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为什么又叫唐明皇?
优质回答
唐玄宗被称为唐明皇,始于清朝。
唐玄宗,真名李隆基,是唐代二十一位皇帝中的第七位。是唐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其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五年。
皇帝的名字被认为圣不可呼,是国人之大忌。所以,历代皇帝名字都以年号而代之,以供人们称谓纪事。皇帝死后,因为其“牌位”需要入庙以供祭祀,所以朝廷会给他起个庙号名字。“玄宗”,便是李隆基的庙号。
皇帝在世时,国人叫其年号。皇帝去世之后,人们可称其年号,也可以称其庙号。因为庙号在不同的朝代同名的比较多,例如西汉的皇帝刘彻、北朝(北魏)的皇帝元恪、北朝(北周)的皇帝宇文毓、明朝的嘉靖皇帝、清朝的雍正皇帝等等,他们的庙号都称“世宗”。所以,为了清晰地区别,人们在称已故皇帝庙号时,一般都在庙号前加上朝代名。如在“玄宗”前加唐字,人们就知道是李隆基了。
对于过往皇帝,后朝之人常常习惯用其年号称之,如康熙、雍正、乾隆等。但对于X著名的开朝皇帝,如果无须顾忌尊卑称谓时,则习惯直接称谓其名字,如X、朱元璋、赵匡胤等。当然,用庙号称前朝皇帝的也常见,但用谥号称谓前皇帝的则非常之少。
那么,对于李隆基,为什么人们习惯称之为唐玄宗?而后来又为什么也称之为唐明皇?
首先,在李隆基于天宝七年(公元756)去世之后,人们便称其为玄宗。由于玄宗之称谓可尊可俗,所以唐朝之后人们都习惯称之为唐玄宗而较少直呼其名。其次,由于唐朝的皇帝年号与明朝之后常用单一年号不同,唐代的年号一般都有好几个,后人无所适从选用年号称谓。如李隆基的年号就先后有先天、开元、天宝三个年号。所以后人都不会用年号来称谓李隆基,而是习惯于沿用唐玄宗之称谓。就这样,唐玄宗的称谓一直用了900多年。突然有一天,这个称谓要变更了,要把唐玄宗之称谓改成唐明皇。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1661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玄烨登基了。玄烨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登基,就意味着玄、烨二字为忌字!为此,朝廷将唐玄宗的称谓改为了唐明皇。为什么叫唐明皇?因为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那么,谥号究竟是什么?而唐玄宗谥号9字中为什么只取明皇二字?
谥号,是在皇帝去世之后,庙号之外的另外一个号。与庙号不同,谥号主要是在皇帝去世之后,由其子孙或亲属继任人根据其生前事迹德行,给以一种寓有褒贬性质的称号。所谓谥号,实质上就是继任皇帝给前任皇帝的能力德行的定性。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废于秦代,复于西汉,世代沿袭。而行谥之义则为惩恶劝善。习惯上,谥号之拟定由礼部负责,嗣位皇帝参与X,在举行有关仪式上由重臣“称天给谥”。
唐玄宗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可谓名副其实。首先说“孝”。景龙四年(710年),李隆基发动的“唐隆之变”,扶父李旦重临皇位,实属大孝。其次说“明”。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X”,除掉“准武则天”太平公主,实属英明。然后说“圣”。李隆基登基之后实施改革,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X等方面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措施,使得国家在经济、财政、人口、疆域等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就。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创造了“开元盛世”,实属至圣。
对于熟读中国历史的康熙来说,唐玄宗的这些丰功伟绩都是非常清楚的。唐玄宗不能再称唐玄宗,也不适宜用年号称谓,更不能不恭地直呼伟人之名,所以只能精简谥号而称之。习惯上,只能在朝代简称之后加两个字——一者代表名誉,一者代表地位。在代表地位的皇、帝二字之中,自然皇字优于帝字。那么在代表名誉的圣、明、孝三字中,选择哪一个字呢?康熙及其大臣们都认为明字比较合适。最终,唐玄宗改称的名字确定为“唐明皇”。
这样,从清代康熙之年开始,唐玄宗便被称为唐明皇。康熙之后,唐玄宗之名再无忌讳。尤其清朝以后,人们逐渐恢复了唐玄宗之称谓。而今已很少人称唐玄宗为唐明皇了。
(注:本文为原创 需要引用请
唐明皇这种称谓,是在李隆基死后近九百年才开始流行的。满清时期,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而将唐玄宗改称为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优质回答
武周前后的唐朝有些复杂,因为武则天为了称帝,搞了不少幺蛾子,但也正是因为混乱,李隆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激烈地斗争,最终夺得大位。
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隆基与帝位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亲爹李旦也没资格二次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得先从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说起。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老大和X都当过太子,老三还当过两次太子。拜武则天所赐,李显和李旦都先后出任过两次帝王,是为唐中宗和唐睿宗。
