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优质回答:
《长恨歌》是白居易前期的代表作之一,非常的出名,里面的许多词句也被我们广泛的传颂。但这首诗歌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争议。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也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探讨。
从这首诗歌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要重点表达的是“长恨”二字。
但是这恨从何而来,又恨的是什么,就要从此诗的创作背景及诗中作者的描写来寻找答案了。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元和元年,也就是公元806年,此时的白居易刚从秘书省校书郎调任至盩厔县尉,从800年中进士到806年任县尉,顺风顺水,白居易便想以诗歌增加自己名声的同时得到皇帝的赏识。他对前朝玄宗皇帝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遗憾的同时又对李隆基作为一代明皇却重色轻国感到痛恨失望。于是,在好友的推动下,有了这首千古绝唱《长恨歌》。
知道了创作背景和动机,我们从诗中来进行分析,诗的前半部分花费大量笔墨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重点描写了杨贵妃的倾国风姿以及讽刺李隆基的不理国政,X误国。也表达了作者对李隆基的痛恨失望之情。
紧接着后半部分又以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旷世爱情故事,动人心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用充满同情的笔触描写了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入骨相思,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和向往。讽刺,感叹,伤感并存。
最后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做结尾,也充分包含白居易对李隆基重色轻国之恨,以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
其他网友回答
讽刺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反复无常,君王情爱反复无常,不理朝政造成国败人亡,人民流离失所的长长的悲恨!
其他网友回答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这首长诗的主旨有二:
一为批判,批判X者唐明皇X误国。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后,开始不上早朝,不理朝政,把政事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些诗句描写李扬两人天天唱歌跳舞,寻欢作乐,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二为同情,同情李杨的爱情悲剧。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反映的是马嵬兵变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历史事实。唉,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些诗句表现了李隆基伤心,痛苦与孤独,还有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杨之间在乞巧节那天发下的爱的誓言。
有人说,这两个主旨反映作者白居易创作时的矛盾。其实,我觉得并不矛盾。
批判,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从人民的角度来说,一个帝王由励精图志到玩物丧志,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使生灵涂炭,X。
同情,是站在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帝王李隆基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爱谁不爱谁是他的X,没必要苛责他。两人的爱情悲剧令人叹息……
其他网友回答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长恨歌》文末之四句,怕是很难让人忘记吧,我们读《长恨歌》,不知情其何处生,又缘何而终,一个爱情的遗憾,总让人为之潸然。《长恨歌》为什么是情诗不是政治讽刺诗?《汉书 艺文志》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中国古代诗歌,抛却诗歌辞藻声韵,无外乎两个传统,诗言志,诗缘情,自《毛诗序》起,情志合一。于是我们探讨下《长恨歌》的”情”与”志”。
一、《长恨歌》之志:白居易的儒生气质
众所周知,汉武以降,”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来已久,中唐恰逢安史之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儒学复兴义不容辞,白居易作为中唐大历诗风余绪下的成长起来的诗人,面对气骨衰颓的诗歌,一度发动了新乐府运送,以模仿杜甫的现实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的目的就在于服务政治,社会以及教化,这是诗歌的出发点,也是旨归,所以,一篇诗歌如果纯粹吟风弄月,这断然不是白居易想要的。我们回过头来的看《长恨歌》,虽然这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但是不能否认,后期新乐府的思想是凭空而来的,所以,早期的儒学思想必然在他的诗歌有迹可循,也是《长恨歌》里面的政治思想:讽刺唐明皇重色误了一个盛世大唐啊。
二、《长恨歌》之情:哀乐之心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如前面所言。”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诗言志先于诗言情,诗缘情,情从何处来?——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发言为何?为心中志,志之所述,为诗是言、诗歌的内容。简单说,情感,被我们的诗人感受到,转换成想要表达的,就是志,最后写下了的诗歌。没有情感的触动,空言志,是很枯燥的。所以回看《长恨歌》,我们最动人的是情,难道写这篇诗歌的作者白居易是无情的人,借助神来之笔写出虚假文字赚我们的眼泪?要知道,白居易写诗歌,多是改的一字不剩,这些《长恨歌》里的情爱诗句,难道不就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嘛?
三、总结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把事情割裂开来,中国古代的思想讲究”和”,”和才能衍生万物,白居易的《长恨歌》既不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也不是一首纯粹的政治诗歌。但是必定是情动于中,哀乐于心,才能有所体悟,发而为之言。其言,即《长恨歌》,我认为是一首情感占据主导的爱情诗,政治讽刺的目的,只占据一个次要的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这个在网上可以搜得到,大意就是白居易与友人同仙游寺,说及唐明皇和杨玉环旧事,友人鼓励白居易说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
于是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诗。
所以,《长恨歌》的主旨与家国无关,仅仅是“情”而已,并不需要过度的解读。
诗里没有政治,没有战争,没有教化,只是简单地叙述一个帝王对深爱的女人的宠爱和思念。
陈寅恪先生根据此诗考证杨玉环进宫时是否为X有些过,毕竟艺术渲染不等同历史真相。
而其它人非要在此诗中探讨什么不理朝政,任用X,X之痛、红颜祸水之类的潜台词更是无稽之谈。
仅仅是爱情而已。
小可曾一度怀疑,白居易中晚年的无限风光和这首诗脱不了干系。因为按正统观点来说,唐明皇是前明后昏,而且大唐的衰落要算在他的头上。所以他算半个X之君。
X之君,这是任何一个君主都不愿承担的标签。何况后面的那些唐朝皇帝,结果就在朝廷不知道如何挽回君主形象的时候,这首《长恨歌》出现了,诗里把唐明皇描写成一个深情款款的帝王,淡化了他的X与失职。
一个为了爱情而失去江山的帝王,总比一个X要强吧?
白居易的《长恨歌》,扭转了皇室的形象,所以皇帝自然对白居易高看一眼,加上他本身也肯和光同尘,所以一路高升不在话下。
一首长恨歌,改变了白居易的命运。
至少小可这样认为!
正所谓
长恨歌中泪纵横,君王何事太深情。
莫言安史负荆罪,拟作风流洛阳城。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