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应该怎样理解?
优质回答
憔悴地趴在西屋的窗户上看着热闹的花街柳巷,忽然听见有人敲门。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表述的三种境界,在现当代文化界极具影响,以至于稍有文化底蕴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其具体内容大家均已充分表述,在这就不作赘述了。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此三种境界作以阐述和理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己虽然出身真正的“寒门”父母几乎都不识字(母亲只上过一天小学、父亲仅上过一年半小学)。但是我的父母在农村中却算得上真正有见识、有思想、有志气、有信念,明事理、懂道义的人。作为长子的我寄予了他们极为强烈的人生愿望和人生理想,尤其是母亲更是在我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和无边的希望及最大地努力!十分清楚地记得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们(尤其是我)要有极大的人生志向与目标,要努力成为有极高才学的人,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人,成为受人打心眼里尊敬的人,成为有博大爱心的人,成为清史留名的人!母亲常同我说:“人生在世一定要立志,一定要吃得了苦,一定要争气,一定要拼命地努力。顶一个人头都不容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是人都不能昏昏噩噩地虚度光阴。”母亲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以至于我从小就有清史留名、为社会做大贡献的人生目标,尽管当时当地教育水平有限,自己父母没多少文化,自己依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考上了大学,从而真正张开了人生理想的翅膀。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在区共青团任书记容易升迁的机会,选择到乡X任党政秘书,从此开起了自己一生的基层工作经历。
在基层工作,过去我所在的枞阳县人情关系影响极大,尽管我是一个能力极为突出的大学生(我在大学阶段非常优秀且很有才名),更关键的是我有极为丰富而博大的爱心,自己体质极佳、非常能吃苦、也非常愿吃苦,从工作开始我就把工作当作事业做,不仅努力将其做好,而且尽力将工作做到极致!在待人接物与处事过程中,我总是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和永不疲倦的工作劲头,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广泛好评。与此同时,我完全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间、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因此对人民不仅高度负责,而且极具深厚感情,我始终将自己的心完全敞开地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感受它们的温度与喜怒哀乐,同时也将自己生命的火热激情传递给他们。在工作过程中我不仅极度负责,而且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干秘书阶段我从不利用公章收一分钱(当时很多乡镇对结婚夫妇一般会收十元钱工本费、对户口迁出迁入及外出务工也收取十元管理费),不仅如此我还尽力帮助一些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九0年我从事生产建设助理员时,冬季水利兴修自己经常第一个上堤,最后一个离开。不管多冷,自己从不会借故离开、始终坚守在一线,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测量时我经常爬在冰冷的地上,由于太过严格认真,当时不少村的书记对我很有意见,甚至向乡党委或乡党委书记投诉我,但我从不为所动。每年防汛我都会多次只身下水堵管涌,其间历险无数,多次命悬一线!我不仅无所畏惧,而且从来不争功,并且坚决要求不能报功和报道。因为我目的简单而明确——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正因此一些报功和报道我认为都是自我看轻自己,当一个人能甘愿舍弃自己生命,难道还在乎名利吗?!有哪一种名利能同生命相提并论。正因此尽管这些年我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极度负责,但从未主动要求自己职位上的提升,以至我一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并且极度地清廉、正直与负责却仍然还是什么都职位都没有的普通干部!由于这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人生理念,尽管无数人为我鸣不平、为我不值,但我依然无怨无悔,甚至甘之如饴!这正是人生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人生理想,尽管历尽难险阻,奉献毕生才智与努力,获得的报偿根本不对等,又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这些年来,我是大家公认的“好干部”,很多很多人说我是“毛X时代的干部”(其实我毫不谦虚地说毛X时代也不可能要求干部达到我的这种程度),也有不少人叫我“谢X”,这虽然是许多人对我工作态度地认可,但是也表明我这个人在对待工作上是真正的铁面无私!以至于有少数人说我是“六亲不认的家伙”!是啊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不仅极度自律(我曾为修路三个多月每天完全工作平均十四个小时之上,从不接受任何私人宴请)而且从不给任何人开“绿灯”,“一视同仁、一把尺子量到底”是我从来不变的标准。这些年来,由于我从不区别对待,别人高看一眼的“社会名人”在我这里从不好使,因此我曾经一度被一些小圈子里人认为是“大孬子”,更有极少数人在我工作过程中故意刁难,还有极个别人千方百计地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不一样的结果,但事实证明这些人从来不会如意,最终只有碰壁的结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与坚持,现在我的许多性格特征反而为自己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帮助与推动。