李治继承帝位之后,与武则天重逢于感业寺,旧情重燃。后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氏再度回归于太极宫,之后武则天又除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夺得了李治的专宠。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
武后X,唐高宗与皇后的嫡长子李弘,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但基于武后的目标也是帝位,这样在武后的眼中,儿子便不再是亲情的延续,而成了政治对手。大儿子李弘不幸成为武后的绊脚石,致使母子关系走向恶化。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李弘在随高宗和武后从幸东都时,忽然暴亡于合璧宫绮云殿。在官方的死因声明中,宣称李弘因“沉瘵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然而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李弘实是被武则天鸩杀。
同年六月,高宗和武后的次子雍王李贤很快替补了太子之位。相比于前任已故太子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而言,新太子李贤身体X,文武双全,与他的大哥有着天壤之别。
李贤拥有健康的体魄,不过武则天也没让这个新任太子走太远。武则天X他如何成为一个听妈妈话的乖乖仔,李贤不但没有听,而且还给了她点颜色,回敬了她一本《后汉书注》,借东汉太后临朝和外戚擅权的历史特征,有意跟武后叫板。
但他的结局依旧无法改变,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后从李贤的私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将一场普通的“风化案”愣是演变成了一场“谋逆案”,李贤其罪当诛。在父亲高宗的力保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京师两千多里的边瘴之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最后X自尽而亡。
在李贤被废的第二天,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三,高宗和武后的第三子英王李显就被立为太子。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夜,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长安是李唐的老巢,而洛阳是武则天的根据地,李治临死前被武后硬是拉到了洛阳,这里面有着她的政治考量。
太子李显在十二月十一登基,是为唐中宗。新年正月初一,服孝期满的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并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就在李显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之际,特别提拔了他的老丈人。当政不过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从龙椅上拉了下来,理由是“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此后被贬黜了京城,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也就是中宗被废的第二天,高宗和武后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以一个普通亲王的身份被武则天直接空降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国号为文明,并大赦天下。
武则天在刚到洛阳之初,就一口气提拔了四位宰相,控制了禁军,牢牢将X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在高宗去世后的几个月之内,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了中宗李显,挟持了睿宗李旦,在此期间还不忘逼死X在外的李贤。
再接下来,她以铁血无情的手段,对李唐皇族及其亲党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和X。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心心念念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李旦自然被废黜,降级为王。武则天在大位上坐了15年之后,公元705年,发生了李唐夺权的“神龙X”。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梅开二度,再次登顶皇位。
李显继位之后,李唐的江山从武则天的手上基本过渡到了韦后的囊中。韦后与武氏后人武三思把持着朝政,致使李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接下来,李唐子孙们为了铲除韦后和武三思,李隆基和他的哥哥们即将登场,究竟谁主江山,除了实力,智商还得在线。
