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真正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如何成为春秋霸主?)

网友提问:

晋文公重耳如何成为春秋霸主?

优质回答:

晋文公(前697年?一前628年),姬姓,名重耳。他是晋献公的儿子,母亲则是翟人狐姬。据说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其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眼睛是重瞳。

晋献公生前就立了申生为太子,深受国人的爱戴。晋献公X骊戎,骊戎不敌,遂献出二女,长曰骊姬,次曰少姬,以此求和。晋献公非常宠爱这两位美女,尤其是骊姬,遂将其立为夫人。数年后,骊姬生子名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由于两位少公子都深得献公喜爱,献公遂产生了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为了使自己的儿子顺利继承国君之位,骊姬献计把献公三位年长的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分封到外地,申生被封到曲沃,重耳封到蒲城,夷吾封到屈为。公元前656年,骊姬设计陷害三位公子,处死了申生,重耳与夷吾闻讯逃走。

晋献公临死,欲将国君之位传于公子奚齐,但献公死后,奚齐被权臣里克杀死,致使晋国无君。里克先是迎接重耳回国即位,被重耳拒绝,于是便迎夷吾回国,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恐国人支持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他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迫使重耳逃离翟国从此一路颠沛流离,过着流浪的生活。重耳一行人先后到达过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其间享受过优厚的款待,也遭受过冷遇,有时还得饿肚皮。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重,招在秦国的儿子公子圉回国继位公子圉不辞而别,偷偷地回到晋国,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的才干不及其叔父重耳,担心他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便采取了诛杀支持重耳的X的办法希望能够稳定X。怀公的这种X的做法激起了国内许多人的不满。秦穆公本来就对怀公不辞而别的做法不满,见晋国内乱,便想机除去怀公,另立一位公子为国君,于是便把重耳作为首选。穆公派使者把重耳一行从楚国接到秦国,并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重耳。怀嬴先前已嫁给了公子圉,即后来的怀公。从辈分上看怀嬴应是重耳的侄媳妇,但为了江山社稷,重耳也顾不上许多了。历史上所谓“X之好”,就是指这件事。

公元前636年春,秦穆公出动了3000人的军队,护送重耳渡过了黄河。在晋国内部不满怀公X的X纷响应,晋怀公无力阻止,在逃亡途中被杀。于是重耳在大家的拥戴下,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是为晋文公。这时距他逃亡在外已经19年时间了。

晋文公即位之后,铲除了惠公、怀公在国内的亲信势力,巩固了权位,然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增强晋国的国力。《国语·晋语》中详细记载了晋文公改革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安置百官,重用贤良,优奖旧族,通商惠农,发展农业,奖励垦殖,救济贫乏,减轻赋敛,足兵足食。尤其大量起用旧X,同时也不放弃对新X的任用,从而团结了一大批人到自己的周围,凝聚了晋国的人心,政治上出现了一派崭新的气象。

晋国强盛之后,晋文公便开始了他称霸的进程。在当时想当霸主必须首先尊王,周天子虽然十分衰弱,但其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国诸侯至少在表面上要对天子尊崇,并有辅佐天子的义务。公元前636年,周襄王与胞弟王子带发生火并,王子带联合狄人军队攻周,大败周军。周襄王逃居于郑国的汜,并告难于诸侯。晋文公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他于这年三月亲率大军,分兵两路。一路赴氾迎接襄王;一路从温(今河南温县西)进攻王子带。晋国军队很快获得了胜利,大败狄人,杀叛党王子带、隗后、颓叔等。周襄王被重新迎回洛邑。周襄王自然对晋国十分感激,亲自召见了晋文公,热情款待。周襄王对晋国的崛起非常重,毕竟周、晋同宗皆为武王之后。为了让晋国更加方便辅弼室,襄王将阳樊、温原、茅四个农业发达的城池赐给了晋文公,使晋国的南部疆域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接着晋文公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系列争霸的行动。自齐桓公之后,中原地区的诸侯一直缺少一个领头的,许多诸侯都处在不讲信誉道义的楚国的阴影之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带领大家抵御楚国的威胁。其中尤以宋国对楚国最为痛恨。宋襄公死后,宋成公继位。晋国崛起后,宋成公迅速倒向晋国。公元前634年冬,楚令尹子玉、司马子西率军伐宋,并包围了齐国的穀邑,威胁齐国。宋国抵挡了一年之久,难以继续支撑,便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感念宋襄公昔日对自己的关照,更想将中原诸侯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但是楚国实力强大,晋文公又有些畏惧。救宋,必与楚国绝交,不救宋,则是畏惧楚国,霸业也就难成了。最后在晋国大臣狐偃、先轸的坚持下,晋文公决定出兵救宋。他亲率兵车800乘的大军,先杀向卫国。卫国人驱逐卫成公,归附了晋国。接着晋国主力移兵南下,进军曹国。在晋军的强大攻势下,曹国无力抵御,只好也归附了晋国。卫、曹两国都是楚国的盟国,早年晋文公X时这两国国君不能以礼相待。攻打这两国,一是可以达到削弱楚国势力的作用;二是可以迫使楚军回救两国,以解宋国之围;三是可以报当年轻慢之仇。

