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俾斯麦,为何上任一周就对“兄弟”奥地利动武?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对奥地利动手,并非俾斯麦临时起意,而是他长期以来所制定的德意志崛起方案的成败所在。
X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能力不大能量大,本事不强但野心强,长期以来,它把持着德意志诸国老大的位置,举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大旗,却从不为统一德意志而费心,一直坐视德意志诸国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宰割,只顾自己扩张地盘。在这种情况下,本就缺乏天险拱卫的德意志地区成了欧洲的农贸市场,斯拉夫人西进,瑞典人丹麦人南下,法兰西人东征,德意志都首当其冲,饱受其害。
而到了十九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各自的X性已基本形成,语言文字市场军政统一的前提下,X主义已经成了各国飞扬狂飙的大旗,而德意志地区仍是死寂沉沉。而当时作为德意志家族二当家的普鲁士,通过拿破仑战争后的维也纳合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领土扩张了一倍,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均已超过或逼近奥地利,因此,通过战争X奥地利让出老大宝座,继而带领德意志诸国完成统一,就成了俾斯麦及其普鲁士有识之士的最大追求。
俾斯麦的策略是,小心翼翼维持当时列强遵守的维也纳条约X的前提下,通过外交活动,撬动列强间的关系暗板。首先,联合奥地利对丹麦下手,收回了丹麦侵占的德意志两个小邦石荷两邦;接着,和英国搞好关系,离间奥地利和法国及俄国的关系,确保两强不插手干预,同时悄悄修好了通往普奥前线的铁路网;然后借口石荷继承权问题向奥地利发难,迅速调动部队扑向奥地利,先期解决奥地利最大盟友巴伐利亚,然后速战速决打残奥地利主力,又用优惠条件在列强明白过来进行干涉之前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不割地不赔款的情况下,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从此分家单过,德意志则进一步团结在普鲁士的周围,为德国的最终统一提供了条件。
就这样,俾斯麦以十年时间两战之威,解决了奥地利这个老大难问题。
不懂,沒读过此书。
如何理解“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句话?
优质回答
所以伟大领袖毛X曾经说:枪杆子里出X!
是告诉我们,为广大人民X众谋幸福的真理,如果没有人民军队的捍卫,真理一定会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中国X党建党初期,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支为人民利益而服务的军队,所以,革命被X派催残,血腥X……
“党的八,七”会议后,伟大领袖毛X在认识并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时,明确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X”的思想!
人民军队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小米加X,到大炮飞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和大炮是相统一的!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绝不允许枪指挥党!
谁说的?什么炮?什么真理?何为真理?何为炮?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也是哲学名词…。
炮:用烂泥涂裹食物置火中煨烤。《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礼记·礼运》:“以炮以燔,以亨以炙。” 郑玄 注:“炮,裹烧之也。”
真理就是两个字而己,人的行为左右着真理,人人都赞同的一件事是真理,人人都向往的事也是真理,好事是真理,坏事也可以成真理,
既然真理只是两个字,人们无法判断什么是真真的真理,什么是伪真理时,真理这东西就是海市蜃楼,有是有,想真见到
既然真理都这样虚幻,你用什么炮能够X呢?
谢谢邀请!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如X英国海军的围剿下沉没的?
优质回答
众所周知,1940年下水的俾斯麦号是欧洲最大的军舰,它排水量超过5万吨,装备8门长倍径的380MM舰炮,拥有高达31节的航速,以致于该舰下水之时就被元首视为德国海军未来的希望。那么,性能如此出众并首战告捷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如X英国海军的围剿下最终沉没的呢?
