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究竟有多神秘?
优质回答
月氏国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如今汉X中还有月氏人的后裔,比如尉迟氏,昭武九姓中的康、安、曹、石、米、何,都是月氏人的后代,这些姓氏的后人很多都融合于汉X之中了。
月氏人种起源说法不一,有汉X种说、粟特人种说、印欧人种说、伊朗人种说等等。月氏人如果不迁徙,或许能成为中华X中一个大的分支。
月氏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即今天的敦煌、酒泉、张掖、金城、武威地区,是一条位于祁连山脚下的千里狭长地带。古代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是优良的大牧场和农田。昭武城就在河西走廊,昭武九姓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战国末期,月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月氏国。不过,河西走廊的“地主”却另有其人——乌孙国。乌孙人种同样也说不清楚,大多认为他们是匈奴人或塞种人。
巴掌大的地方容不下两头虎,于是月氏人与乌孙人展开了厮杀,结果乌孙败了,其首领“难兜靡”被杀,乌孙人被迫集体向西迁徙,而“难兜靡”刚出生的儿子“猎骄靡”流落至匈奴。
强大的月氏一度让发展中的匈奴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第一代单于头曼,还将自己的儿子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
后来冒顿逃回匈奴,并弑父夺位,成为匈奴历史上最具侵略性的单于,匈奴也在他X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
冒顿单于为了侵占河西走廊这块连接汉、匈、西域的咽喉要道,对月氏人展开了灭国战争。月氏败了,其国王被杀,头颅被冒顿单于制成酒具。月氏人步乌孙人后尘,他们穿过塔里木盆地一路向西来到伊犁河流域(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地区)。
西迁的月氏人史称“大月氏”,尚有一部分留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史称“小月氏”。月氏人西迁发生在汉景帝时期,27年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始了伟大的西域之行。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受累于匈奴人的侵略,汉武帝决定联合“强大”的月氏人,希望实现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
张骞刚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虏获,因为这里已经成了匈奴人的土地。十几年后张骞才得以逃脱,当他历尽艰辛,来到伊犁河流域时,发现大月氏再次“搬家”了。
原来冤家路窄,当月氏人来到伊犁河流域时,发现乌孙国也生活在那里。此时的乌孙王正是“猎骄靡”,一位在匈奴人庇护下长大的乌孙国王。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当然容不下月氏人,于是月氏人被迫再次向西南方向迁徙,来到阿姆河流域(今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地区)。
阿姆河流域居住着塞种人的“大夏”王朝,可他们打不过月氏人,被迫臣服于月氏。从此月氏人在此地安家落户,后来发展成了强大的贵霜王国。
张骞在大宛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月氏国。可此时的月氏人历经磨难,远离了匈奴人的“魔爪”,不想也不具备跟西汉帝国联合的地理条件了。
张骞联合月氏的目的虽然没达成,但他的探险之行,却为汉帝国打开经营西域的大门。公元前1X,霍去病打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汉帝国手中。此后,大汉利用这条走廊,与西域诸国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往来和军事合作。
比如前面说到的乌孙王“猎骄靡”,他迎娶了“细君公主”,他的孙子“军须靡”又迎娶了“解忧公主”,汉乌和亲的格局,粉碎了匈奴人利用西域对抗大汉的战略图谋。
月氏人的“神秘”,就是因为他们的迁徙远离了汉地,与汉X的交集太少,几乎没留下多少故事。大月氏在北魏时期被欧亚人种“嚈哒人”(白匈奴)消灭,从此作为独立X的月氏人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您可能会问:留在河西走廊的小月氏呢?
小月氏后来与西羌、匈奴及汉X逐渐融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等,就是由小月氏演化而来的粟特人。
西域有一个于阗国(塔里木盆地南边),也是月氏人后裔,其国姓叫“尉迟”氏,北魏至隋唐时期,尉迟家族在政治舞台一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小月氏和大月氏一样,都演化成了新的族X,或者并入了其他族X,其中就包括汉X。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族X很多,比如契丹、匈奴、鲜卑、党项等,作为X他们消失了,作为个体他们不断演化,最终成了中华X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看世界的人是谁?
优质回答
X大神吧?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人擒获,匈奴人为何不杀他?