譬如去年防疫,我先在白云孙庄点负责,这个点的路口由于过去有很多高桥村和青山村的人员经过去一泉眼处打水,当时封路如非必要不允许人员出入,我一离开常有一些人求执勤人员放行,但我一在该处执勤这些人就自动将装水车开回去了。后来孙庄点撤除,我负责菜市场路口(要求所有进出人员一律戴口罩),我来之前这些路口都是四个人守一路口,但是却常常守不住,不时有不戴口罩人员出入,但是我一个人守时除了极少数不了解我的人不戴口罩还心存侥幸想通过外,绝大多数人均自觉配戴好口罩,而那些极少数人无一例外的都不予通过。现在我不仅一如既往地坚持原则,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的认可,并对自己的工作推动很大。而其中最突出的收获莫过于自己人生境界的修炼与升华。过去很多人讲我是“大孬子”虽说我自己意志坚定、从不为之所动,但内心深处多有不平,有时甚至有狂涛巨浪,而现在不仅安之若素、处之泰然,更真正做到宠辱不惊、内心一片宁静祥和。现在我已能做到对每一个见面的老人(其中包括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发自内心的、面带真诚的、友善的微笑。而我的欢欣、我的快乐、我的感动等很多情绪和人生价值也都在这些平常的点点滴滴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也正应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时所提出的“隔”指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
在下认为,静安先生所说的“隔”,不是指读者与诗的“隔”,而是诗与所描写的事物的“隔”。
同样一首词,你有古文修养,可以看得懂。我就是一个识几个字的菜贩子,我当然看不懂,你认为这首词不隔,我偏偏认为隔。
那么,这首词到底是隔,还是不隔呢?
莫非真的要因人而异?
白石,美成的词,现代人估计看不出多少美来。但在当时,却是大家气象。稼轩的部分词作典故盎然,可是不懂典故的人就像是进了迷宫一般。杜诗之美鬼神莫测,千百年来压得诗人抬不起来,可是让一个小学生如何理解《石壕吏》的返璞归真和家国情怀?
这个隔又如何计算?
如果说情,景,辞三个标准,可是这个三标准是和读者的修养和学识挂钩的,总不能真的把一千个哈姆雷特给叫来比一比,不是么?
所以,这个隔,我不认为是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而是作品与事物之间的距离!
距离越近,越不隔。反之亦然。
按照现代人的话说,描写景物,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栩栩如生。描写心理,可以是读之怅然,喟然,幽然,凄然,绝然。
你看懂了,并喜欢上了,甚至陷了进去,自然就不隔了。
按照这个关系来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所谓的隔
就是读者,作者,作品,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四者之间的距离
个人管见,博方家一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出自于清代学术巨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是他关于诗人要如何面对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学说。其原文如下: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翻译成现代的文艺理论,我们可能更好理解:诗人的创作,必须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生活的真味和质感,但又只有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抽离,超脱物外,才能创作出高洁雅致的意境。
因此,一个好的作者,必须做到“能出”“能入”,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1.入乎其内:深入生活,言之有物
我们可以看一些经典作品,无一不是通过细致逼真的观察生活而得来的。
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从“贾史王薛”家族的构建,到衣着、吃食、节庆活动的描写,如果曹雪芹没有经过长期详细的观察和记录生活,他如何能写出近百万字的作品,又如何让几百号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放眼当代作品《白鹿原》,作家陈忠实出生和成长在那片土地上,因此,对于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他是第一手的见证者。另据说,陈忠实在创作过程中,走访了很多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搜集到了很多第X的资料。正是这样深入实地的考察,他才将白鹿原上祖孙几代人的生活刻画得那样逼真感人。
现今了,无论是文学社团,还是其他各类艺术团体,都经常组织成员出去采风、写生,不同的时间去不同的地域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也是对王国维先生“入乎其内”思想的持续实践。
2.出乎其外:超然生活,创作升华
但是好的作品,光有真实细腻是不够的,还要有创作主旨的突出、创作意图的升华,以形成其独特的魅力。这就需要创作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跳出生活的窠臼,带我们去寻找精神的桃花源。
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难道感受到的只是最直白的“菊”和“南山”吗?不是,它传达的是一种闲适安然的状态,表达的是人们普遍的内心追求。
当我们看到《水浒传》中侠肝义胆的英雄们纷纷落草的命运,难道只有简单的爱与怜吗?不是,它让我们深思当时那一段历史,进而产生对不合理制度的恨。
出乎其外,是为了看清全貌,避免一叶障目;暂时抛开真实世界,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体悟,那才是创作的理想境界。
3.结语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要生活,还要生活得有品质。
但是生活往往鱼龙混杂,充满了艰辛、迷茫、痛苦等各种不安分,怎么办?