楚军果然放弃围攻宋国,率军来救卫、曹二国。晋文公又设计使秦、齐两个大国站在了自己一方,从而到了孤立楚国的目的。晋楚两大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大战前,晋文公命令军队向后撤退了90里。大家都不理解文公的用意,文公解释说当年他X楚国时,曾当面向楚成王许诺,日后如两国交兵,晋将“退避三舍”。一舍30里。这就是文公退兵90里的根本原因。晋文公这么做,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是兑现对楚国的承诺,二是如果楚军继续进逼,则在诸侯面前显得理亏,同时还可以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果然楚将子玉不肯退兵,一直追到城濮,双方在这里对垒一场大战即将开始了。

公元前632年4月,双方展开决战。晋公命令晋军的下军攻击楚的右军,很快便击溃了这支战斗力不强的杂牌军。然后命下军向晋军上军靠拢,向楚国的左军发动进攻。晋军有意撤退,引诱楚军来追,待其深入之后,晋的部分中军马上出动,截断了其退路前后夹击,击败了楚国的左军。楚军统帅子玉见左、右两军已经战败,遂收拾残兵,撤出了城濮。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著名的战役,晋军的获胜为文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楚国经此一役实力有所削弱,失去了与晋国争霸中原的条件。

接着晋文公亲自到周都,告捷献俘。周襄王万分感激文公,亲自召见。文公向天子进献楚国的战车100辆、步兵1000人。周襄王赐文公酒,并正式册命其为侯伯,意为诸侯之长,并授予其保卫王室,X跋扈诸侯之权,还赐给他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彤矢百、旅弓矢千、柜鬯一卣、虎贲300人。从此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又将“尊王攘夷”的大旗高高举起,承担起了维护中原秩序的光荣职责。

这年5月,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卫成公之弟)、莒子等诸侯,会盟于践土,以晋文公为盟主,史称“践土之盟”。

这年冬天,晋文公来到温邑,在周、晋边界线上再度以霸主之命召集诸侯。晋文公主盟,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陈穆公、秦小子以及莒国、邾国的国君会盟,进一步巩固了晋国的盟主地位。

公元前631年,周襄王欲召集诸侯,晋文公代替周襄王命令诸侯抵达翟泉朝见周天子。周襄王特许晋国特使狐偃代表晋文公会盟。6月,诸侯之会如期举行,周襄王召见晋国特使狐偃、宋成公、齐昭公、鲁僖公、陈穆公、蔡庄侯、秦穆公等。晋国以臣子狐偃面见诸侯之君,彰显其高人一头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晋国霸业达到了巅峰。自此,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又一个真正的霸主,形成了晋国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628年,年迈的晋文公终于经受不住疾病的打击而与世长辞了,其子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晋文公在位时间仅仅9年,但是他所开创的晋国霸业并没有随之中衰,此后仍然维持着强国的地位,其君主还多次主持过盟会,并使得秦国始终不能称霸于中原。

其他网友回答

晋文公重耳是在秦穆公的协助下,结束十九年的X生涯,X晋怀公的X,成功当上晋国君主。此时的晋国,在实力上未必强于秦国,那么为什么最终晋文公成为霸主,而不是秦穆公呢?

