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
优质回答:
郑板桥一一一“难得糊涂”说明了做人不能太较真,有时该装糊涂就得装,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三国中曹操杀杨修就是因为杨修过于聪明招来杀身之祸。例朝中都有聪明的大臣让皇帝免职和杀害。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吵架,有时是过于计较而都不愉快。能不好伤感情和亲情。往往为了点小事闹大了,爷不爷少不少,夫妻闹离婚。所以有一方糊涂天下太平一一一因此“难得糊涂”。
其他网友回答
“难得糊涂”其实聪明绝顶 彰显对世事的淡然不羁
郑板桥的书法极有个性,以“怪”著称,弥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郑板桥描写竹子的诗句,也是他自己处世的写照。
郑板桥书法究竟怪在何处,其中蕴含了哪些趣味,为什么会影响后世很多人?与当今中国书坛书法家争相求“怪”的现象相比,今人又该如何去解读?……陕西是全国书法的核心重镇,今天我们就特邀长安大学教授、中国当代享誉书坛的学者型书法家杜中信先生带领我们,一起来解读郑板桥书法艺术的奥秘——
郑板桥书法作品
创立“怪”的书法风格
弥补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
郑板桥可谓经历复杂,他是康熙时代的秀才,雍正时代的举人,乾隆时代的进士,后来做官做到山东潍县县令。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做学问严谨。据说他做县令的时候遇到X,当地老百姓没有饭吃,他就主动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甚至把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赈灾。这种耿直性格,得罪了不少当时X上的人,因此他的官做得不长,就辞官回家,离开山东潍县的时候,当地百姓还修建了郑板桥祠堂来X他。
作为一个耿直而又清廉的官员,郑板桥虽然在X并不得志,但是他才华横溢,在艺术的领域光芒四射,诗、书、画都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影响了后世很多人。尤其在书法上,郑板桥称自己的书法为“六分半”,我们知道,古人称汉隶为“八分”,郑板桥所谓“六分半”,意思是他的书法中,有很多隶书的东西,但又不是隶书,他把汉隶的结构和用笔用在行草书里面,这点很了不起,是书法发展到清朝的一个新局面,是书法的创新和开拓。他所创立的书法风格,弥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诙谐美的空白。众所周知,在戏曲中,有生末净旦丑;在音乐中,有种风格叫做谐谑曲;在绘画中,有漫画。中国书法史上,在郑板桥之前,书法的各种风格几乎已经完备,有雄壮、秀润、狂放等等,但却没有这种诙谐的书体。郑板桥填补了中国书法史上这一块的空白,所以,古人评价其书法,谓他“怪”。郑板桥的“怪”,其实质是包X艺术内容的怪,是继承了前人精华的怪,是展示了他自己独特个性的怪,所以,他的怪,不是故意作怪,而是一种由衷的自发表现。
“难得糊涂”其实聪明绝顶
彰显对世事的淡然不羁
因为个性耿直,郑板桥无法容忍清朝X的种种X,乾隆十七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扬州。入仕为官,几乎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唯一出路,也是最大目标,郑板桥却愤然辞官,对当时X的不满与无奈可想而知。他的画只画兰花、竹子、石头,因为他认为兰花是不败的,竹子是常青的,石头是永存的,这和他的个性是一致的。
他的字除了形式外,连内容也多是诙谐的,例如,我们最常见的《难得糊涂》,就是郑板桥最有名的一幅书法。据说,郑板桥有一次去云峰山见当地一位非常有学问的老人,老人读书破万卷,却自称“糊涂老人”。老人家里有一方石头,请郑板桥题字,郑板桥哈哈一笑,当下挥毫题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在下面书写了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同后,求福报也。”他通过这幅书法,进行自嘲,调侃自己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却对世事淡然不羁。当时XX,他看不惯,又无能为力,就觉得人生不应该过于认真,反而应该糊里糊涂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内容是“糊涂”,为了表现“糊涂”的味道,郑板桥也是开动脑筋,把这幅书法的形式与内容写得高度一致:这几个字写得东倒西歪,像一个打醉拳的人,癫癫狂狂,却又有几分清醒,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匠心。仔细分析,“难”字用了隶书的X,草字头被展开了,鸟字在右边,整个字的结构都被改变了,写得非常散漫,但是线条却很厚重,采用隶书,笔笔中锋,提按变化富有韵律感,非常耐看。