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的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

真正端午节的由来是怎样的?粽子怎么做,才好吃?

优质回答

个人倾向伍子胥说。因为屈原未必真实存在。

屈原是否真实存在,真到今天还争论不休。主要是因为,屈原这么一个非常正面的爱国主义形象实在是难以割舍。

《史记》里有《屈原列传》。但问题在于,除了《史记》以外,从春秋至秦汉,再无任何一部正史史书提到屈原哪怕一个字。学术界多认为,司马迁道听途说就写了屈原列传。

并且,《史记》所言因屈原被罢黜,而有张仪使楚的事情。但是三家注《史记》里明确打了司马迁的脸,实实在在写着【张仪传无此语】,证明了这段事情是瞎编的。

关于屈原的故事,史学家考证是出于【齐谐】,即齐国的民间传说。不知为什么被司马迁编排成了楚国的故事,都是很矛盾的事情。三家,包括之后的汉代史学家班固,都一致认为屈原的故事不靠谱。

因此,把屈原当爱豆还不是特别稳妥。

但是,伍子胥的事情真实存在,这个爱豆是可以追的。

另外,有关祭祀屈原,并没说过用粽子,最早记载只是【以竹筒贮米】,也没有强调是糯米。反而伍子胥的故事里,明明白白说了,就是竹叶裹熟糯米,这才是粽子嘛。

至于怎样做粽子才好吃,曾闻江南老师傅言,糯米不泡,而是硬用小火慢慢煮,煮出来的粽子就非常好吃。只是,现在这么做的人实在太少。因为硬用小火煮,待到把糯米煮得软烂需要几天的时间,对于制作粽子的人来说非常劳神费力。

再者,就是用土坯炉来煮粽子。当然这也分是哪里的土坯,必得是土中含有叶长石的才好。这是因为,叶长石制作的土坯炉,在200摄氏度左右时能放出远X线,促进米粒的糊化,使口感更佳。煮粽子也好,或是很多人喜欢的铁锅土灶饭,做出的饭好吃,都是这个原理。

传说当年为了X屈原而来的,北方主要是大米枣或者豆沙做的,南方人喜欢吃肉有猪肉,鱼肉,鸡肉,做的粽子,看个人口味了

端午节的由来,真的是为了X屈原么?节日都是喜庆的,古人真的会造一个悲伤的节日吗?

优质回答

(一)节日并不都是喜庆的,国内外皆如此。有欢庆的元旦、春节、元宵、中秋、圣诞节,有祭祀、X、祈福的清明、端午、中元、万圣节,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不忘初衷。

(二)端午节原本起源于入夏(午月初午日,或五月初五日)的驱邪避疫、祈福纳祥,后各地也祭祀同期为国为民牺牲的先烈。

端午节作为X屈原的节日,不是为了寄悲过往,而是为了宣扬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爱国情怀可以说一直蕴含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也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从未间断的重要原因!

端午节为什么分大端午和小端午?

优质回答

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端午节是有大小之分的,确切的说,是在湘西一代。

现在一提到端午节,大家都会想到五月初五,为了X屈原。春秋时期屈原效力楚国,壮志难酬,遭小人陷害,怀才不遇在湖南汨罗江投河明志,大家历史课应该都学过,这也是端午节最广泛接受的由来。

屈原投X噩耗传到湘西一带,已经过了差不多十天,所以那里的人就在五月十五来哀悼屈原,也就是所谓的“大端午”了。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在汉朝,马援带兵征讨湘西,正好是五月初五,马援见士气低落,大概说了这么些话:“现在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敌人他们一定在开party喝酒吃肉呢,咱们直接一波!他们过的只算小端午节,等咱们赢了就过大端午节!”果然士气大振,顺利收服湘西,并且在五月十五开庆功宴犒赏三军,于是湘西之后就过大端午了。

不过五月初五全国放假,大端午可是不放假啊!

大端午的历史记载至少在100年以前就有了。据清光绪年间《龙山县志》记载:“乡村又以十五日为大端午,云其俗自汉伏波始”,说的是大端午的来历与汉朝名将、伏波将军马援有关。

汉朝建武年间,60多岁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汉光武帝刘秀请缨,带兵征湘西,彼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马援对部下说:“湘西军营过端午节是我们进攻的最佳时机,我们就将端午节推迟十天,待我们征服湘西,再开开心心的过个端午节。”果然,湘西守军上下都忙着过节去,许多将士都喝高了,马援的军队突然而至,毫无防范的湘西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很快就被征服了。

到了五月十五日这天,马援将军命令伙夫杀猪宰羊,全军上下一起补过一个端午节。由于这个节过得实在是太嗨了,在湘西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此,湘西除了过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形成了过五月十五端午节的习俗。为了区别两个端午节,人们把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叫小端午,把五月十五的端午节称为大端午。

大端午的来历据说还有另一个版本,与屈原有关。说的是屈原确是农历五月初五在汩罗江投江自尽,但在传播靠口、交通靠走的年代,屈原自尽的消息传至湘西已是农历五月十五,所以湘西人便在农历五月十五这一天X屈原,后来便把屈原投江这一天称为“小端午”,把得到死讯这一天称为“大端午”。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端午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