晚清中国男人的人均寿命45岁来算,基本上都是寿终正寝。只不过,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他们临死的前一刻,都还在为国操劳,四个人都是死在任上,没有一个是告老还乡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然题主认为张之洞是善终,就先说张之洞。以寻常百姓人家的标准,张之洞不算是安详辞世,他其实是被摄政王载沣气死的。
张之洞晚年一直在湖广总督任上,后来清廷搞立宪,慈禧将他和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朝中重臣。慈禧死后,朝局骤变。摄政王载沣对汉大臣把持朝政非常不满,他与宗室良弼、铁良、小肃王耆善和小恭王溥伟一起组织总社党,搞皇族内阁,尤其在意抓军权。
但他们这些人少不更事,以为只要把军权控制在手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南方汹涌澎湃的反清暗流视而不见。尤其是,公开排斥汉大臣,慈禧一死,载沣就将袁世凯罢官,让他回老家养病,同时架空张之洞。
张之洞是四朝老臣,他对载沣的倒行逆施非常忧虑,但袁世凯走后他在朝中孤掌难鸣,郁郁寡欢,厌厌成疾,很快就病入膏肓了。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朝中重臣弥留时,皇帝要亲临“视疾”,一来表示慰问,二来是为国是,接受大臣的临终遗言,倾听他们对朝政的最后意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重大政治事件都肇始于此,因此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清朝历代皇帝都是慎而重之,没有一个不郑重其事。
就连自信如慈禧太后,也是不敢怠慢。恭亲王奕?病逝前,荣禄病逝前,慈禧都带着光绪皇帝亲临他们的家,听取临终遗言。尤其需要指出的,这两个人的临终遗言几乎都是石破天惊,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朝局和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命运。
1909年8月,张之洞自知不行了,他打点精神,亲自动笔给皇帝写遗折。消息传到深宫,8月21日,隆裕皇太后决定由摄政王载沣代表皇帝到张之洞家里探病,因为此时皇帝还小,只有四岁。
张之洞很珍惜这个机会,他认为这是大臣向皇帝进言的最后机会,载沣一定会念在“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份上接纳他的进言。
但他失望了。鉴于南方如火如荼的反清浪潮,张之洞提醒摄政王要重视民意,重视民生,对激愤的民情要以安抚为主。载沣不假思索地说,“不要紧,有兵”。张之洞气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挨到晚上,一命呜呼。消息传出,很多大臣都认为,摄政王这话非常不着调,是X之言,难怪能把张之洞气死。
张之洞死后,朝廷谥文襄。这个谥号虽然不错,但用在张之洞身上不太准确。按《周书·谥法》解,甲胄有劳曰襄。张之洞一生没打过仗,也没带过兵,实在不该谥文襄。载沣倒不是小气,是他不当回事,对张之洞的身后事过于潦草。
不久以后,大学士孙家鼐去世。载沣觉得外面都说他把张之洞气死了不好听,为了安抚汉大臣,就给孙家鼐谥文正。这个谥号是把孙家鼐与曾国藩并列,实在是过了。没办法,载沣这样的人当国,国家名器也不值钱了。好在孙家鼐是状元,与张之洞都是清流出身,两人关系不错,算张之洞留给他的余荫。
曾国藩是中风而死,死在两X督衙门他的书桌上。
曾国藩死前,身体已经有好多问题了。他大约是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患上了白内障,开始是视力模糊,后来慢慢就看不见东西了。他不能看奏折,都是幕僚读给他听,他给皇帝的折子也是幕僚代写的。后来他大概是有高血压之类的症状,只是他不知道。那时医疗条件不好,曾国藩排斥西医,我们只是在史料上读到他经常头晕,不能久立。
曾国藩死前的几年里非常不顺心。1868年他奉命任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但由于开始时被崇厚误导,其后又对洋人过于软弱,遭致百姓和朝中清流对他极其不满,令他精神上受到重创,“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在天津时就犯了病,脚麻,不能说话。
其实那就是中风,只不过不太严重。但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请了中医上门看了看,中医医嘱是静养。
这时,两X督马新贻被刺,清廷命曾国藩回任两X督。马新贻被刺案表面看是刘德华和徐静蕾电影《投名状》里的故事,其实背后是被裁撤的湘军借此表达不满。曾国藩回到江宁后,一方面要应对朝廷查案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安抚暗流涌动的湘军旧将,个中苦衷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又不敢让朝廷知道真相,所以压力很大。