为李唐江山奋斗过的哥哥们
武则天的儿子们说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她的孙子们吧,这其中就有李隆基了。
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和他爹李治有得一比,妻管严都比较重,韦后大有效仿武氏之势。
发动神龙X的五大臣被中宗铲除后,朝政被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一个男人武三思所掌控,他们成了当时政坛上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武三思和这三个女人,有个人始终怀着既恐惧又愤怒的心情,对李唐这些敌人怒目而视,这个人就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能当上太子,搅上这趟浑水,还是拜祖母武则天和皇后韦氏所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赶下龙椅时,高宗X的皇太孙李重照 (也有叫李重润)也曾被罢为庶人。
在李重照19岁时,因口舌是非引来了杀身之祸。晚年的武则天宠幸二张:张易之和张昌宗。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重照与妹妹和X私下议论二张,对于二张以男宠身份干涉朝政很是气愤。
不幸的是,消息遭泄露,女皇大怒之下,竟将孙子孙女杖毙,嫡长子李重照就这样被祖母“大义灭亲”了。李重照是韦后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儿子报仇,韦后将黑手伸向了中宗次子李重福。
韦后认为,李重福的妃子是男宠张易之的外甥女,肯定是李重福出于嫉妒,因而告发了老大李重照。于是韦氏一当上皇后,就把李重福给流放了。
就这么着,中宗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不好当,时不时地遭受侮辱。皇帝不在乎他,韦后讨厌她,武三思排挤他,还有那个骄纵的安乐公主称他为“奴”。
当他看到以五大臣为首的政治势力被武三思和韦氏铲除殆尽后,顿生一种唇亡齿寒之感,他们迟早会向他下手的。
横竖是一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了军事X。
在这次X中,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被杀,但李重俊并没有成功,最后被军士倒戈,死于亲兵手中。李重俊死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宗李显并没有马上立太子,到了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暴崩(有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王朝又一次迎来了政坛大X。
皇帝驾崩,太子即位,这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但是李显死前并没有立定太子,按照规矩,皇帝死了没有立太子,皇帝和皇后又没有亲生儿子的话,就要在皇帝所有活着的儿子当中选最大的一个来继承帝位。
李显活着的儿子还有两位,一个是被流放的李重福,另一个是只有十六岁的李重茂。一手遮天的韦后自然会选择年纪尚小的李重茂,以便于日后自己X成第二位女皇。
但是按照法统,她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她准备炮制一份遗诏。起草遗诏的重任交到了上官婉儿手里,上官婉儿忌惮于李唐势力中的实力派: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连夜找来太平公主商量,最后二人出了一份遗诏,总共X:
第一条: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第二:韦皇后知政事;第三: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很显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让李旦作为李唐王室的代表,以此来牵制、平衡韦后的势力,但韦后势力也不傻,直接删除了第X,难道李唐王室又要靠边站了吗?
韦后独揽大权,磨刀霍霍,马上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强烈反弹,相王李旦和镇国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X有功,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受禁军护卫。除了政治上的资本,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X。
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亲王一般可获封食邑八百户,公主可封三百户,而太平公主的获封远远超出了制度的约束。她首次获封就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X后,李显又给她加到了五千户。
可以说,太平公主不论在能力、地位还是实力上,都具备了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的资本。
那么李旦有什么实力呢?首先他也是当过皇帝的,而且作为高宗和武则天唯一活着的儿子,他是李唐势力正统的代表。相比李显的两个儿子李重福和李重茂,叔叔辈的李旦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此外,他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成器为刘皇后所生,次子李成义,李隆基为第三子,四子李隆范和五子李隆业,另有第六子早亡。