首先,俾斯麦号再强大也只是一只独狼。在当时,英国海军本土舰队共有7艘战列舰,在胡德号被击沉以后,英国本土又获得了地中海舰队罗德尼号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的补充。这就代表着俾斯麦号想成功的进入到北大西洋进行破袭作战就需要面对英国8艘战列舰的围追堵截。而丹麦海峡之时,俾斯麦的油箱又被英国海军战列舰击穿并发生严重污染现象,在挪威没有加满燃油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只能选择掉头返回法国,这使得本来可以隐蔽于大西洋之中的俾斯麦号要直接面对英国海军在法国外海的拦截。而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这种情况下,俾斯麦号也多次利用巡航速度优势多次将英国海军的跟踪舰艇甩掉,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英国海军根本就不知道俾斯麦号到底在哪里,该去哪里拦截这艘军舰。而在英国海军苦恼之时,英国空军侦察机在俾斯麦号即将进入德国空军保护范围之前碰巧的再次发现了俾斯麦号。英国海军果断的选择出动剑鱼攻击机瘫痪掉俾斯麦的行动能力以保证战列舰编队可以将俾斯麦号送入海底。最终,俾斯麦号“断腿机”剑鱼的攻击之下舵面卡死只能向英国本土驶去。最终,俾斯麦在英国海军优势力量的夹攻下放弃了抵抗并自行沉入水底。
1941年5月21日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的伴随下去北大西洋切断盟军海上运输线的做战计划。
得到德舰出动的消息后,丘吉尔要消灭德国战列舰。5月24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发现德舰,并立即迎战。德舰集中火力打击胡德号,一发381毫米炮弹一举击中胡德号的X仓,并引起爆炸,几分钟后,胡德号沉入海底,1000多官兵随舰沉没。不过在这次战斗中,德舰中啦3发356毫米炮弹,燃料舱被击穿,燃油不断流出,给英舰追踪提供啦方便。26日英军水上飞机发现德国战列舰,英国航母皇家X号起飞15架箭鱼式鱼雷机对,德国战列舰进行攻击,战斗中一条鱼雷击中啦他的舵机,使其航速大大降低。
27号8点47分英国战列舰,罗德尼和英王乔治五世号对德国战列舰进行轰击,半小时后,德舰主炮大部被击毁,最后英舰“多塞特X”号巡洋舰向“”俾斯麦“”发射啦3条鱼雷,命中并引起大火,10时40分,这艘德国海军的骄傲连同他的2000多官兵沉入大海,只是100多人被英舰或德国潜艇救走。
有人说“贡比涅”的火车车厢,曾经是德国与法国的“仇结”,为什么?
优质回答
双11的恩怨
1918年11月8日,X·埃兹伯格经历10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贡比涅森林,一路上他所见都是断壁残垣,战争巨大的破坏力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他眼前。两天前埃兹伯格接受了那个任命,作为停战代表团长去与法国和谈。
和谈大抵只是一个修饰的说法,每个人都知道德国已经失败,帝国高层只是希望借由埃兹伯格天主教平民的身份获得一些怜悯,让停战条件稍微放宽一些。埃兹伯格对这个艰巨而屈辱的任务不抱希望,两个国家的仇恨并非他一个人可以化解。
事实也确实如埃兹伯格想的一样,连夜赶来的他被带到刚晋升法国元帅的福煦面前,高傲的法国元帅甚至没有走下火车去迎接,只在日常办公的车厢里接见了埃兹伯格。那天福煦元帅只对他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问他来做什么,埃兹伯格表明了来意,然后元帅示意副官把拟好的文本交给他,随后埃兹伯格就被带离车厢,留在餐车中阅读那份停战协议。福煦的副官告诉他只有72小时来决定是否签字,否则不必麻烦元帅。
无可奈何的埃兹伯格仔细阅读了协议,协议无比苛刻,但他连拒绝签字的权利都没有,能做的只是指出一些德国压根无法完成的条款(比如退役潜艇数大于舰队实际潜艇数)。但还来不及细化一些条款,11月10日代表团就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噩耗,德皇退位,国家再没有一锤定音的人物了。
最终埃兹伯格不得不签下这份屈辱的停战协议,生效时间是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在签字是福煦元帅才第二次露面,埃兹伯格尽人事一般的口头抗议协议条件太苛刻。福煦对此的回答是“战争就是战争”,这是当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言。
X的报复
时间很快来到了1940年,X的时间正好够一个婴儿成长为战士,也足以让整个世界巨变。当年落笔签字的埃兹伯格早已被国内极端分子暗杀,不幸的,他没能看到德意志重新崛起,X的,他不必看到德意志以何种方式崛起。
在这一年X的X横扫英法联军,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对双子星闪耀法国战场,他们以让人目瞪口呆的速度突进再突进,连俘虏都懒得去抓。法国无奈的将首都迁往波尔多,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同时向X德国请求停战。
6月10日,X接到了法国的请求,思考片刻后,他在地图上指定了谈判地点——贡比涅森林!和1918年完全相同的地点!他又指示党卫军从法国博物馆里将当年那列车厢拉了出来,用马车带到原来的地方,曾经的羞辱,我将原封不动的换回去!