应该说,晋国在地缘政治上,是占了很大便宜。秦国要进入中原,一定要通过晋国,只要晋国把秦国阻挡在黄河以西,秦国永远当不了霸主。

晋文公时代的天下格局是这样的:由于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战,霸业凋零。在没有中原霸主的情况下,中原政局大乱,各诸侯国争斗不休。南方强大的楚国张牙舞爪,有入主中原的雄心。这时,中原华夏诸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诸侯站出来,领导诸国抵御楚国势力的北扩。晋文公重耳,便是在这种时势下产生的英雄人物。

他的霸主之路,大约可分几个阶段:

1、平定王室内乱

重耳入主晋国的这一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爆发一桩丑闻。

周襄王的X隗氏与弟弟王子带通奸,襄王很生气,废除隗氏的X名位。X败露后,王子带一不做,二不休,发动X,率领反X军进攻周襄王。在狄人的支持下,王子带大败X军,周襄王被迫逃往郑国的汜城避难。

羞愧难当的周襄王只得求助于诸侯国,分别向鲁国、晋国、秦国发出勤王令。对勤王令反应最积极的是秦穆公,他率军队东进到黄河,准备渡河,前往迎接周天子。

狐偃听到秦军东进的消息后,对晋文公说:“晋国军队要赶紧出发,赶在秦国之前迎接周襄王。要想称霸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尊崇王室,得X这次效力王室的机会,这将成为晋国成就霸业的资本。”

晋文公听后,拒绝秦军过境,亲自率军南下。晋军兵分两路,一路包围王子带与隗氏所在的温地,另一路晋军则径直奔郑国汜城,迎接周襄王。叛军岂是晋军的对手,王子带在战斗中被俘,后被处死;晋文公亲自进入汜城迎接周襄王,并护送天子回到首都洛邑。

晋文公在入主晋国的第二年,便立下再造王室的伟大功业,晋国的霸业已经呼之欲出。

作为回报,周襄王将阳樊、温、原、欑茅四座城赏赐给晋国,晋文公既捞了名,又得了利。

2、救援宋国,城濮之战

齐桓公去世后,中原诸侯失去了领袖。短短十余年,原本秩序井然的中原地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也卷入了无休止的战争之中。

中原的乱局,使楚国成为最大的赢家。鲁国、郑国、卫国、蔡国、陈国、许国、曹国等陆续归附楚国,在中原重要的诸侯国中,只剩下齐国与宋国还在孤军奋战。

公元前634年,楚国进攻宋国,宋国的局势恶化。楚成王亲自出马,纠集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大有将宋国踏平之意。宋国派大司马公孙固亲赴晋国,请求晋国X给予军事上的援助。

晋文公与他的臣僚必须尽早地决定:是参战,还是观望?先轸力主援宋,并指出晋国成就霸业,在此一举。

公元前632年,决定历史命运的城濮会战打响。这是春秋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晋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晋、秦、齐、宋四个国家;以楚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楚、郑、陈、蔡、许五个国家。当然,重头戏,还是晋、楚两国的争锋。

此役,最终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其实规模并不算很大,但影响极为深远。楚国遭到其北进中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中原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晋国以强有力的手腕,遏制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同时也宣告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时代的到来。

3、践土之盟,诸侯之长

春秋时代的“霸业”是什么模式呢?就是管仲提出来的“尊王攘夷”。“攘夷”主要是攘楚国,楚武王以前说“我是蛮夷”,是蛮夷就要攘你。尊王是尊周天子,晋文公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献俘”的仪式。楚军俘虏被押着穿过王城洛邑的主要街道,从周天子的检阅台前狼狈走过。

周天子赏赐给晋文公一大堆东西,任命为“侯伯”,即诸侯之长,相当于诸侯联席会议X。这个名号,其实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当年齐桓公也拥有这个头衔。周天子表彰晋文公说:“阿叔啊,以后就靠你安抚天下诸侯,为周王室惩治叛乱。”

有了“侯伯”这个诸侯盟主头衔后,晋文公当年就风光了一把,先后主持召开两次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原各国领导人,后来秦穆公也来凑热闹。

第一次会议在郑国的践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卫八个国家。这是继齐桓公“九合诸侯”后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这次会议达成一项盟约,称为“践土之盟”,这份盟约是这样的:“要共同辅佐王室,诸侯国之间不得互相侵略。若有违背盟约者,将遭神明诛杀,毁灭其军队,不能享有国祚,子孙后代都要遭受祸患,不论老幼,将一无幸免。”