就在这个关头,朝廷派来查案的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瑾在归途中向朝廷辞官,用一种决绝的方式向曾国藩表达不满。
其实朝廷也不是没有察觉,毕竟江苏的京官太多了,消息根本瞒不住。所以郑敦瑾去江宁办案,朝廷担心曾国藩包庇湘军,特命与马新贻最得力的部下江宁布政史孙依言,还有袁世凯的父亲、江宁盐法道袁保庆担任他的助手。三个人都是审案高手,定下了不用刑的宗旨,只管细细推敲。眼看就要揭破幕后真相时,被曾国藩强力制止。
曾国藩极力拉拢郑敦瑾,甚至不惜从自己羞涩的宦囊中掏钱贿赂郑敦瑾。郑敦瑾却不过情面,又知道朝廷肯定会顾全大局放过湘军,只好不顾袁保庆的强烈抗议而回京复命。但在半路上收到了袁保庆的绝交信,信中袁保庆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指着鼻子骂他是趋炎附势的小人。郑敦瑾良心大发现,愤而辞官,并且不按惯例回京复命,竟然半路直接回老家。郑敦瑾的反常行为让恭亲王奕?和军机处惊诧莫名,轰动了整个X,事实上也是间接揭破了真相,让曾国藩非常难堪,成了他晚年继天津教案后的另一块心病。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两X督衙署花园中散步时发病,他的儿子将他扶到书房坐下,三个小时后曾国藩与世长辞。
曾国藩死后,清廷谥文正,有清一代谥文正的大臣一共只有八个人。史学界公认,曾国藩的死标志着同治中兴时代的结束,清廷从那时起逐渐抛弃了同治初年以来形成的文官治国体制。
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曾国藩死的时候,左宗棠正在肃州平回乱,刚刚收复了马化龙,不久他就抬着棺材去了X。那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得知曾国藩辞世,亲笔撰写了那副“相欺无负平生”的名联,命手下的戈什哈六百里加急送到两X督衙门。又过了十年,左宗棠平定陕甘和X回乱,封侯拜相,入军机、督两江,又钦差大臣督办闵浙军务。
左宗棠回任闵浙是临危受命。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先是越南战事起,继而福建马尾海战中清军守军被全歼,福州船政局被毁。朝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闵浙军务。他到了福州以后,派刘传铭入台湾,组织恪靖定边军到越南,最后与黑旗军一起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铭传在台湾也击退了法军的进攻。
就在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时,李鸿章坚持与法国和谈,严重X了左宗棠。他在给朝廷的折子里写着,十个法国军官也不如一个李鸿章可恨。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去世,临死前还高喊,娃子们,出队!
左宗棠的死因是个谜,因为他死时身边没有医生。有史料载是吐血而亡,疑似胃X或内脏X,与李鸿章的死因很像。但从年龄和当时的环境看,应该是积劳成疾。左宗棠死后朝廷谥文襄,这个谥号与后世的张之洞一样,但放在他身上名副其实。
左宗棠死后十五年,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辞世。李鸿章在北京没有家,他一生中,每次来北京都住在那里,最后也死在那里。
1900年庚子之乱爆发,6月22日,慈禧下令对在北京有大使馆的11个国家宣战,八国联军X,慈禧西逃。这时,清廷命李鸿章为特命全权大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一起负责与八国联军和谈。
李鸿章那时远离北京,是两广总督。他从广州北上时,几乎所有的部下和同僚都劝他不要淌这一趟浑水,免得成为替罪羊。但李鸿章还是启程了。1900年10月11日,李鸿章回到北京。这个时候北京城已经被八国联军占领,他们叫嚣,全北京只有两个院子归清廷管辖,一个是庆亲王府,一个就是李鸿章临时下榻的贤良寺。
这是李鸿章一生中最艰难的谈判。之所以难是清廷内部各方利益诉求不统一。
李鸿章的诉求是尽量确保中国领土和X完整,宁肯赔钱也坚决不割让土地。慈禧太后的诉求是确保洋人不追究她的责任,维持垂帘体制和她本人凌驾于皇帝之上的X。朝中大臣则莫衷一是,各有打算。罪魁祸首的亲贵们想保住一条命,刚毅和赵舒翘之流的追随者是想推卸责任。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则高谈阔论,反正有东南互保条约在,他们不用担什么责。
张之洞差不多是反对整个和谈,每一项谈判成果他都挑毛病,而且给西安和北京拍两份长篇电报。气的李鸿章专门给张之洞回电,挖苦他说,拍电报很贵,以后想说什么发个摘要就行了,给朝廷省点银子。当时李鸿章给慈禧奏折中驳斥张之洞最有名的话是,“不料该督历练多年,仍不脱书生习气,殊属非是”。这是指着张之洞的鼻子骂他不懂事。
所以,李鸿章那时是在两线作战。对付洋人的同时还要对付慈禧太后和朝中的各路大神,实在是心力憔悴。当慈禧得知洋人不追究她的责任时她就开始管闲事,为崇漪、载澜和毓贤他们脱罪,多次反复,近乎耍赖。