中宗死后,韦后将李重茂推上帝位,同时为了安抚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她先给李旦升官,升成一品大员太尉,再给他封爵。然后又提拔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封为宋王,李旦本身又是安国相王,一家出了两个亲王,韦后认为他们也该知足了。
但是她想错了,李旦、李成器父子是知足了,但她没想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知足啊,韦后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他们姑侄给打破的。
李旦是有影响力,但太平公主并不愿意找他合作,为什么呢?因为她找李旦合谋搞X,那李旦肯定是主角,事成之后,也没她什么事儿。因为李旦是男,她是女,李旦是太尉,朝廷命官,有公权力,而她只是一个公主。
当年她辅佐李显搞神龙X,完事后还受猜忌遭X,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吧,更何况她是有政治头脑的太平公主。
正在太平忧虑之际,有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这个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他是李旦的侧妃所生,是庶出,排行老三,人称“三郎”。
李隆基从小性格刚烈,长大后更加英武,而且从小在政治漩涡中长大,早已深知其味。X这么大的事儿,不找自己的父亲商量,倒来找她这个姑姑。他是这么想的,发动X是为了拯救李唐的江山社稷,如果成了,福分归他爹,万一失败了,也算是为宗庙牺牲,不必连累相王。但是从他之后的既得利益来看,他这么做是对自己的风险投资。
不过太平认为,不管李隆基有什么想法,他这个庶出的老三,在讲究嫡庶传统的古代,也掀不起什么浪花儿,更不用说当皇帝之类的好事了。如果与李隆基合作,她是政坛老手,李隆基初出茅庐,不论在身份还是威望上,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样一来,他们姑侄联手,将李旦蒙在鼓里,事成之后,再将李旦请出,这就好比送给相王一个大礼包,相王肯定会对她感恩戴德,这样她就等于在政治上牵制了李旦。
说干就干,姑侄二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也称唐隆元年)发起了一场宫廷X,史称唐隆X。韦氏母女、上官婉儿等人被诛杀,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显小儿子李重茂被拉下皇位,李旦复辟。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他就是中宗李显的二儿子李重福。李旦上任帝位不过两个月,就发生了一场叛乱,发动者便是李重福。
李旦当皇帝是接中宗李显的班,但是根据中国帝制时代的继承法则,一般父死子继,只有在前任皇帝没有儿子存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弟弟来承袭皇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李旦并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他也心知肚明,所以李重茂被赶下台后,就被X了。同时还给在外的李重福进行了调动,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韦后活着时,李重福受制于韦后的严令,不得回长安。韦后被铲除后,他X了,可以回长安了,并且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他爹的班了。因为李重俊死后,他由X就升成了老大,根据古代的继承法则,他就是皇帝的第一候选人,远比他弟弟李重茂有资格,反正怎么说也轮不到他叔叔李旦。
再加上他身边两位野心家郑愔、张灵均的撺掇,李重福坐不住了,他要到东都洛阳去把属于自己的天下夺回来!但结局是惨烈的,最后X投水自尽,时年三十一岁。
李重福死了,十六岁的李重茂也没躲过睿宗的追杀,先是被发配到地方,之后死得不明不白。这下睿宗李旦安心了,但是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X,又要让他头疼了。
李隆基究竟继承了谁的皇位?
唐隆X后,李旦复辟,那么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法统,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皇后所生,立太子再自然不过,但是他不敢当这个太子,因为李隆基肯定不会罢休的。
李隆基,人称三郎,上面有两个哥哥,按照法统,皇帝一职基本没他什么事儿。但是,非常时期法统要靠边站一站,实力才是第一位。
唐隆X时,李隆基绕过了李旦,除了自命不凡,还藏着他的雄心壮志。论出身,他不能和李成器相比,如果他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自己建立奇功,以便作为日后的资本。
李旦能再度坐上龙椅,李隆基至少有一半的功劳,立他为太子也镇得住场。但是李旦也忌惮于李隆基的心机,而如果立李成器就不一样了,他有意在立太子之事上摆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李旦把老大李成器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李成器才不傻呢,他可不想当父亲的棋子。于是他主动退出了这场太子角逐,他表态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不敢居平王(指李隆基)之上。”