“得”字,左边作者用X水替代了双立人,右边上面是一个“见”字,下面是“寸”,改变了传统固化的写法,显得头大身子小,像个熊猫一样,憨憨的,反倒有一种俏皮的味道。到第三个字,“糊涂”的“糊”字,作者故意把左右方向拉开很宽,中间“古”字又改变传统写法,故意下沉,整体字形就显得很傲慢不羁,像喝醉了一样松软,但是线条又非常到位。“涂”字左边故意只写两个点,显得紧凑,和前面松散的“糊”字形成鲜明对比。“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整体来看,好像武术里面的醉拳,虽然东倒西歪,但是又不失法度,整体章法错落有致,结构俏皮,线条精到,每一个点画都写得很饱满,非常到位,没有一笔是轻浮的、草率的。而下面的落款,更是高高低低,活泼俏皮,和“难得糊涂”四个大字,非常搭配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好比一幅画,虽然看似怪,但经过细细品赏,却很吸引人,很有X,非常漂亮。
“怪”中包含高难的艺术技巧
才是真正有趣味的意境美
郑板桥的这种创新和求怪,和当下书坛为了求新而求怪的“丑书”有着天壤之别。
郑板桥作品中,和《难得糊涂》相对应的书法,还有一幅是《吃亏是福》。但是这两幅字的艺术处理手法完全不一样:《吃亏是福》处理很保守,比较笨拙,可能作者认为老实人容易吃亏,而这种吃亏恰恰是智慧。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针对不同内容,郑板桥会采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极有匠心。郑板桥也有很多对联,写得虽然很怪,但是很雅。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还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大小跌宕,非常漂亮。
除了怪异之外,郑板桥的书法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在字很多的作品中,他采用了“乱石铺街”的章法,有些甚至无行无列,都写成一片,类似于甲骨文章法。但是郑板桥作品中的线条粗细变化却很丰富,这和甲骨文显著不同,从而使得作品节奏感很强。举个例子,他有一幅非常精到的作品,是关于润格的,内容很有意思,非常调侃:“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三两,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这幅字不光内容有趣,而且章法处理得非常漂亮,一开始起笔几个字还比较平稳公正,写到中部的时候,逐渐展开,越写越有味道,达到了用笔技巧的X,“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其中的“妙”字,最后一撇故意夸张拉很长,这一撇的墨色变化也很丰富。作品中部写得跳荡活泼,非常潇洒,章法处理也舒服自然。最后面他还写了一首诗,语言幽默诙谐。郑板桥这幅字,越到后面写得越精彩,后面有一个“也”字,最后一笔很长,线条亮相十分精彩,而且整幅来看,在这里形成了空白,很巧妙地调整了章法。再看这幅作品,有很多很细的笔画,蔡邕在《九势》里说“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就是说书法作品粗的线条,当中要有骨头,不肉;细的线条,要像钢丝一样,很挺拔,不弱。
郑板桥书法作品
从整幅书法来看,郑板桥虽然有些笔画很夸张,但是字形结构紧凑有力,不仅借鉴了黄庭坚和王羲之的用笔技巧,同时,也能看到颜真卿的厚重,以及他对于汉隶的思考和吸收。学习古人,能够取其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正是郑板桥的高妙之处。郑板桥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怪”,这种怪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趣味,而且郑板桥还能够将字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非常高明。所以郑板桥的字很耐看,可以久赏不厌。
郑板桥还是一位画家,竹子画的很有名气。郑板桥虽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但是做学问很严谨,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他自己写诗说过:“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认为,能够把竹子的精髓提炼出来,“得意忘形”才是最高境界,这也是他下了几十年功夫提炼出来的。同时,郑板桥能把绘画用笔带进书法作品中,比如他常常用画竹兰的线条,来完成书法中的某些撇捺。在长线条的使用上,虽然郑板桥吸收了黄庭坚的特点,但是他更敢于大胆延长某些笔画,敢于大胆进行字体疏密的处理,而不是简单重复黄庭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而这也正是郑板桥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