除了脚踏实地之外,我们还要学会仰望星空。
因此,“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仅仅是文艺理论,还是入世和出世的生活哲学。
以上观点仅本人一孔之见,欢迎各位文友指正,谢谢!
一花一叶一世界,熙熙汉鼓如沙河。
从来人间留不住,沧海一笑奈我何!
王国维为何写就《人间词话》?
优质回答
《人间词话》非常好,好就好在有“三种境界”的总结,除此指导填词的意义,并没有作者的名气对称。其实,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是力作,不管是从文献的系统性,还是研究的指导性,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中国不缺语言家,总不能时时刻刻站在高处作动员讲话那样一种场面吧!没有他们不成,缺少会一盘散沙,但总得有人勤勤恳恳的干活吧!不然太多太多,不经意就会流入“油腔滑调”而成天务虚。什么是词学?说白了:一是有理论,二是有具体操作,二者缺一不成,《人间词话》之理论有多少?具体操作又有哪些?厚今薄古不成,厚古薄今也不成。历史的文献固然是宝贵的,但精典毕竟是历史的成果,而历史还须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三上词话》作为“是词坛最为系统的词学理论,最为严格的填词实践,最为创新的词学成果”,它名气还不大,但它的的确确能手把手教人填词。它的理论是指导怎样填词的理论,它的实践是反映当X活的实践。这个道理是如同:当仰望西安兵马俑时候的感叹,身后却是处在十分强大的当代国防力量支撑,总不能流连在远古时的成就上吧!
【三上词话_百度百科】三上词话_百度百科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何只字不提李清照?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值得回答的题目。 前几天就收藏了,刚改完论文,来试着回答下。
提到李清照,喜好诗词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吟诵几首,无论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绿肥红瘦”“误入藕花深处”,或者“凄凄惨惨戚戚”等等,那么为什么上至李白下至清代纳兰词的《人间词话》偏偏不提李清照呢?难道是王国维不懂易安词或者认为她的词不好?
显然不是,易安不仅有才还挺孤傲的,她曾说两宋词坛都不行,东坡虽然大气磅礴,但音律不和谐,柳永太俗,秦观不务实,黄庭坚写一堆病句,就我啥都行,读来觉得好笑,但她也有确实有这个才情。
可王国维却不这么看。他生于清末,也经历民国十余年,但内心深处的礼教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在王国维看来,清朝就是传统的象征,事实上他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执着,溥仪被冯玉祥赶出故宫时,他曾自杀,被救回,后来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他留下纸条,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投湖而死。这样一个保守思想的文人,在评点诗词时,怎么会让女性词出现在自己的著作中呢?
仔细翻看人间词话,你们也会发现柳永的词也没有,王国维也确实看不起柳三变。我甚至觉得柳永的这句“衣带渐宽终不悔”被他写成是欧阳修的,难道是王国维的记载有误?也许是刻意为之呢?
其实从王国维经典的“意境说”来看,李清照还有柳永的词里,绝对都是有名句,却符合情景交融。只是先生有它的坚守,我辈也是尊重的,但是我们也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插一句,我的床头一直放着人间词话,记得高中时,几乎都背了一遍,如今太懒咯,只是偶尔翻一翻,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大家一起讨论诗词吧。
李清照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词人,以婉约风见长,语言清丽,词境哀婉,可以称为一流词人。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自南唐后主李煜起,到清代纳兰容若止,即使南宋同时代的辛弃疾也被选入,但对李清照却对只字不提,为什么呢?
