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历闰月有什么规律?
优质回答:
细看起来,农历中阴历的闰,是有规律的。我国使用的农历,并非只是一种历法,而是阴阳合历。阳历反映在二十四节气上,阴历就是月亮历,反映月相变化。阴历对农业生产无影响,而节气历是依太阳运行规律特点制定的,太阳的运行而生四季,有寒暑不同,冷热差异,所以节气历才能指导农业生产,阴历要配合节气历而用。
我国人很早就观察太阳月亮的运行,并创造了阳历与阴历,还糅合着一起用。现在精准的得知,一个太阳回归年时长365天5小时48分46秒,历法,日是基来单位,历法日必要计整,所以的阳历年平年取365天,余下不计,积四年再闰回来一天,有闰日,成366天,有闰日之年,叫闰年。阳历是闰日闰年,依阳历法,闰日闰年也成规律,基本是四年一闰,能以4整除之年为闰。如今年是20X,能以4整除,所以是闰年,依这规律,2O24,2O28等,基本上凡以4整除之年都是闰年。
月亮圆缺周期用时是29天12时44分3秒,历法日计整,取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一年十二月,就是354或355天,这天数与阳历年差11天上下,而阴阳历要配合使用,为不失时节太远,就要补足年日差,于是以短就长,阴历设置闰月来迁就。经计算,19年设7个闰月后,就可以使了阴历年日数与阳历年日数最大近似重合相等,有差也仅是一天。于是就采用19年7闰法。阴历闰月规律就是19年7闰。至于闰哪月,这就要配合节气而定。规律就是,闰月无中气。不闰之月,一月一节一气,是闰之月,只有节无气。如今年闰四月里,只见芒种节,不见夏至气,夏至在五月初一。
二十四节气是依太阳运行特点制定的,其节月用时特点是冬季节月相对短,不足三十天,夏季节月相对长,超于三十天,所以,闰月在冬季少,子丑寅三月,百年不逢一次。已午未三月,闰月最多,特别五月,平均十年就有一次,这就是阴历闰月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农历,以太阳回归周期“纪年”,以月亮朔望“纪月”。
因此,一年和十二个月之间,会产生“岁差”。
“置闰”,就是通过在一定时间后于一年中增加“闰月”,以便消除,至少是减少“岁差” 的办法。
中国可实际考据的真实历法,从殷商甲骨卜辞的记录开始。
殷商置闰。
从盘庚迁殷到商纣X的二百七十三年中,有足够丰富的“殷历”资料。
殷历,已实行“置闰”,一部分置于年末,称“十三月”;还有一部分置于年中,沿用上月的“月名”。
但其中所体现的规律十分明确——即阴历的置闰,一般设置于三、六、九和十二月之后,基本是“等距”安排。
学者们认为,这一定与殷人观测星象和测量日影存在对应关系——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定出现于殷历的三、六、九和十二月。所以,殷人通过天文观象,在这几个月之后“置闰”,其所要取得的效果,就正如《尚书.尧典》所强调的“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原则一致,为了消除“岁差”。
西周置闰。
西周置闰的资料,反而比殷商还少。
通过金文看,当时置闰的方法,基本与殷商相同。
所置闰月,金文中都用“正”字,如“正二月”“正四月”“正六月”等等。过去,把“王正月”,一般皆为“周王在正月”,但如此解,便无法解读“王正九月”这样的记载。若皆为“王历闰九月”便能说通。
但金文中,也有“十三月”之谓。
总之,西周置闰,仍基本属于未完全解开之谜。
春秋战国置闰。
春秋时期的历法,显然已经进入“推步”阶段。这根源于当时对“冬至”的测定已很准确——即下一年冬至的太阳照影必定向后推迟四分之一日,由此产生了“四分历”。这个结论,是因为《春秋》准确记录了三十三次日食。
“四分历”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5日,而朔望月的平均长度,则为29.5306日,十二个月实为354-355日。照此计算,三年按朔望月计算,就少了33日,即便三年一闰,仍无法保证与太阳回归年“整齐划一”。
于是古人发现,十九个太阳回归年长度为6939.75日,这与235个朔望月长度几乎相等。
“四分历”的365又1/4,古人称为“岁实”;朔望月的29又499/940,古人称为“朔策”。古人把“岁实”和“朔策”统一起来的方法,就是十九年七闰。
“十九年七闰”,古人称之为“章”,或“太阴周”,19称“章岁”,7闰称“章闰”,235称“章月”。
再进一步,四个“太阴周”或“章”,合共76年,古人称“蔀岁”,所含940个朔望月称“蔀月”,27759日称“蔀日”。
每经一“蔀”,同一历日可回到上一“蔀”同一日的同一时刻。不过,因为不能被60整除,时刻虽然相同,干支日却不相同。
古人接着计算,如果二十“蔀”,总共15X,555180日,古人将之称为 “纪”;又称三“纪”为一“元”或“历元”,也就是4560年。因为可以被60整除,一“元”之后,年、月、日、节气和干支都讲回到原来的位置。
“纪元”一词,由此而来。“新纪元”,表示在原有基础上“新时代”的开始。
反映春秋这种“四分历”的资料,有属于战国时期的“古六历”,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古六历”,实际是各诸侯国强大之后,各自实行的不同“岁首”的历法,其本质上均属“四分历”毫无差别。
春秋战国,大致上是19年7闰,置闰的月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在各月的分布,采取“无中置闰”。
许多学者认为,这个办法,其实是从殷商沿袭下来的。
汉代以后的置闰。
前104年,汉武帝张榜招募制历方案,最后在十八个历法中,X了邓平方案,就是《太初历》。
《太初历》,仍然是19年7闰。
不过,邓平为了讨好五帝,将朔望月定位29又43/81日。这与当时星占、谶纬盛行可能有关,九九八十一被认识是“万数之本”。
此方案,遭到司马迁在内的许多天文学家的反对,但武帝一意孤行仍然执意颁行。