在众望所归之下,李隆基终于被立为太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隆基能当上太子,走得路线并不是古代通行的嫡长子继承法,而是如X一般,X雄逐鹿,胜者为王。
但是对于他的身世,还有另一段故事。我们上面说了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早死,没有子嗣,当时经武则天特批,将李旦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李弘,这个被过继的儿子便是李隆基。
这样一来,李隆基立为太子,在法理上有了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他继承的是大伯李弘的皇位。因为李弘死后,李治非常悲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追赠太子为皇帝,并为爱子拟定了谥号,称为孝敬皇帝,而且李弘是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于恭陵的。
说起来李旦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位”,李隆基追认李成器为“让皇帝”,这个名号给了李旦才是名副其实。他曾让位于母亲武则天,又曾两次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而每次让位都是为了明哲保身。
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一开始太平公主是同意的,但是随着李隆基不凡政治才能的显露,太平公主担忧了。姑侄二人曾经是战友,然而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又不得不分道扬镳,开启了互相拆台的戏份,直至演变成另一场宫廷X,即先天X。
通过先天X,李隆基铲除了通往皇权的最后一道障碍:太平公主。李旦见状,吓得赶紧让位了。
综上所述,李旦让位于李隆基,从法统上讲合情合理,李隆基的过继身份就是法理依据。但唐朝的历史现实是,自打X开了篡权的先例,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等同于虚设,要当唐王,那得会玩政治,会搞宫庭X。
李隆基闹X成功了,最后退位却也是被儿子李亨篡权的,真是天道好轮回~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是直接继承其父亲唐睿宗李旦而来的。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作为非嫡长子的李隆基为什么能够继承大统呢?
这就不得不提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了。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第4个儿子,按说怎么也轮着李旦当皇帝。
李旦的大哥李弘和二哥李贤都曾经做过唐高宗的太子,但都被自己的母亲或废或杀。
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李旦的三哥李显继位为大唐新皇帝,但这位先帝指定的继承人仅仅做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被自己的母亲废了。
老四李旦被自己的母亲扶上皇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天子。直到七年后,即公元790年,武则天正式取代唐朝建立武周王朝。李旦重新又成为了亲王,这是唐睿宗李旦做皇帝第一阶段。
武则天X晚期,女皇深感自己所建立的王朝难以为继,所以听从狄仁杰的建议将被自己废黜的三子李显迎回,成为武周王朝的储君。
公元705年,李显在X臣的拥护下发动神龙X,女皇武则天黯然下台,唐中宗李显第二次登基为帝,恢复大唐社稷。
经历苦难再次登基的唐中宗李显对自己的原配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十分纵容,以至于这母女俩丧心病狂用毒酒毒死了唐中宗李显。
韦皇后企图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成为第2位女皇,而安乐公主也想效仿自己的祖母和母亲掌握帝国最高的权力。
公元710年,李隆基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在玄武门发动X,一举消灭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X,把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再次扶上皇位。
唐睿宗李旦深感自己的这个三儿子能力出众,野心极大。再加上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李隆基,李旦于是力排众议,不顾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准备阴谋废黜皇太子李隆基,结果被李隆基抢先一步诛灭。再次经历骨肉相残的唐睿宗李旦主动将皇位传给李隆基,自己则成为了太上皇。
李隆基于同年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开元,从此开启了中国X历史发展的巅峰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X和李隆基到底是谁把大唐带上了顶峰?