谈判也非常艰难,八国列强十分猖獗,仗着占理,狮子大开口,不仅觊觎中国的领土和X,还想逼着慈禧退位,干预中国的朝政。他们开列了175人罪魁祸首大名单,要求清廷交人由他们执行死刑,列在第一的就是慈禧。
李鸿章开始定的的宗旨是,除了赔钱,一切免谈。但他是后党中坚,这一切都要先撇开慈禧,不能让慈禧被制裁了,否则一切都付之东流。无奈只得软硬兼施,X洋人就范。辛亏奕劻以亲王之尊对李鸿章唯命是从,处处配合,才使得谈判按照李鸿章预定的目标进行。
《辛丑条约》的结果其实是出乎所有中国人意外的。清廷对所有列强宣战,列强的外交官无辜死了好几个,最后只是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其实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尤其是,八国列强最初提出的赔款金额是十亿两白银,李鸿章最后谈到了四亿五千万两,几乎是一两一两谈下来的。
李鸿章在刚回北京时就感染了风寒,在谈判开始后又因为慈禧的种种反复和朝中大臣的不谅而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在1900年底一X,开始咳血。医生诊断,李鸿章是胃X。今天看来,李鸿章当时很可能是得了胃癌或者肺癌。
这个时候八国联军开始慌张,他们担心李鸿章一死,再也找不到谈判的对手了。于是他们加快了谈判的进程。李鸿章这时只求不割地,剩下的已经无力再争什么了,只能指示奕劻和部下尽量降低赔款数额。最终从八国联军提出的赔款十亿两白银降到四亿五千万两,全中国人口每人一两。这是对大清的侮辱,但相对于割地和出让国家X,已然是好得太多,两害相权取其轻,李鸿章不得不接受。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舆论立即哗然,就像事先预料的那样,国人皆曰李鸿章可杀。“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签完字回到贤良寺就病倒了,那以后一直到死李鸿章就再也没有起床。但他每天坚持听幕僚给他读电报,读奏折。那些骂他的话他都知道,其实从签完《辛丑条约》那天起他就万念俱灰,已经不想活了。他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拖到11月7日,终于驾鹤西去。
李鸿章死的消息传到御前,慈禧正走在回銮路上。在河南辉县的黄河边上,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慈禧悲从中来,嚎啕痛哭。以前曾国藩和左宗棠死的时候她也哭过,但都没有这一次悲恸。她和李鸿章五十年君臣之情,彼此相知,心有灵犀,仅次于荣禄。她知道从今以后再朝中也不会有像李鸿章那样的人出头为她遮风挡雨了。当天,军机处就拟好了李鸿章的谥号,谥为文忠,仅次于曾国藩的文正,比左宗棠和张之洞都高。
两个月以后,梁启超写了《李鸿章传》,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其他网友回答
晚清四大名臣都年龄比较大,除了左宗棠外学历都特别好,相对而言,左宗棠、张之洞的晚年最为舒服。1、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享年61岁,在四人中寿命最短。在将平定捻军任务交给李鸿章后,北上担任直隶总督。作为北洋通商大臣,承担着北方对外事务。
(曾国藩)
1870年天津教案爆发,弄得朝廷不满、舆论不满,压力倍增,身体状况渐渐不佳。随着马新怡被刺死,继续担任两X督。一年后病逝。
曾国藩的遭遇表明,直隶总督是个烫手山芋。
2、军机大臣左宗棠
享年73岁,属于“古来稀”。在平捻军的时候,左宗棠负责西北战场,之后更是常年在西北作战,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X等重新打了一遍。
巨大的军功与威望,回了朝廷担任军机大臣兼在X衙门行走,分管兵部事务。之后到了地方担任两X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
中法战争期间,督师南下,在战后病死。
3、直隶总督李鸿章
享年78岁,李鸿章相继接了老师曾国藩的两个烫手山芋,一是平捻,二是直隶总督。尤其是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多年,建立海军、巩固海防、发展洋务,使国家有有了一点起色。
在甲午战争之后,赴日谈判,险些被刺杀。之后游历各国,学习先进经验。
(李鸿章)
在庚子国变后,X与列强谈判,勉强维持国家X。只能是“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4、名利双收张之洞
享年72岁,相对于三杰,张之洞属于下一辈。前后担任十年湖广总督,在当地练军队,高洋务,使得湖北的现代化程度在当时算是高的。
在清末新政开始后,张之洞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晚年以《劝学篇》闻名官方、民间。
(张之洞)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这么说的话,张之洞也不算得善终 。
何谓善终?是寿终正寝?是死后荣光依旧,香火不断?是死后名留青史,闪耀今古?
