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抨击胡适(鲁迅多次讥讽胡适,为何胡适从不还口?)

网友提问:

鲁迅多次讥讽胡适,为何胡适从不还口?

优质回答:

对于这样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一句不慎是会挨骂的。

胡适,鲁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顶级人物,号称文化大师。毛X曾说:鲁迅,称的上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但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胡适,乃为伟大的文学家,但不是革命家。文学界,胡适是帅,鲁迅是将。

胡适与鲁迅,1918年开始交往,同在北大,从相识到好友再到至交。在倡导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有共同语言,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X。配合密切,互相呼应。

但可能是两人的背景不同,鲁迅对胡适自有戒怀之心,胡适文化高,知识广,人缘好,性格坦率。鲁迅,性格孤独癖傲,个性强烈,论社会与文化稍低于胡适。鲁迅的一生,没有过于豪华的文章,但总能在文章中的一两句或一两个锋利的词语來刺中实事要害且不畏X而名贯天下。

胡适的一生,真心喜欢鲁迅兄弟,多次声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健将。欣赏鲁迅的创作,鉴赏鲁迅的创作能力和锋利的笔尖。从不嫉妒鲁迅的才能与创作灵魂。但1926年,确遭周家兄弟的绝交,此后再没往來。胡适很是感概。

尽管鲁迅对胡适断交,且时不时还在文章中漫骂胡适,极尽苛薄之恨,然胡从未放在心上,当然,他们的恶断可能与19X5月,溥仪召見胡适一事有极大干系,有说胡适要复古,要当帝师等,闹的沸沸扬扬,议论纷纷,一下孑把胡适推向了万丈深渊,这可能也是鲁迅骂胡适与断交的一因吧。但胡适一生从未介怀鲁迅的骂声,始终保持着善意。当1936年鲁迅去世后,有人在发文中攻击谩骂鲁迅时,而胡适则发文替友奋力反击之,力为好友辩护,清冤,洗白。胡适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生前,胡适对鲁迅的谩骂,总是采取老僧不见不闻的态度,从不公开应战,屈身以下,不是怕鲁迅,不是不如鲁迅,不是不知鲁迅,不是有什么短处可避,而是知鲁迅,爱鲁迅,欣赏鲁迅,怕失去好友鲁迅,此乃忍让之故也。明知其误会与过分,也不争辩,不生气,也不怨,也不恨的一人君也。

鲁迅死后,胡甚感怀与悲伤,从未发过恶声,其心情,其度量,其赏识度,其可惜度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去世后,其和周作人续好。抗战爆发后,胡带领北大师生南下,而周留在北京。38年胡适出任美国大使上任途中,听说周作人在日本人X下当了北大校长而成X,心中很是不平,发信劝说辞之。抗战胜利后,胡适继任北大校长,而周作人则被囚在了南京老虎桥监狱。胡适出于对友人的感情,在极大的压力下,为救周作人,而给法庭出俱了一份北大的证明材料,从而使周作人得到了减刑。正因如此,胡适则得到了万人的痛骂而无从解释。

1962年,胡适在台湾去世一一一

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窃以为,胡适在鲁迅面前,是抬不起头的。

其一,胡适的学术成就和鲁迅不是一个量级。

胡适一生,学术上太零散。《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出了上卷,他自己晚年都觉得自己不够劲。其他论著,影响大的,好像没有。他是博士论文答辩没通过,没没拿到博士学位回国的。当年就有人质疑过这事。后来那么多荣誉博士头衔,感觉是一种心理代偿。今天还有人看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学哲学吗?鲁迅1923年写《中国小说史略》,是自己开拓了一个学术领域。搞文学史,应该比搞哲学史难。

两者要面对的资料不同。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儒释道经典,资料前人准备好了,也梳理总结过了,是五四一代文人再熟悉不过的。小说史不同,资料得自己找,得自己发掘。

治哲学史是摸石头过河,治文学史是海里捞针。

其二,胡适的名声有点名不副实

今天的人吹捧胡适,和当年吹捧胡适的人一样,看的是胡适头顶的光环,或者说现实价值。

杜威被民国人认为是“现代三大哲学家”,胡适师从杜威,他自己也热衷做杜威的中国代言人,比如为杜威访华忙前忙后做翻译。

胡适在那个崇尚师洋的年代,是明星,后又是国民X的宠儿。读过《南渡北归》的人,可能会像我一样,猜想胡适的学界地位和社会地位像傅斯年一样,都和他们是管理美国返还的第二批庚子赔款的中华教育文化X董事有关系。

其三,胡适对现代汉语的贡献不及鲁迅。

胡适对白话文的贡献首发白话诗,鲁迅拿出来的白话文作品可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现代人可能觉得诗歌牛,但是别忘了文学有其发展规律。