优质回答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树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一些事件需要在较长时间后才能体现效益和价值。同理,一个治世的出现,同样需要几代帝王的努力。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发生在唐朝,X的政绩体现在开创上,李隆基的政绩体现在沿用与革新上。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我们先从他们在位时间来比较:
X在位23年,李隆基在位44年,假设X多活20多年,那个大唐盛世的功劳都可以记在他名下了。当然历史没法假设。
从他们制定的制度对后世朝代的影响力来比较的话,本人更推崇X。
下面我们用他们政绩来说话吧。
对国外影响:
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在亚洲,唐朝文化对X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X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对国内后世影响:
一、政治方面,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X重视人才,对于李建成手下有才能的,他能不计前嫌,大胆任用。并没有像以往皇帝排斥甚至杀戮敌对势力一方。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用人所长,避其所短。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
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X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X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X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
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X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二、经济方面,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X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X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X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X。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X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X关系
唐太宗处理X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X和各少数X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X关系。 唐太宗在处理X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X关系异常融洽。
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X人做官;准许少数X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X领袖为官。
现代想想,我们国家的X区域自制制度都有XX政策的痕迹。
后来,在647年(贞观X),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X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X地区,但却无法X四周的少数X,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他总结的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X,却总轻视少数X,只有我能像爱护X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X关系。
在X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X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X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X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总结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1)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3)和睦相处,融洽的X关系。(4)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唐太宗在位23年,功大而过微。史称“贞观之治”!他使中国国土之大空前绝后!他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他在位期间远夷四服,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长安是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城市,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那里住着世界各国的人。
下面看看李隆基的政绩。
玄宗在位共四十四年,前期年号叫开元(七一三 — 七四一年),后期称天宝(七四二 — X六年)。这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势发展的重要时期。
开元年间,因玄宗即位之初还注意政治,有所作为,他继承“贞观之治”及“武后之治”的政绩,使唐朝的国势发展到颠峰,是为盛唐之顶点。 开元年间鼎盛之世的主要政绩分述如 下,要注意的是他的好多方面是学习并沿用X制定的制度。比如从(一)到(四),当然,他也革新,比如(五)到(七)。
(一)任贤纳谏:玄宗曾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玄宗在执政前期也能明辨是非,勇于纳谏。 这点与他太爷X很像。
(二)澄清吏治:为革除韦后作乱时之敝政,玄宗特别注重吏治。他采用了内外官吏迁调之制,开元二年(七一四年)定制,选京官之有才识者外调为都督、剌史,而地方官中之佼佼者则擢为京官,以改变“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
(三)崇尚节俭:玄宗即位之初,也很俭,由于开源节流,国家财政日裕。 (四)弘扬学术:玄宗注重文教,对儒士优礼有加,曾置集贤院,命臣下搜求遗籍、整理缮写,凡得书四万八千多卷。