什么又是不得善终?吃饭被噎死?喝水被呛死?洗澡被水淹死?走路遇到地陷?逛街被车撞死?睡觉床塌了摔死?看笑话喜剧笑死?看悲剧郁闷死?吵架被气死?被人砍死?被人毒死?累死?病死?被皇帝处死?
反正是死,看谁死得恰到好处!
曾国藩:你们想让我X,我偏不造!我没觉得我会死,还想喝杯茶缓缓,结果死了,你们说算不算善终?
曾国藩死后得了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文正!当然,清朝时期的“文正”已经不值钱了,更不要说当时已经是即将崩塌的晚清了。但是,既然清X给曾国藩“文正”的头衔,便代表清X对他的工作表现的高度肯定。
曾国藩有个响亮亮的绰号,曾剃头!这既是他为清X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功勋,也是他在攻破南京后纵容湘军屠戮南京百姓的罪名。相传,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被多次“劝进”,但是曾国藩执意当清朝的忠臣。甚至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清X让他继续负责平捻,他怕功高盖主,将李鸿章推出来,然后给李鸿章负责后勤工作,最后甚至解散湘军。
1872年,曾国藩散步时突然脚麻,然后回书房坐着休息,顺便想喝杯茶,结果没多久呜呼哀哉了。清X为此辍朝三日,在当时这种待遇估计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降半旗了。曾国藩死后更被捧为“半个”圣人,这是不是善终?
左宗棠: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左宗棠很傲,晚年更放言“今亮或胜古亮”,这便是当代诸葛亮的傲气!左宗棠曾在卧龙岗诸葛亮草庐题诗曰: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月深。出处动关天下计,草庐我也过来人。
左宗棠领着楚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然后又平定同治回乱和捻军,后来又挥军西域,收复伊犁,左宗棠于X建省功不可没。1885年9月,病逝于福州任上,获赠谥号“文襄”。在我看来,左宗棠的功劳是高于曾国藩的,“文正”应该给左宗棠,但是曾国藩死得早,对慈禧更忠,因此让曾国藩得了。
林则徐对左宗棠的评价是“绝世奇才”,胡林翼对左宗棠的评价是“当为近日楚材第一”。左宗棠虽然很傲,可是并没有得罪人,跟李鸿章应该有龌龊,但是左宗棠在所谓的“中兴名臣”里是没有争议也没有骂名的历史英雄。
左宗棠曾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如今更是常听人言:“左公千古!”
左公算不算善终?
李鸿章:我李合肥生是老佛爷的人,死是老佛爷的鬼!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曾国藩决意低调的时候便极力扶持李鸿章,所以梁启超说“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李鸿章是站在曾国藩的肩膀上崛起的。在四位中兴名臣里,李鸿章是最受争议的,从我个人而言,我也不喜欢李鸿章,让我评价李的话肯定不会说好话。
李鸿章的发家始于脱离湘军创立淮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平捻。四位中兴名臣皆是洋务重臣,又以李鸿章为甚,因为在洋务运动时他手里的权最多,慈禧很宠爱他。李鸿章更是亲手创建了当时号称“亚洲最强舰队”的北洋海军,虽然仅仅是虚有其表,但是在甲午以前,李鸿章是为此得意洋洋的。李鸿章是清X的“签约专业户”,《烟台条约》、《中俄密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等,李鸿章的臭名声始于甲午,然后在一份份条约里吸取营养。李鸿章的外交原则是出事后,将没参与的国家拖下水,让他们相互牵制,可是结果总是让他们形成“X共享”。
李鸿章经常上奏折说中国遇上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则通,怎么变?李鸿章认为以中国之盛,劣于西夷者,唯有枪炮,政治文化经济皆优于他们,于是兴洋务,为军事服务,结果经济不行,政治体制也不行,洋务发展困难重重,李鸿章最得意的北洋海军也被日本打得全军覆没。
1901年9月,李鸿章在死前还去帮慈禧签了《辛丑条约》,1900年的李鸿章可是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裹挟下加入了“东南互保”,结果还是老老实实给慈禧擦X。1901年11月,李鸿章签完《辛丑条约》后,吐血身亡,这能算善终吗?