今天的人之所以读不懂《诗经》,是因为里面多是地方民歌,还是方言民歌。歌以咏志。心理有话说,有情绪,就能写出诗歌。

诗歌进而散文,散文追求形式美,就是骈文。骈文在唐宋被X成才有了唐宋文章,有了小说唐传奇。

文学的历史演变规律就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小说。

鲁迅之于汉语,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语,托尔斯泰之于俄语。

没有胡适,民国不会有多大变化。没有鲁迅,现代汉语可能要晚发育几年甚至几十年。

其四,白话文只是平民语言

五四时,白话文是新的,但白话不是什么新语言,而是老百姓的语言。随着平民出身的青年走上社会,白话文把精英使用的语言系统干翻了,采用平民的语言作为社会的共同语汇。

带着这样的认识,再看胡适的白话诗,可能会觉得更像打油诗。

其五、五四后两人的作为不同

胡适自己说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他自己就没做到;鲁迅一生写的是社会文章,代言的社会呼声,面对的真实的社会问题。

1919年,教员为问题研究会列出过144个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应该是当时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就登载在《北京大学日刊上》,鲁迅未必看过,胡适教授肯定看过吧。

其六、胡适的性格说好听点是温厚,说难听就是温吞,没有反抗精神。

鲁迅相反,一生以笔为刀,心里有话,就得开刃掷出去。鲁迅的作为,恐怕是胡适想学又学不来的。

其七,给X众的观感不同

窃以为,胡适是M号的梁启超,写的是报头文字,和事佬,还没梁启超的血性;鲁迅是XXXL号的梁启超,有主张,有血性。

对于这些,民国人胡适,自己心里可能也是清楚的。

有饭吃,被讥讽几句,不回应反而还没保持那点体面。

其他网友回答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出自鲁迅的自嘲诗,后半句咱不清楚,但是前半骂句,那真是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事实上何止是胡适,同时代的文人基本上都没能逃过鲁迅的毒嘴。咱们聊鲁迅和胡适的恩怨纠葛前不妨先看看鲁迅同学都骂过哪些人。

骂叶灵凤,海派文学代表作家。被鲁迅骂为“革命文学家,要年青貌美,齿白唇红,如潘汉年叶灵凤辈,这才是天生的文豪;乐园的好料……”(意思说对方小白脸,是搞乐子的高手,但做学问不行。)

骂梁实秋,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从1927年一直对骂到了1936年!直到鲁迅1936年10月去世,骂战结束。

骂X,远看是X,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沫若先生。(这放到现在已经涉嫌人身攻击了)

除了这几个有名的,还骂过以下这些人(被骂皆是荣誉,排名不分先后)

钱玄同、叶圣陶、茅盾、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戴望舒、老舍、梅兰芳、邹韬奋、吴宓、杨荫榆、陈西滢、、吴稚晖、章士钊、李四光、成仿吾、沈从文、施蛰存、朱光潜、张学良、刘半农、邵洵美、欧阳兰、吴佩孚、段祺瑞、蔡元培、梁漱溟、钟敬文、蒋梦麟、张天翼、林徽因、章太炎。

好家伙,看到么有,这是骂了当时整个文学圈啊。其中全都是在当今知名的人物,鲁迅同学放在今天简直比当年的韩寒更加厉害,简直是愤青中的战斗机,抬杠界的领头羊。

当然意见不同不能有争吵很正常。骂架不能说明谁对谁错,当然我觉得鲁愤青同学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否则那岂不是真个当年的文艺圈全是错的了。

所有的骂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和胡适的对战。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他俩的恩怨情仇。

一:他们曾经是朋友

意不意外?他们并不是敌人,而且一开始还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相识于1918年,那一年鲁迅37岁,胡适27岁。由于两人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一致,都是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X,反对旧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可谓志同道合啊,所以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10岁,但是也是在5年后,进入了蜜月期。1923年到1924年,两个人好的像一个人一样,其中一个但凡发表一篇文章,另一个肯定立马啪手称赞并称言之有理。那关系好的就差拜把子了。如果两人是一男一女,最后喜结连理都有可能啊。

二:三观不合,感情淡了,分手吧!