看上去更象是一份恶毒的诅咒。

晋国的霸业,从一开始就比齐国多了一分霸气。

第二次会议在晋国的温地举行。与会的国家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秦十个国家。这次会议决议的精神,是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

这两次诸侯会议,确定了晋国在中原的霸权。与齐桓公的霸权不同,晋文公开创的霸业长达百年之久,而晋国也成为春秋时代的超级强国。

其他网友回答

城濮之战

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到公元前632年践土会盟,晋文公仅仅花费了5年时间,就为晋国开创了一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春秋霸业。

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我们不妨将晋文公的这5年同春秋首霸齐桓公做个比较。《史记》记载:

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史记·齐太公世家》

司马迁说当年齐国图霸的时候,晋国才刚开始参与中原盟会,旋即因为晋献公的离世陷入内乱,无力过问中原事务;

秦国僻处西方,中原盟会它并不参与;

至于楚国,那时楚成王的主要精力还在威服南方小国上头。而且由于楚国文化自成X,与中原礼制隔阂甚深,中原诸侯根本不承认楚国是他们当中的一份子。

并世三大国,各有各的麻烦,于是领导中原诸侯的责任当仁不让地落到了齐国的肩上。

这就是说,齐桓公的霸业是在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实现的,饶是这样,他也用去了整整7年的光阴。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晋文公登上春秋争霸的舞台,他所面临的挑战可远比齐桓公当年艰巨。

因为在公元前632年出兵争霸之前,晋文公的争霸对手楚成王距离霸业只有一步之遥了。

还在公子重耳离开齐国,踏上返国之路的时候,楚成王已经在泓水取得了对宋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宋国失败,使得原本已经威服郑、许、陈、蔡等国的楚国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张。楚成王不但娶卫文公之女为妻,与曹国通好,还迫使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臣服于楚国。

将这些中原小国悉数收入囊中之后,楚成王开始对内乱不已的东方大国齐国出手。

公元前633年,鲁国与齐国交恶,请求楚国给予军事援助。楚成王趁机派遣大将申侯领兵伐齐,夺取了齐国的榖城,并就地扶植齐桓公的儿子公子雍成立傀儡X,修筑起进一步攻齐的桥头堡。

在军事高压的同时,楚成X适时地辅以政治分化,他将因内乱而逃往楚国避难的七位齐国公子全部任命为上大夫,意图双管齐下,威服齐国。

一旦齐国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屈膝称臣,那么楚国的霸主地位就再没有人能够撼动。争霸,对晋文公来说就是一局搬不回的死棋。

可是,历史虽然把这盘棋的先手赐予了楚成王,却也为晋文公留下了最后一个“做眼”的机会,这个“眼”便是宋国。

就在齐、楚交兵的那个夏天,令楚国始料不及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屈服于楚国的宋成公见晋国日益强大,利用他父亲宋襄公当年厚遇流浪公子重耳的这段渊源,改换了门庭投靠了晋国。

宋国一旦脱离楚国的控制,势必会削弱楚国对更北方的齐国的力量投送。

因此公元前633年冬天,楚国纠集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包围宋都商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被迫到晋国求援。

要不要出兵援宋呢?

如果不出兵,商丘迟早被楚军攻破,楚国将更添声势,晋国则会因为见死不救而信誉扫地;

但如果出兵援宋,就意味着要在中原与楚国迎头对撞,面对这个如日中天的南方大国,晋国有必胜的把握吗?

当晋文公就援宋与否召集X臣廷议的时候,先轸朗声说道:

“报施定霸,于今在矣!”

——《史记·晋世家》

击溃楚国,成就霸业,在此一战!