李鸿章死后,慈禧追封他为一等侯爵,谥号“文忠”,对于慈禧,他确实很忠。慈禧还让人给他建祠,在首都建祠,算是最高的荣耀了吧?这应该算善终吗?
张之洞:老夫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你慈禧能奈我何?
张之洞既是清X的高官,更是实业家。相比于李鸿章为军事服务的洋务运动,张之洞的洋务运动更有利于国家。但是张之洞让清X比较讨厌的一点是张之洞并不像李鸿章那般忠于清朝,他更忠于自己的利益,甚至对国家利益的忠也高于对清朝的忠。
张之洞晚年做得最让慈禧痛恨的事便是“东南互保”,当时慈禧对11国宣战,然后诏书下发各省,东南各省当然也受到了,结果张之洞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得半死。更重要的是,张之洞还胁迫慈禧的忠臣李鸿章,结果李鸿章无奈下只好说慈禧发的诏书是假的,是义和团胁迫慈禧和光绪。慈禧虽然咬牙切齿,可是又不敢动张之洞,张之洞在湖北的势力早已经根深蒂固。
张之洞这位实业家确实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还是值得称赞的,至于张之洞对清朝怎么样,这重要吗?
1908年11月,张之洞病亡,谥号“文襄”。
张南皮算不算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何谓晚清四大名臣?其实常用的说法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这个名单一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四人。在多灾多难的19世纪下半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搞洋务、办工厂、练新军、兴教育,形成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四人先后去世后,清代很快灭亡。
题目中说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四位大臣的最后时光。
1、曾国藩
曾国藩去世于1872年3月20日,当时他正在两X督任上,午后在花园散步,突然脚麻,说不出话来。儿子曾纪泽将其扶回书房,随即去世,享年61岁。曾国藩的病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心脑血管之类毛病,不是不治之症,但在当时却是绝症。
曾国藩死后葬于家乡湖南,朝廷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入祀贤良寺,这在文官中是最高荣誉。
2、左宗棠
左宗棠虽是文人出身,却以军功见长。他曾平定太平天国和陕甘回乱,并以64岁高龄,抬棺入疆,收复X——单从这一点,称左宗棠为X英雄也不为过。
左宗棠逝于闽浙总督任上,当时是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
3、李鸿章
李鸿章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了,说他是X者有之,称其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有之,对他的评价,即使是盖棺也未论定。
李鸿章死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当时他刚刚代表清廷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实事求是地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前后的事情与李鸿章毫不相干,当时他远在广州两广总督任上,事后朝廷让他X主持谈判时,其弟子僚属都劝他不要蹚这个浑水。但李不听,毅然X,果然不出所料,条约签订后,所有的指责都指向李鸿章。
李鸿章病逝于1901年11月7日,距他代表朝廷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整整三个月。
4、张之洞
张之洞是晚清清流领袖人物之一,受到慈禧太后赏识,外放地方担任封疆大吏,先后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 、湖广总督、署理两X督,最X京担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
在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中,张之洞年纪最小,去世也最晚,病逝于1909年8月21日,正在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任上。张之洞死后两年有余,在其长期任职的武昌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X,清王朝随之X。
由以上内容可见,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并无X之人,全部病逝于任上,都称得上是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清代是一个满洲入关的X,满汉有别,满高于汉。到了末代,名臣全是汉人,也能说明朝廷满汉关系微妙的转变。曾国藩享年61岁,一生组建团练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理学造诣很高,“湘乡派”散文创立人,可谓圣人般的存在。晚年担任直隶总督,触及天津教案这个烫手山芋,引发了士林极大非议,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左宗棠享年72岁,一生心结在于自己的学历不够好,举人出身。渊源自湘军系统,出兵西北,保卫领土,做出了很大的功业,是晚清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李鸿章最终活了78岁,作为帝国最后的裱糊匠,一生受尽X骂名,举办洋务与构建海防X,晚清最能做事同时承受压力最大的当属李中堂,别无他人。李鸿章是四人当中眼界最开阔也是心理素质最好的。实际上,如果要说谁后世的名声最好,当然是张之洞,人称张香帅,活了71岁。笔杆子硬,行政力强,运气好,没有摊上X烦事,青史留名。既是清流派首领,也是洋务派中坚人物。
直到今天,搞学术研究的还在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劝学篇》乃至中体西用论。毛X也说过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这就是人家的高明之处。真可谓名利双收,真正的聪明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晚清四大名臣中为什么只有张之洞得以善终.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