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指在书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军事兵法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真实的历史中,赵括是一个很能读书、读书很厉害的年轻人,据说他背书能倒背如流,显然是夸张了,只是说他记性好,超出常人而已。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知晓范围很大,并不是说后人才知道,那时的当局者乃至赵国举国皆知,重要的是赵国国君很清楚,这显然是一个高层用人的问题。
其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是王与王之间的博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战事结束,后人往往看到的是成王败寇,而忽略了很多真实的细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放在战国七雄争霸的年代,国王之间比的就是谋略,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赵王中了秦国的反奸计,想早点儿改变战局,用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结果加快了败局。显然,这是王与王之间的博弈,赵括只不过是一颗棋子。
其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将领和士兵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战斗力,将帅不行累死三军,例子古今中外多得是。将领在战争中的军事才能,除了有实战经验,同样是要军事天赋的,这种天赋表现在好斗性,以及对战争的直觉意识。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证明,有些人就是为战争而生,像西汉时期的票姚校尉霍去病,天生就是打仗的料,17岁就建功立业了,尽管生命短暂如流星,却闪耀星空。长平之战白起对赵括,如同一场拳击比赛,就是重量级对轻量级,一个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一个是擅长理论的小子。可惜了赵国的40万大军,连突围的机会都没有,既没有战死,也没有饿死,而是被活埋了。
其三,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样也是很重要的,而其基础来源于战争实践,主要是战场教训和经验,是从残酷的战争中来,前人的牺牲值得我们尊重。赵括的理论水平有多高,我们无法知晓,因为他死的太早,如果放在文风盛行的今天,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赵括会成为学者专家,有趣的是他却成了空谈的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