我认为,学习书法的人,是要学习郑板桥这种创新的方法和精神。
在我看来,郑板桥的书法有怪的一面,也更有雅的一面,有高古的一面,又很有气节。郑板桥书法的“怪”,放在当今来看,是真正的美,充满了趣味和意境,因为其中包含了高难的艺术技巧,丰富的思想内涵。虽然他在X上不得志,可是他在艺术创作的天地中任意驰骋,恣肆洒脱,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开创了新的辉煌,可以说近百年来,郑板桥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山,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而当下书坛,出现一味求新求怪的“丑书”趋向,好像不怪就不足够美,就不足以创新。这种只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丑书”,在品格、章法、趣味、笔法上根本经不起推敲,其实是毫无价值、混淆大众视听的X作品,是应该被严肃叫停的,也是值得当下书坛警惕的。
(青年书法家何栩栩女士亦对此文有贡献)
西安晚报> 2017年08月27日 > 版次: <08> 艺术视界
其他网友回答
物道君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或许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
清朝有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
但他拒不奉承,还骂了一辈子X。
他诗书画三绝,画竹无人能出其右,
穷得靠卖画为生也要明码标价,
但又爱钱有道,豪绅要,他偏不画。
他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却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世间污浊,他无疑是个清醒之人,
而清醒之中又带着半分糊涂沉醉。
此人便是郑板桥。
人人说他怪,我独爱其真
茫茫人海,物道君独喜欢“有癖”之人。人无癖,则无趣。有癖,说明他性情真,不虚伪。郑板桥正是一性情中人,人人说他怪,我独爱其真。
都说字如其人,他的字便十分古怪。时人追捧黄庭坚、赵孟頫,他想:“为何不能有自己的?”于是在“八分书”汉隶中加入行楷草,自己戏称“六分半书”。乍一看乱糟糟,但细看也错落有致,被称为“乱石铺街”,成了有名的“板桥体”。
▲行书七言(左)和书法五言(右)
▲ 板桥行书。
郑板桥的怪,怪在他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独树一帜。
60岁时,他辞官到扬州,生活穷困,只能重操旧业──卖画,但跟30年前不同,这时他声名在外,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说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求字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但他卖画也史无前例,“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不高兴时不卖”,而且大大方方制定了《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明码标价,不准砍价,拒绝赊账。真是世俗又可爱。
▲ 《君子兰蕙》 郑板桥
▲ 《梅兰菊竹图》 郑板桥
他卖画不仅明码标价,还得看人品。凡是坏事做尽的富绅,纵出高价,他也不画,还以藏头诗调侃道:“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有个平日里巴结X的豪绅求他题写一个门匾。郑板桥给他写了“雅闻起敬”。上漆时,他叮嘱漆匠只漆字的一部分。过段时间,没上漆的部分暗淡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
▲ 《墨竹图》 郑板桥
清人蒋士铨说:“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他不是庄严的佛,也不是乱世的妖,而是一个顽皮的神仙,是那领异标新的二月花。
郑板桥行为怪、脾气怪、性格更怪,
如果说不随波逐流是他的个性,
那么不同流合污,便是他的态度。
怪人,亦可爱。
▲《新篁》 郑板桥
做官难,做X更难
郑板桥的仕途也算罕见,科举之路历经了3朝,于是自嘲式地刻了一枚闲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43岁中进士,父母妻儿皆已离世,因不懂打点上头而又待业了6年。后来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才当了七品小官。虽来得晚,却也不妨碍他的清正廉明。
郑板桥初到山东范县当知县,听到百姓对前任县令的种种不满,便将县衙墙壁打了很多孔,直通街面。别人不解,他说:“出前官恶习俗气耳!”