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先轸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对城濮之战前的晋、楚形势,多数人都会注意到楚国在军事上的显著优势。的确,在晋文公的X晋国才获得了短短四年的稳定时期,而楚成王已经领导楚国在争霸的道路上前行了四十年了。以新兴的晋国去单挑树大根深的楚国,恐怕力有不逮。

但胜负的筹码并不都在楚国一方。两强争霸,楚国的优势是军事,晋国的优势是外交。

在春秋四大国中,秦国现在已经是晋国的盟友。而齐国呢,当年重耳奔齐的时候,曾经与齐国公室联姻,又在齐国一住五年,这些都会成为齐、晋两国结盟的催化剂。

一旦晋国与齐、秦结盟,形成了连手制楚的局面,军事上的劣势就会得到根本扭转。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狐偃提议:

“楚新得曹而初?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

——《史记·晋世家》

狐偃建议说,不要将军队直接开赴宋国解商丘之围。因为长途远征,疲于奔命的晋军将在商丘对阵以逸待劳的楚军,自己的侧后方还会遭受楚国的盟国卫国与曹国的威胁,形势太不利了。不如发兵攻卫,围卫救宋。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调动楚军主力北上,自己反客为主;另一方面又可以打通黄河两岸,建立起与齐国的联系。

正是按照狐偃的这个建议,晋军从南河秘密渡河,突袭卫国的五鹿,并进军敛盂。攻克敛盂之后,晋文公随即与齐昭公举行了盟会,齐、晋两大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两大国结盟对卫国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卫国的亲楚X立时崩溃,晋文公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卫国,并进而攻破曹国都城陶丘,俘虏了曹共公。

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晋国拿下曹、卫之后,狐偃当初的战略设想只是部分地达成了:

虽然晋国虽然成功地打通了与齐国的联系,争取到了这个盟友。但楚军主力并未受到晋军的调动,他们对宋国的攻势更急了!

这时,宋国再一次向晋国发出了求援信号。

多年X的苦难经历造就了晋文公“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稳健风格。手握着宋国十万火急的求援信,他不无忧虑地说:

“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军既然不受调动,晋军只能南下援宋,否则宋国将折入楚国的麾下。但是在没有得到齐、秦两大国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单挑楚国,晋国的胜算仍是不大啊。

如何是好?这时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说:

“让宋国以割地为筹码向齐、秦两国请求援军。而我们则将攻占的曹、卫两国土地分给宋国作为补偿。这样一来,齐、秦两国一定会被绑到我们的战车上。”

齐国历来的对外战略都是控制鲁、宋,西进中原。而秦穆公之所以与晋国结盟,目的就是想搭上这趟顺风车,过问中原事务。对他们来说,宋国的求援可来得正是时候。

齐国和秦国决定接受宋国的求援,出兵参战,楚国在这场争霸战争中就变成了以一敌三,形势急转直下了。

审时度势的楚成王当即下令放弃齐国的榖城,命楚军统帅子玉撤离宋都商丘,成王自己则帅军龟缩于申,以确保后方的安全。

楚成王实施全面战略收缩的决定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这个正确的命令,统帅子玉却拒绝执行,因为他希望用一场胜利来压服国内同僚对他的质疑。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楚成王既不能阻止他开战,只好限制他的兵力使用,以防止这个刚愎自用的将军在战场上输光楚国的家底儿。

1894年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回忆这场战争时曾经感叹:以我北洋一隅敌日本一国,败固宜矣!

晋楚城濮之战以前,楚帅子X对的形势可要比后来的李鸿章更加严峻,因为他是以一人敌三国。

当他帅军向北方的曹国都城陶丘逼近的时候,晋文公适时地选择后撤城濮,诱敌深入。

部将纷纷劝说子玉不可追击,但他却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那样固执己见,最终演成了楚国在城濮的大败,子玉自己也背负着战败的屈辱含恨自裁。

城濮大战的失利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楚国的原先附属国曹、卫、郑等国像纷纷叛逃楚国的阵营,投入了晋国的麾下。

楚国自公元前642年以来苦心经营了10年的中原形势全盘崩溃。

而在那厢,周都洛邑却在举行盛大的进献楚俘的仪式。战车一百辆,徒兵一千人,当晋文公恭敬地向周天子献上这些从战利品时,周天子终于正式将“伯”的称号授予了晋文公。

这个一生奋斗不息的政治家终于在66岁的老境超越了他曾经仰望的齐桓公,将自己响亮的名字书写在了历史的丹青竹简之上。

其他网友回答

详细为你讲解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欢迎参考。

晋文公重耳,即位为君后,仅用四年就成为天下霸主,一方面当然是他X十九年,饱经世情冷暖,积累了丰富的洞察力和政治经验,锤炼出一批能力与忠诚兼备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承了从晋文侯起一直到他父亲晋献公,百年来多位晋国杰出君主的余泽。