因为漏洞太大,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太初历》就被编?、李梵等重修的《四分历》代替了。
此后出现的重大进步,是南朝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
他提出了391年144闰的“置闰”法。他这个方法,是以对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基础的,其“月长”与真实长度误差不足一秒;“年长”与真实长度误差仅52秒。
可惜的是,祖冲之的《大明历》遭到了朝廷宠臣的激烈反对。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才在他儿子祖暅再三请求下,得到梁武帝萧衍的准许,于梁天监九年,即510年实行。
唐代以后,天文学家已经不再继续讨论“置闰”的“闰周”问题。
所以,一直到现在,农历“置闰”,有两个大原则——一是“无中置闰”;二是“十九年七闰”。
但是,因为从祖冲之开始,再到后世,对天象观测及计算更为精确,“置闰”也就更为精确了。
在历代历法中,《太初历》不管怎么说也是开创性的,但假托《周髀》。唐玄宗时期由僧一行编制的《大衍历》,已具有创建性的创新和崭新算法,却附会易象。
但最值得一体的,是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全凭实测,皆据晷影,完全依靠的是科学,而不掺任何杂意,也非常之精确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说明一下,农历准确的来说应该叫阴阳历。
即不仅仅是以月亮为参照物,同样和太阳也有关系。因为我国古人在很早之前就对天相进行了观察和划分,对于最为明显的“日”、“月”两颗星辰的观察最为在意。同时也是因为农业文明非常发达的关系,对于日相、月相的变化规律有着非常精妙的总结,从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历法就与“日“、“月”都有关联。
阴历定年的依据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绕日一周,即月绕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内之月数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个月,仅354日,与岁实相比较,约余11日,积至三年,余33日,故每三年须置一闰月,尚余三日或四日,再积二年,共余25日或26日,可置一闰月,平均计算,每十九年须置七闰。以有节无气之月为闰月,有闰月之年为闰年,闰年有十三个月,其中某一月为闰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闰月则为闰八月。平年则十二个月。农历平年有十二个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闰年为十三个月,闰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比实际的一年少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须能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其它的整百年不是闰年,即“百年不闰”.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并不叫闰二月。说“闰月”,则为阴阳历(汉历、藏历等)所特有。 关于中国的农历(实际应叫做汉历),许多人存在着误解,常常把农历混同于阴历。中国的汉历并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历。
闰月是我们的祖先在编创历法时的独特创举,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我国古代所行的历法是属阴阳合历,月份是配合月象的圆缺,而年要配合四季寒暑的变换。可是12个阴历月(朔望月)不过约354日左右,而1个回归年(即阳历年)却有365.2422日,两者相差11日左右。如果长此以往不做任何调适,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比如16年后,二者会相差176天,差不多是半年的时间。那时,也许阴历方才六月,阳历却已是隆冬12月,这样就可能出现“六月飞雪”的奇怪现象。
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安插“闰月”,大约每3年加1个闰月,精确地说19年加7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圈是365天,而用农历计时360天一年,这就有差距,需要改革发展,把差距攒的差不多了,就到了一年13个月的时候,就是闰年,补上这个差距后,又进入平年,总体就是这样,为了和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取的一致,可能也有别的含义,因为术数都是用的农历,不知里面还有啥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农历顾名思义是农民耕作之历。讲究节与气,自立春始至大寒末止,月称谓自寅月至丑月底止。
阴历是月亮盈亏一次为月,一般十二个月为一年,但为与阳历求平衡,在60年一甲子中,分别在河东河西各人为设置了11个闰月总22个闰月,从1984甲子年始按3332 3332 332码设置闰月。
阳历在子辰申年二月各设置一天29号,俗称阳闰日。从中可见X之智慧,否则不知今日谓何年?。…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农历闰月有什么规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