范县“小城荒邑,十万编氓”,但他挺满足:“图书在屋,芳草盈阶。昼食一肉,夜饮数杯。”每处理完公务,就换上农衣草鞋到乡间巡视,知府好几次来都找不着,才发现他在看老农种田。
▲《X》郑板桥
因此,郑板桥4年后调任山东潍县县令,从贫困县到了“小苏州”。但他作风依旧,别人争着结交X,他拒绝送上门的贿赂;上司来蹭豪宴,他“四菜一汤”就把人家给打发了。
据说有一年初夏,一位每到一地就大吃大喝的知府来视察,司厨问拿什么菜招待,郑板桥写下了“四菜一汤”:“青龙卧沙滩,白皮颤又煽,一青拌二白,油酥天鹅蛋。门泊东吴万里船”,令其报给知府。
知府看了满心欢喜,夸道:“你家大人不但诗书画三绝,吃也是一绝啊!”然而一端上来,笑容全无,原来是麻汁拌黄瓜、酸醋浇粉皮、小葱拌豆腐、油炸黄豆粒和鸡蛋汤,上面还漂着蛋壳。
知府踟蹰半天,郑板桥劝道:“都是本地特色菜,一定要尝尝。”搞得知府哭笑不得,硬着头皮吃下去。郑板桥如此清廉,深得百姓喜爱,同时也遭到官绅X的嫉恨。
▲《芭蕉石头》郑板桥
潍县有一年遇上特大灾荒,哀鸿遍野、灾民流离,甚至出现“吃人”现象。郑板桥碍于层层审批太慢,情急之下提前开仓赈灾,救活了数万人。结果对手奏折参到京城,乌纱帽丢了。
但他早已对X失望,“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做官难,做X更难。他骑着毛驴,带着书童和一箱书,潇洒上路。百姓送了一程又一程。郑板桥深为感动,画一幅墨竹图并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墨竹图》郑板桥
郑板桥为官时曾刻下“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一印,小小七品,却留下一世清明;如今辞官卖画,亦刻下“富贵非我愿”一印,一个潇洒转身,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壮语。
▲《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印章 郑板桥
真正的个性,是可以独特,但不藐视大众,
对上不搞逢迎,对下不失谦逊,方为真人。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墨梅》郑板桥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题过无数匾额,但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这也是他狂放一生后的大彻大悟。
传说他任潍县知县时,堂弟寄来一封信,说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的归属和邻居闹到了县衙,希望郑板桥能函告兴化知县,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立即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随后,他便写下在心头酝酿已久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并加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吃亏是福》上、《难得糊涂》下。
纵观郑板桥一生,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等诸多不幸;也有因做官清廉、表里如一而在X上的处处碰壁;即便沦落到扬州卖画,依旧风骨犹存、特立独行。
命运坎坷、X失意和人生起落,让他悟到了人生真谛: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能做的事尽力做,做不得亦不勉强,是为心安。因此,他的晚年生活过得恬淡而温馨。闻香品茗、兰竹相伴、良友来往,于书画中X驰骋。
他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山水四挖》郑板桥
▲《竹子》郑板桥
活得太清醒,事事要争个明白,容易烦恼遍地;而活得糊涂一点,反倒从容大度、诗酒风流。人生何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既活在现实,又超出红尘;既食人间烟火,又不为物欲所困。
如白落梅说:“过度的清醒,会让人觉得薄凉冷漠;过度的沉醉,又会让人感到浮浅迷离。所以,完美的人生,当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
这是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与从容,
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悠然坦荡。
▲《墨兰图》郑板桥
1765年,72岁的郑板桥在冬雪纷飞时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是“诗书画三绝”的怪才,亦是“爽豁有天真”的好官,更是穷尽一生,才“难得糊涂”的老叟。
兰竹长青石千古,三百年前旧板桥。
这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潇洒走一回。
▲《墨竹图》郑板桥
文字由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郑板桥为什么想要糊涂.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