从周成王“桐叶封弟”,立弟弟唐叔虞为晋(唐)国首任国君起,晋国就被周朝王室当做抵御北方外族的屏障,杂处戎狄之间,生存最为艰难,因此X作风和中原各国不同,远于礼乐,而习于霸凌。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长立幼,被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其废太子姬宜臼得晋国、郑国、卫国等诸侯拥立为周平王,东迁洛邑(河南洛阳),而周幽王之弟姬望(又名姬余臣)也被虞国、虢国等拥立为周携王,叔侄二人的两王之争持续了整整X后,晋文侯出兵攻杀周携王,不但夺其封地,国力大增,也因此得到周平王的感激,作《文侯之命》以谢,周王称晋文侯为“父”,赐予晋国弓矢、骏马,晋国从此成为对天下局势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国。

【王曰: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文侯之命》

晋文侯死后,他的弟弟成师(曲沃桓叔)受封于曲沃后,开始了对国都在翼城的晋国国君的夺权战争,双方一共爆发5次大规模战役。前三次战役都以曲沃方面的失败告终,但翼城也无力反攻。第四、五次战役,曲沃已大占上风,多次攻破翼城,却被周王室和王室卿士虢国,纠合附近各国诸侯,组成联军不懈阻挠,始终未能完成统一夙愿。

——这自然是因为晋国的强大,此时已遭到周王室的忌惮,才巴不得这场内战长期持续下去。

一直到周釐王即位时,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把历次战争中抢掠来的原属晋国的珍宝器物,尽数拿去贿赂周王室,才得到其认可,成为正式的晋国君主,晋武公。这场惨烈的晋国内战持续了67年,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等前后一共五任晋国国君,都被曲沃弑杀。

“曲沃代翼”,本质上是公室旁支势力太过强大,竟取主干而代之。有此前车之鉴,将分裂了近七十年的国家重新统一后,晋武公和他儿子晋献公在位期间,对宗亲公族势力无情杀戮。晋武公消灭了传承数百年的原晋国公族后裔,晋献公又将传承了近百年的三代曲沃公族也尽数诛杀。

因此,在此时其他国家几乎都仰赖公族执政,任人唯亲,垄断朝堂,异姓人才只能甘居下僚小吏的时候,晋国通过对旁支亲族的大肆杀戮,空出朝堂而任人唯贤,使得晋国从此没有其他列国那样的公族负担,人才辈出的异姓卿士得以参与军政要务,尽心尽责贡献才智,因而奠定了将来百年霸业的“人和”之基。

晋献公在位时期,嫁女于秦穆公,与之盟好,巩固西方侧翼,次第灭掉十二个诸侯国,特别是“假道伐虢”之计,借路虞国出其不意X虢国,将这个之前实力不亚于晋国的劲敌,一举吞灭,从此晋国全据河东,真正有“表里山河”之势,奠定晋国将来霸业的地利优势。

人和、地利都有了,晋国想要图霸,所差者不过是天时而已。晋献公竭力扩张周边土地,而对此时中原各国会盟抗楚之事,兴趣匮乏。齐桓公会盟各诸侯于葵丘,成为首位春秋霸主时,晋献公行到途中,接受周王室使者的建议(周王室亦对齐国称霸暗藏不满),称病不前,拒绝与盟。

事实上,齐国国力最强大的此刻,也更多是外交策略和声望带来的“软实力”,而本身实力并不比晋献公时的晋国更强。齐兵本是出名的“天下之弱兵”,和次一等强国如郑国、鲁国、宋国攻战,都多有败绩,完全是凭借管仲种种超时代的经济手段,促进商业流通发展,尽得鱼盐之利,然后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方能从容纠合一众中小诸侯,挟大势而逐夷狄、退强楚。

所以,当管仲去世后,齐桓公的霸业也就逐渐走了下坡路,谁都明白齐国根基不牢,其霸业完全建立在个别王佐人杰的能力超卓之上,注定一代而终。当时大国君主,如宋襄公、楚成王、秦穆公,都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希望成为新的霸主。

