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后两句(你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前半句好还是后半句好?)

网友提问:

你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前半句好还是后半句好?

优质回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潜《饮酒》诗其五之千古名句,因其脍炙人口,意境深远,被广为流传。全诗迻录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凭借着质朴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人性的感悟,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人们最为熟知的一首诗。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中最为精彩的两句,是整首诗歌的点睛之笔,是貂裘之锦绣,是壁玉之明珠。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的闲适而淡然的心情。这两句诗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珠玑连缀,不可分割。前者是起因,后者是所见。“采菊东篱下”表达诗人的自我之境,反映生活的闲淡、安然;“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的外在之境,体现南山的静穆、自然。两个景色一近一远,一实一虚,相互借景,相互映衬,星月相依,兹共生辉。所以,这两句诗合在一起最好,欲分彼此,反而彤辉减半。

至于“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的版本改为“望”字,此改孰优孰劣?其实,历史上早有类似定论,自不用赘言。就像南北朝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被王安石在诗中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一样的道理,实为点石成铁。苏东坡曾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这里不能将“见”改作“望”,因为“望”是指人有意识的注视、探寻,缺乏“悠然自在”的意境和情味。“望”太过于刻意,好像诗人刻意去看,而“见”则是诗人不期而然地与南山“相遇”,是无意抬头,南山便自映入眼帘。

在这里,诗人强调人与大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用“见”字也契合了诗人的自然观,天人合一,使自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进入“无我之境”。

以上皆为个人所见,难免失之偏颇,敬请大家斧正!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问是“悠然见南山”好,还是“悠然望南山”好,我认为是前者。

“望”与“见”虽然同有“看”的意思,但仔细咀嚼一下你会发现,二者所表现的主体状态是不一样的。“望”显得主动,说明主人公是刻意去望南山的;“见”则不同,点出主人公是采菊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前者着意,后者无意。因此后者与“悠然”的状态更符,也更贴近全诗的基调。

另外,题主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前半句好还是后半句,我觉得非要分个高下的话肯定是后半句,前半句采菊这个意象用得太滥,不如后半句来得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这句诗,合在一起最好,两个景色一远一近,一实一虚。相互借景,相互映衬。近处是真实的人生,远处是内心的愿景。妙哉!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二句本是浑然一体的境界,陶渊明借以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如果一定要比较哪句更好,那么后一句是前一句的深化。

分开来看,两句又分别呈现两种境界,

第一句是有我之境,即菊开东篱,信手采之,其中有陶渊明的主动行为在其中,菊象征着高洁与傲岸不屈,这是他儒家道德品质的追求,

也是他对儒家人生理念的奉行。

儒家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政治上,陶渊明无疑是不达且穷的,他也无心改变自己的人格操守去追求所谓的达,而是遵从自己的本心,以独善其身的方式回到田园。

他主动选择归隐的心志便隐喻在“采菊”的行为当中。

“东篱”则指代归隐后生活环境的简朴,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承认自己不会曲意逢迎,直言自己天性热爱自然。

至真正选择归园田居后,他能感受到的就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简单质朴的生活让他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与轻松。

所以他对归来的心情是“载欣载奔”的,至家则见“松菊犹存”,入室则“有酒盈尊”,过的是东篱采菊,南山种豆的田园生活,

他满足于这种菊酒相伴对南山的生活,这是属于他的“桃花源”,是他回归初心,安放灵魂的乐土。

要以怎样的状态在田园安然自处呢,后一 句“悠然见南山”点了出来。

此处“见”比“望”好,相信大家都是认同的。

望太过于刻意,而“见”则是不期然而然地与南山“相遇”,不是刻意要望向南山,而是抬头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南山映入眼帘,是陶渊明与大自然的融合,他也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了我与物的分别,也就是“无我之境”。

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悠然二字是作者心境的体现,无所挂碍,恬然自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就让生命顺随自然,在自然中读取生命的意义吧。

其他网友回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以为上句较好,因为它描写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世无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你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前半句好还是后半句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