但是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呃,咳咳。扯远了,主要是感情这个东西总有淡的时候,所以好的时候甜如蜜,分的时候一地鸡毛,说的就是他们俩。

2年的感情蜜月期一过,矛盾初现,1925,鲁迅从X走向民间,胡适却反向操作从民间走向X,还当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鲁迅看透了X的黑暗和X,决心撇清关系,但是自己的好友却冲到自己的覆辙,不但和末代皇帝扯不清关系,还和段祺瑞X,蒋介石集团秋波暗送,鲁迅同学一看,你太恶心了,你变心了再也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小适适了。你赶紧给我会俩和我一起为劳苦大众发言,否则咱俩就分手,而胡适觉得,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我不可能跟着你走啊,又不是你的影子。

鲁迅一看,可以啊小适适,翅膀硬了,一点面子不给我了。于是就开始再公开场所批评胡适,胡适一看,这还是要分的节奏啊。好。

从此两人越走越远,逐渐交恶。

三、不留情面,感情淡了,开骂吧

两人分道扬镳以后,政见不同,外加胡适官位高升,关系逐渐恶化,鲁迅时不时的公开批评甚至辱骂胡适,胡适一律才去“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或者“我听不到我听不到”的方式,不闻不问,不公开回复。仔细品味,这像不像情侣分手一方大骂对方渣渣,而另一个觉得曾经爱过不想互相伤害而闭口不言?

鲁迅骂了个寂寞,就像一拳打到空气上,相当难受,这能受得了么?好歹人也是身经百战,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不是瞧不起我。

你越不回我,我越骂,我一直骂,骂到你回我。

于是在伪X书中骂他: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在光明所到中批评他为国民党鉴于涂脂抹粉

骂他为日本侵略者献言献策。

胡适一概不闻不问,不作回应。

但是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鲁迅同学过世,后来有人采访胡适对鲁迅的看.他说:别人都希望我诽谤他,但是我与他只是政见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与他没有矛盾。就算有矛盾,他已经死了,矛盾也结束了。

总之就是一句话:往事不要再提~~~

总结:鲁迅和胡适都是当代比较知名的文学大家,没有私人矛盾,只是政见不同,所以无关对错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世间还有君子,那一定是胡适!

鲁迅有几次骂过胡适,而且一次比一次骂得凶,但胡适都是装疯卖傻,从不与之争辩。胡适的观点就是只要鲁迅你喜欢,你想怎么骂就怎么骂吧,反正我是不知道你骂我的!

第一次骂胡适是因为北师大事件,鲁迅把胡适骂得狗血淋头!

第二次骂胡适是因为胡适去见溥仪。

第三次骂胡适是因为胡适倒向蒋介石。

不管鲁迅怎么骂,胡适就是骂不还口,你爱怎么骂就怎么骂!

胡适和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那一年,胡适主编《新青年》,鲁迅投稿(《狂人日记》)!胡适被鲁迅的才华折服了,认为鲁迅这个人才太难了,于是任何时候他都在附和鲁迅,成了一对好哥们。

但1924年北师大事件以后,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胡适之所以骂不还口:

一、他是折服鲁迅的才华,也认可了鲁迅的为人。

二、他了解鲁迅的脾气。梁实秋等人就是例证。

三、鲁迅差不多把那些所谓的文人骚客都骂光了,正愁找不到人来骂,胡适怎么会去撞枪口?

鲁迅逝世后,很多人都想报“一骂之仇”,在报纸上纷纷发表对鲁迅不利的言论。这个时候胡适多次站出来维护鲁迅的威信。你说,胡适这样的人是不是世间君子?

其他网友回答

私以为,胡适不还口并不是不介意,而是骂不过。胡适当然是个君子,也是个很识时务的君子,是一个好朋友和好师长,他的宽厚待人并不是伪装出来的。

比如,他曾出言规劝周作人不要出任汪伪X的职务,专程写了一首动人的小诗,其心拳拳。他还曾在美国和张爱玲见面并为她提供帮助,敏感如张爱玲,提到胡适也是满口赞扬,可见他为人不虚。

但是,胡适在战斗力上是不行的,他没少被人骂。在北大礼堂讲演,嘘声四起,差点被轰下台。他真情实感地认为,打不过要保存实力,眼看要失败,最好提前求和。还劝蒋介石放弃东三省,这个论点一出,直接被骂成“X”,连蒋介石这么怀柔的人都受不了。学者徐复观写文章骂他是“中国人的耻辱”。但是,他这一套在美国很吃得开,在美国四处讲演,四处被美国大学授予名誉博士,这在特殊时期,自然也是黑点。

据不完全统计,胡适被骂过“浅薄”“走狗”“卖国贼”“软骨头”“美帝国主义的臣妾”“无耻文人”等等等等,不止鲁迅先生,在骂胡适这个问题上,大家几乎同仇敌忾。

在这样的骂声中,胡适能还口吗?有还嘴的空间吗?他只有在政敌去世的时候,弱弱地表示一下不满情绪。比如,鲁迅去世后,胡适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说“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 狺狺是犬吠的样子,胡博士内心还是放不下的,尽管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鲁迅多次讥讽胡适为何胡适从不还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