就在晋献公攻灭虢国的同年,他的次子重耳,因不容于君父,出逃X各国。同为姬姓的诸国如卫国、曹国、郑国等,对他多有轻慢,反而是齐桓公、宋襄公、楚成公、秦穆公这些有志于霸业的雄主,皆以礼待之,多有厚遇,皆体现了他们绝不苟且求存,而是一心进取的眼光格局。

晋献公死后,重臣里克杀死幼君奚齐、悼子,欲拥立重耳为新君,重耳以情势不明谢绝,他的弟弟夷吾被拥立为晋惠公。晋惠公对秦国背信弃义,与之开战,却于韩原之战丧师辱国,割让河西之地,因此威信丧尽,便派人追杀重耳,欲绝后患。

重耳先逃至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又经中原各国到楚国,再从楚国到了秦国,此时秦国和晋国已经交恶,秦穆公便将原本许配给晋惠公之子晋怀公的女儿怀嬴,改嫁给重耳,秦军武装护送重耳攻杀晋怀公,登基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此时的晋国,虽然因为之前十余年的内乱和败战,延缓了争霸势头,但从晋文侯一直到晋献公打下的牢固根基尚存,而且晋文公X十九年间,更锻炼出一支忠心耿耿、能力过人的骨干人才队伍,他借着论功行赏的机会,将狐偃、先轸、赵衰、胥臣、栾枝、魏犨、荀伯等人皆委以重任,分列六卿,设置五军,正所谓百年积蓄,厚积薄发,一朝发硎,一旦政治清明,整合军政,则天下难当。

而晋国图霸的天时同样已经来临,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后,本以为可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却在泓水之战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中原各国都直接面临着楚国北上的巨大威胁,迫切期待一个新的领袖。而秦国虽有图霸之心,却远在西疆,只能借助和晋国的盟约,才能插手中原事务,因此非但不是争霸对手,反而成为晋国强大的助力。

所以,将天时、地利、人和尽数纳入掌中的晋文公,先杀王子带,平定周王室内乱,完成勤王之举,而后攻曹、伐卫,确定自己在姬姓诸国的威信和话事权,接着援救宋国,率领晋、秦、齐、宋四国联军,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阻止了楚国侵吞中原的图谋,将其势力从黄河流域赶回汉水流域,此前屈从于楚国的郑国、陈国、蔡国等也纷纷臣服于晋国。

终于,在践土之盟中,晋文公会盟诸侯,正式称霸,不但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更奠定了晋国未来在春秋时代的百年霸业。

其他网友回答

左传中提到,由于骊姬之乱而被迫X在外的重耳,历经十九年,终使其回国开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生涯。

晋国在地理位置上,有其自身的地理优势,所谓内表山河也,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进可攻,退可守。一旦碰上一代雄君,称霸是迟早的事。

适逢晋惠公,怀公二代,无能昏乱,外得罪秦国,内不得人心,给重耳以天赐良机。重耳在外十九年,东奔西窜,虽吃尽苦头,尝尽人情冷暖,实不知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历练,在一大堆贤臣良才的辅佐下,终使他变得成熟稳重,品格良好,在国际上获得不少粉丝追捧,包括秦国,齐国,楚国等实力大国的厚爱。甚至有人说上天也要帮助他。

当时称霸多年的齐国随着管仲和齐桓公的相继离世已走下坡路,只能眼睁睁静待下一个霸主的来临——晋文公的登场。

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回国夺得君位后,清理内乱,赏抚亡人,励精图治,悄悄为称霸事业时刻准备着。

恰逢周襄王被母弟王子带赶去了郑国汜地,在其舅父狐偃的战略建议:“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下,围王子带,迎接周襄王,不仅获得其认可,并甜酒之招待——王飨醴,命之宥。且受到了众干小国的仰慕。其中就包括宋国的投晋之怀而离楚国之抱——楚国不干了。

楚国围宋,宋向晋告急。晋体现大国风范的时候到了。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开始了最早的围魏救赵之计,虽未成功,楚国不吃这一套,但最后在离间计的协助下,最终让楚国当时知难而退,可不曾想碰上了不服就干的楚国二当家子玉,犯了冒进轻敌之不慎而导致楚军败绩,促成了晋文公始霸的城濮大战。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晋文公重耳如何成为春秋霸主.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