6月21日,X登上那列车厢,坐在福煦元帅当年的那把椅子上接见了法国谈判代表。在听完法国代表的序言后,X表现的不屑一顾,他像当年的福煦元帅一样离开了车厢,把剩下的内容交给威廉·凯特尔将军,临下车前他还对法国人做了个羞辱性的手势。
凯特尔将军显然没有当年法国副官的耐心,他只给对方24小时时间考虑,以至于法国代表亨廷格将军不得不紧急与波尔多通电话咨询是否签字。最终结果自然是形式比人强,6月22日18点36分,第二次贡比涅停战协议落笔签字,X的声望达到巅峰。
结局
第二次贡比涅协议签订后的第三天,X下令彻底摧毁停战地点,所有铁轨均被党卫军X,连地面都被X清理了一遍。只有那列车厢连同X碑被带回了德国,并在柏林大教堂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
1944年的时候,随着X节节败退,车厢被送到图林根州,辗转安置进一条巨大隧道中。1945年德国战败前夕,这节车厢彻底被摧毁,主流的说法是党卫军担心再次遭到羞辱,炸毁了车厢,另外还有一些目击者表示是盟军的轰炸摧毁的。
只是党卫军那些苦心显然没什么作用,二战结束后,法国驱赶德军战俘修复了贡比涅森林的停战签字地,1950年车厢制造商Wagons-Lits又完全按原版重做那个编号为2439D的贡比涅车厢,现在它们就静静放在原地,诉说那段血腥与复仇的时光……
如何看俾斯麦:如果没有对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就不要轻言战争?
优质回答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是刀剑入库、友好邻邦,对外:把刀剑藏起来,将笑容露出来,降低大国的警惕;对内:防止军国主义诞生的苗头、劝说皇帝和将军们的野心。这样的外交政策使得刚刚统一的德国非但没有被周边国家所警惕,反而成为英、奥、俄等欧洲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So,如果俾斯麦真的说过这句话,这就是这句话唯一可能的历史背景。
但问题是:他真的说过这句话吗?什么时候说的?
铁血宰相?不,俾斯麦在外交和政治生涯中最主要的成就来源于他“政治掮客”的身份。
当时英俄、英法、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矛盾激烈,俾斯麦则要德国刀剑入库、对各国都表现得人畜无害,渐渐与英、法、奥、俄都行成了良好的邦交关系、引得各国交好和拉拢,使德国在英法、英俄、法俄、奥俄之间充当仲裁、调停的作用,同时与包括大清国在内的所有国家作生意(主要是军火),一步步奠定了近代德国的基础。后来的事情,哪怕初通历史的人也都知道了,德国利用各国矛盾发展自身,越来越强大,渐渐德国人民、X、皇帝都不再支持他的政策而试图掀起战争获取殖民地。
所以,我有理由确定,如果俾斯麦真的说了这句话那一定是在劝说X和人民忍耐。
很好奇:咋这么多回答都将这句话扯成了——守护和平,不轻易开战?
先不说人家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就算说过也肯定是想劝皇帝忍耐,继续发展直到有把握稳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俾斯麦名言名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