优质回答
匈奴人为何不杀张骞?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也再问一下,匈奴人为何要杀张骞呢?其实在汉代,当时的情况,汉人和匈奴人之间并不像后世渲染的那样水火不容,况且,对于使者的处理上,双方是有默契的。
一、汉匈之间军方的对峙也仅仅是在战争期间才会水火不容。民间的正常交往从来没有中断过。
汉朝和匈奴人之间一直是有斗争又有合作,民间往来并没有中断,边境地区的贸易依然活跃。本来就不是汉人见了匈奴人就要赶尽杀绝,匈奴人见了汉人也要杀之而后快。后世人文人描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多给两个X加上了浓浓的硝烟。其实当张骞被匈奴人X的时候,匈奴人并没有足够的理由一定要杀了他们。也许很多人当时X的汉人不止张骞,更不可能是见了汉人就杀。
二、张骞的身份是使者,只有汉朝皇帝赐给的使节。两国之间不斩来使,是双方约定俗成的默契。
双方交兵的时候,汉朝也曾经多次扣押匈奴人,匈奴人也扣押了很多次汉人。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谁也不会轻易地破坏这种默契。李广被俘过,李陵被俘过,苏武曾被扣押在大漠19年,他们也都没有被匈奴人杀掉。即便是在东汉时期耿恭独守西域孤城,匈奴人依然相信他们不会杀使者,最后,匈奴的使者被杀后在城楼上剔骨食肉。所以当年匈奴人不杀张骞,是因为有不斩来使的共同认知,同时更不想和汉朝立刻兵戎相见。
三、匈奴人和汉朝之间,双方人才争夺战从来没有停止过。
汉朝有很多匈奴人当官,同时,匈奴人中也有很多汉人在替匈奴人训练军队。汉朝皇帝派出的使者在汉朝都是能人,如果可以把他留在匈奴,作为一个掌握汉朝重要资源的人来说,匈奴可就赚大了。所以,张骞被扣留期间,匈奴还给他配了一个老婆,希望他能成为匈奴的一份子。但最终,张骞持汉节未变,不辱使命逃回了汉朝。
匈奴人和汉朝已经是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争斗和对话,不是两个野蛮X族的兽斗。对于俘虏是杀是留均须考虑当时的形势和实际需求。
中国第一个会说外语的人是谁?
优质回答
“文化是没有文化的人创造的”
九成欧洲来华知识分子的汉语水平不怎么样,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现就更糟糕。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除了徐光启、李之藻等少数异端之外,大部分士人的共识是,蛮夷之国低我们十等,蛮夷鸟语学它做甚。
真正努力用口语沟通的,是中国的“买办走狗”和“西方冒险家”。
而他们在谈生意时讲的并不是汉语,也不是标准葡萄牙语或英语,而是一种介于汉语和葡语/英语之间的,不中不西的“假语言”。
它的词汇量大概只有700个左右,语法非常简单,发音极度不规范,学术名称叫“洋泾浜”或者“皮钦语”。
● 洋泾浜三十天速成
这种主要流行于商业场所的土话分了三个时期:广东葡语时期、广州英语时期、洋泾浜英语时期。
广东葡语时期
广东葡语十八世纪初起源于澳门,差不多是澳门中国人与葡萄牙人交往时的唯一工具。
除了葡萄牙语和粤语,广东葡语还混杂了闽南语、英语、印度语和马来语成分。
张汝霖写于18X的《澳门记略》里,收录了395个广东葡语词汇:皇帝注音为“燕罢喇多卢”,对应葡文imperador;澳门注音为“马交”,对应葡文macau;总督注音为“个患那多虑”,对应葡文“governador”。
广州英语时期
鸦片战争后,来华做生意的英国人明显变多,于是广州英语成了新的“贸易专用语”,从广州香港蔓延到所有通商口岸。
广州英语用粤语拼读英语词汇,还夹杂了大量其他语言的成分。和广东葡语一样,它的语法完全模仿汉语,书面形式就是用汉语注音,猛然一听,哪个国家的人都听不懂。
广州英语诞生之初地位很低,最早的一本广州英语词典叫《红毛通用番话》,里面告诉大家one读温、twenty one读敦地温,wine cup读湾蛤。
尽管为了X中西方人都得学,但是人人心里都不爱它。
● 清 广州
洋泾浜英语时期
随着上海的国际地位跃升,上海也出现了洋泾浜英语。
它以英语和上海话为基础,夹杂着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奥地利语,印度语,马来语等等等等,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氛围了。
和广州人不一样,上海人曾经努力把洋泾浜英语规范化,试图创造出像日语假名一样,用汉字笔画偏旁充当字母的文字系统。
虽然这个尝试没成功,但是源自洋泾浜英语的“布尔乔亚”,“布尔什维克”,“德谟克拉西”等词汇,在民国时代一度非常时髦。
● 北大著名雕塑:德先生与赛先生
声色犬马的上海,洋泾浜英语的应用范围甚至不再局限于商业场合,即使是英国贵妇,为了和自己的中国仆人沟通,也得学几句洋泾浜:“Boy,go topside,cachee me one-piece blow rag,putee stinl water, bringmy side.”,相当的入乡随俗。
民国以后,随着越来越多有钱人家的孩子留学欧美,地道的英语开始在中国境内扩散,洋泾浜英语逐渐销声匿迹。
语言有强势弱势之分,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从跨文化沟通的贡献层面来讲,无论是《葡汉词典》《西儒耳目资》,还是为了乱世捞金的广东葡语、洋泾浜英语,其实都差不多。
参考资料:1.高彦梅:《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概说》,《外语教学》,1999年第2期。2.周毅:《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3.肖应云:《明清西方传教士的汉语学习与文化交流》,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6月。4.周振鹤:《中国洋泾浜英语的形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关注是最好的支持,拉到顶部关注视知TV视知TV(微信公众号ID:shizhimedia),知识解释类短视频“一哥”,致力于打破信息高墙,将深奥、枯燥、晦涩的知识用专业、精准、有趣的形式“翻译”出来,形式不限于视频、漫画和图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车、财经、健康、电影、男装、宠物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领域。我们的口号是,为你解释世界。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张骞是哪里人哪个省的.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