(五) 把太宗时所分的全国十道改为京畿、关内、都畿、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东、山南西、陇右、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剑南、岭南等十五道,令各道采访处置使巡视各地,考察地方政绩,使吏治得以整饬。
(六)革新科举。
(七)改革军事:唐初实行府兵制,并间以募兵为补充。玄宗时,改行募兵制,招募壮士充当京师宿卫和镇戍边地。寓兵于农变成兵、农分离,使当兵成了专门职业。
故开元年间经济繁荣、仓廪充实、社会安定、国威远扬。“
故当时之诗人杜甫曾在《忆昔》一诗中歌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说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发展,至此达于极盛,是为黄金时代。
李隆基X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X,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说,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
如果从功过方面来谈的话,本人以为X更有资格是把大唐推上顶峰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交流讨论。
X的治世被称作“贞观之治”,而他的曾孙子李隆基治世被称作“开元盛世”,由此可以推断出所谓的盛唐归属。
从出生以及二者的关系来看,唐太宗X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虽然只在位二十三年,却亲身参与了唐朝的建立和各项政治制度的开创。而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他是X的曾孙,前面有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对于贞观之治的延续和对开元盛世的铺垫,类似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和大汉王朝文景之治对于汉武帝的大一统作用是相同的。
从政绩来看,唐太宗的改革有效而且彻底,自上而下,由内而外,从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得国家富强,X融合,著名的“贞观之治”更是开创了盛唐一片繁荣的景象。
唐玄宗李隆基相比较唐太宗X而言,虽然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得唐朝走向鼎盛时期,但是盛极而衰,随后因为李隆基过于宠爱杨贵妃和后期的刚愎自用,沉溺酒色而导致的“安史之乱”也使得唐朝开始走向衰微。
武惠妃和杨贵妃,谁才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优质回答
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感情更深。
武惠妃是李隆基的祖母则天武后的侄孙女,十四岁时得宠于李隆基,初封婕妤,一共生育七个子女,在王皇后被废后李隆基一度打算立她为皇后,被大臣劝阻之后封为惠妃,为诸妃之首,礼仪待遇等同皇后,作为无法封后的补偿。杨贵妃本是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武惠妃去世后被李隆基纳为贵妃,武惠妃的终极待遇只是杨贵妃的起步待遇,杨贵妃的很多奢华待遇是很多皇后都无法享受到的。
李隆基风流倜傥,后宫美人无数,他中年时的宠妃除了武惠妃,还有赵丽妃、X妃、皇甫德仪、柳婕妤、刘才人等,在武惠妃得宠期间,还和别的妃子们生育了三十多个子女,而且他还有选择困难症,因为宠妃实在太多很难选择让谁侍寝,所以让武惠妃和别的妃嫔们一起玩蝶幸或投金钱,XX当晚X者来侍寝。但是杨贵妃入宫后,李隆基风流好色的本性马上收敛,专心和杨贵妃过浪漫歌舞生活,取消蝶幸和投金钱,别的妃嫔都无法再得到他的宠幸,导致有很多白头宫女的存在。
武惠妃虽然因为得宠,她的家族也得到优待,但远远不能和之后杨家的权势相比较。杨贵妃的父亲被追赠太尉、齐国公,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原配皇后,她的父亲长孙晟才被追赠司空、齐国公,不如杨贵妃父追封的体面。妃母李氏封梁国夫人。李隆基又斥巨资为杨家修建家庙,亲自书写碑文。三个姐姐都封国夫人,每月脂粉钱十万,李隆基的亲妹妹持盈公主不敢居其上,族兄杨国忠身居宰相高位,操纵国政,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王宫,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矣,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为门。”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李隆基在日常生活中对杨贵妃也非常照顾和体贴,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李隆基靠在杨贵妃肩上,两人一起看木芍药,又亲自折木芍药递给杨贵妃嗅闻助她醒酒。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皇亲国戚们观赏千叶白莲花,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这是我的解语花。为了让杨贵妃品尝新鲜的荔枝,启用驿站和战马日夜不休为她急运荔枝。
甚至每次与杨贵妃闹别扭,都是李隆基主动退步,给杨贵妃台阶下。第一次,杨贵妃得罪李隆基被送回娘家,到了当天中午,李隆基就因为太过思念贵妃而没有胃口进午餐,赠送一百多车礼物送至贵妃居住的宫殿自我安慰,又赏赐杨贵妃一半的御膳。李隆基离开了贵妃脾气暴躁,斥打左右发泄情绪,高力士揣摩他的心意,跪地请求将贵妃接回宫,当天晚上,李隆基破例夜开禁门迎接贵妃回宫。杨贵妃跪在地上谢罪,李隆基赶紧把她扶起来好言安慰。第二天,李隆基又设宴邀请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作乐一整天,左右都得到丰厚的赏赐,从此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眷恋程度更深。
第二次,杨贵妃再次得罪李隆基被送回娘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请求吉温出谋划策,吉温入宫劝李隆基:妇人的见识浅薄,才会得罪圣上,但是贵妃得宠了很长时间,圣上何必吝啬宫中的一席之地,直接在X将她赐死,何必把她驱逐在外呢?李隆基听了很感慨,当即赏赐贵妃整套御膳以示恩宠。贵妃哭着对使者说:我得罪了圣上罪该万死,但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圣上赏赐的,只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今天我就去死,就留这缕青丝作为对圣上的报答。李隆基听了之后非常惊恐,害怕贵妃真的会自杀,赶紧派人将贵妃接回宫,两人恩爱如初。和好后又和贵妃去秦国夫人和杨国忠的家中,赏赐巨万。
所以很显然,长江后浪推前浪,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感情更深。至于追封礼葬杨贵妃,作为已经被唐肃宗架空的太上皇,连自身都难保,对杨贵妃更是有心无力了。
杨王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唐明皇是谁简单介绍一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