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长恨歌》的“恨”字如何理解?(“长恨歌”中的“恨”字应如何理解?)

网友提问:

“长恨歌”中的“恨”字应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巜長恨歌》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是写唐玄宗的江山美人不可兼得的遗憾,作者也借此表达了对唐玄宗因色误国的遗憾。这两种遗憾都具有历史感和人文情怀,因而可视为千古长恨。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题主提问。《长恨歌》是笔者很喜欢的诗歌,可以试回答一下:

《长恨歌》是白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此时距在安史之乱中杨贵妃之死,已过去31年了。

在这首长诗里,作者以洗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辛辣的讽刺,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描述了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那么,怎样理解《长恨歌》中的“恨”呢?

《长恨歌》就是长长的遗恨,一首写“长恨”的诗歌。“长恨”是全诗的主题,故事的核心,也是诗中一条牵动人心的主线,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一主线来展开写的,也是围绕这条线来展现“长恨”的主题思想的。

《长恨歌》恨什么?为什么要恨?

对此,白居易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了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到底是“恨”什么?为什么要“恨”?

政治悲剧的“长恨”。

《长恨歌》全篇中心是歌“长恨”的,但作者却从“汉皇重色思顷国”说起,这七个字看似寻常,却是全诗的纲领,它既预示出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为后面事件和故事埋下线索。紧接着对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爱色”、“专色” ,予以极力渲染铺陈;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面前,皇上是如何“赐浴”、“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的;对杨贵妃的亲属,唐玄宗是如何“姊妹兄弟皆列士”的。这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作了真实的描述。

相对于古代皇帝的后宫生活,唐玄宗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用情专一,看似有点难能可贵,但是他的X行乐,沉缅歌舞酒色 ,不理朝政,任人唯亲的行径,直接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乱 ,使国家和人民遭受大难。这就是长恨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唐玄宗的X误国,引出一场政治悲剧,天下大乱,国破家亡,唐朝从此从鼎盛走向衰落。这不是唐玄宗一个人之恨,而是整个国家之恨,民众之恨,天下之恨。诗人在这里用诗的形象,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表达了诗人的愤怒,鲜明地展示出长恨的政治主题。

爱情悲剧的“长恨”。

诗人在诗的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带人仓皇出逃的情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六军哗变,逼得唐玄宗与杨贵妃马嵬坡上演了生离死别的悲惨一幕。唐玄宗的X误国,引出了政治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在X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彻底毁灭。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女人去死,自己却毫无办法,“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内心的恨可想而知有多大?诗人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用诗的语言,形象展示了内心里那没完没了的恨。这是长恨的爱情主题。

思念悲剧的“长恨”。

杨贵妃死了,唐玄宗的思念却没完没了,这在诗中第三部分表达得异常惊心动魄。奔蜀路上,伤心回忆,几乎一步一泣血。在宫中,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思而不得而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上天入地地寻找,却是“上穷碧落下X,两处茫茫皆不见。”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对一个女人的思念,专一得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到这里,诗人把这种思念的长恨,已经写得十分惊心X了,到最后还笔锋一转,描述了一个非常优美的神话故事,使杨贵妃出现在仙山上,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美好形象,与皇家信使相见,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回应唐玄宗对她的日思夜想。这就把思念的长恨,渲染到了极致,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纯情境界,不得不令人感慨万千!这是长恨的思念主题。

诗人到此,用了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结尾,以点明题旨,照应以上“政治悲剧”,“爱情悲剧”,“思念悲剧”三个长长的遗恨,完美无缺地结束了全诗。

纵观全诗,诗人把国之遗恨、爱之遗恨、思之遗恨,用一个曲折回旋、宛转动人的故事,将三个长长的遗恨展示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给读者以联想、回味、反思的广阔空间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长恨歌》的千古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一一一一

其他网友回答

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二、盛世不再之恨,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

其他网友回答

指遗憾或者遗恨~《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他网友回答

事已往而意难息也。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长恨歌中的恨字应如何理解.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