王国维的叔本华思想作怪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王国维年轻时曾深受其哲学影响。
叔本华曾将一个女人推下楼,并致终身残疾,后叔本华无奈的为其提供每月生活费。也因此他对女性有着莫名的恶意,在他的《论女人》中写到:(女性)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
同时,王国维先生以满清遗老自居,自然认定传统文化中对女子无才为德的设定。
受以上思想的影响,虽不会使大师编排女性,但对其成就的忽视还是可以理解的。
对词理解的冲突
李清照有一本《词论》,与《人间词话》性质相同,对前人词的评论,对词的理论的研究。
《词论》中李清照反对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认为词自成一家;主张作词应铺述,推崇柳永的长调,不喜小令。同时,李清照推崇格律,喜欢以口语俚语入词。
而《人间词话》主推境界论,充分肯定苏轼、周邦彦,认为词应直抒胸臆,推崇小令,不喜铺述繁杂的长调。虽没有明确反对俚语入词,但特别强调炼字。
以上对比,二者在词的理论上认识差别很大,这种差异也许让王国维先生不喜,所以故意忽略了李清照。
同时王国维讲究词的境界,自南唐李煜,将词的境界放开,由己到心怀天下;而李清照的词均以自身感受出发,即使有国破的大背景,也以小家的败亡为主线,且处处体现饱满的自我,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搭不上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境界”一说该怎么理解?前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了境界说,并且把境界分为了三种,分别用三首词的警句来阐述。
老街个人以为,境,指范围,界,指边界。
境界,是一定(界)范围内的感知(境)。
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诗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等X度的描述,在其作品展示出来的,不同时空中情景交融的东西。
因此,不同作品中的境界有高低大小之分。
一、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表达的是其中一个方面,即人生事业的三个阶段,起步时期的目标,行程中的坚持,坚持以后的收获。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是这样说的: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其实,用毛X的七律《长征》也可以解释王国维”成大事业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目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第二重境界:坚持与不懈地追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三重境界:历经磨难后的收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陆游与王维
下面的内容,是我个人的感受,与王国维无关。
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境界,是有区别的,例如同样是写景,王维诗《使至塞上》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陆游诗《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诗云: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这两首诗同样是写景,一个阔远宏大,一个细微窄小,这是诗中展示的境界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老街这里并不是说陆游的诗不如王维的诗,只是做一下比较而已。
唐诗往往被人推崇“盛唐气象”,就在于盛唐人在作诗写景方面的特点,通过宏大的景物描写,令读者可以感受到到盛唐人的气魄,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上面是描写不同景物,所以对比比较明显。
三、苏轼与章楶杨花词
下面,是同样写杏花的咏物词,不同的人,展示出不同的境界。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告诉大家学诗要注意,避免学习陆游这种诗句: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指写景的大小,而是指包含了情感与感受的境界大小,指诗句的背后,应该引起人物更多的联想。
例如王国维曾经评价苏轼的杨花词: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人间词话》
苏轼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X?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章楶《水龙吟 杨花》: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四、李煜与宋徽宗
诗词,无非情景而已,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同样抒情,也有境界大小之分。
王国维评价李后主: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又: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X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X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其大小固不同矣,及境界的不同,读者阅读二人作品,所感受出来的认识有大小之分。
宋徽宗X后,被押北上上,途中见到杏花,于是作《燕山亭》词云: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闲院 一作:问院)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咏物词,只是写了自己个人的感受。
但是,李煜词,从个人写起,却令人能够感受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帘外雨X,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岳飞的两首词
岳飞词作不多,其中有两首代表作,其一著名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又有《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满江红》与《小重山》的境界高低不同,因此《满江红》崇高的爱国境界更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但是从词本身来说,《小重山》这首词其实更符合词人的面目。
抒情时,写高大上的忠君爱国,未必一定就是好作品,写景时,写高山大海,也未必就是好作品。
结束语
境界,就是读者感受到的,诗人通过情景描述所展示出来的时空。
优秀的作者,会选择合适的维度多角度写景,通过写景,表达出特殊的情感。
景物,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情感,或深或浅,或公或私,或高或低………..
读者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作者所描述出来的境界,未必和读者感受的境界相同。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绿色,色盲者看到的可能是红色,八十年代我们家的电视机里,世界都是黑白的。
@老街味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三境界,是针对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而言的,后来也泛指人生三大境界。我们依次来看每一层境界说的是什么。
晏殊《蝶恋花》—迷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原文的译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引申为,做大事,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登上高楼,才能看得更远
柳永《蝶恋花》—执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引申,做学问要不怕辛苦,纵然身心交瘁,依然矢志不渝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顿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引申,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无解之时,突然又看到了希望,不要放弃,总有量变到质变的时候
总结
迷惘,登高才能看得远
执着,即使辛苦也不要放弃
顿悟,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