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死在谁手里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网友提问:

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

优质回答:

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

公元616年秋,得知龙舟建成,隋炀帝杨广兴冲冲地准备东下江都。

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劝阻,被他关进大牢;

建节尉任宗力谏,被他当庭打死;

奉信郎崔民象再谏,被先行卸掉下巴、其后斩首;

途中,奉信郎王爱仁劝阻、请杨广返回关中,被斩首;

到了梁郡,有人拦车劝导,斩首……

接连这么多“不听话”的人被杀掉后,再也没人敢唱反调。杨广在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亲信的簇拥下,裹挟着大部分朝臣,在十多万精锐骁果军(御林军)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往江都开拔。

但讽刺的是,随着杨广带着大军东进,身在太原的表哥李渊趁虚而入突袭长安、轻松占据了关中地区,并以此为基地抢占天下;

就在一年多后,杨广被当初拥护自己南下的宇文氏兄弟等人弑杀。临死前,他还愤愤不平:“朕确实有负百姓,但对你们这些人却是有求必应、高官厚禄从无吝啬,怎敢背叛我?!”

杨广自认为死得很憋屈,但实际上一点儿都不冤。这里姑且不提“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等司空见惯的罪名,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违反了“帝王之术”的基本准则,已经注定了自己惨遭背叛的结局。

先秦的法家,可被视为最勤恳的“帝师”,他们苦心孤诣、费尽心思地从各个角度出发,总结出怎么有效地驾驭臣民,既能让他们为自己干活出力,又能防止被其蒙骗、忽悠。其中,以韩非子尤为系统。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里,列举了帝王驭人的七大要点,包括被人津津乐道的疑招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等经典“腹黑”套路。但这里面的第一点,就是“参观”: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啥意思呢?

君主观察、听取臣子的言行,一定不能轻易下结论,最好能加以验证再做判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获取信息,如果只询问某一个、某一伙人,很容易受到蒙蔽。

用咱们熟悉的方式来理解:一个领导者,必须得允许下属发表不同意见。

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的认知都会存在盲区;古时候,那些至高无上、对一个帝国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同样如此,至强、至辩、至明的理想圣君几乎是没有的。因此,那些为人称道的英明之主,大多有一个共同点:能够容忍臣民发表不同意见,即使它是错的。

千古一帝秦始皇足够霸气,但我们也要知道的另一面。尉缭曾评价:“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外形让人胆寒的他,却也会低声下气地对待一个平头老百姓,只因对方所言对自己极有价值。

再比如刘邦,在英武逼人、霸气横溢的项羽面前,就像个小混混,但他能够听取陈平、张良、萧何、韩信等一X天纵英才的意见;相反,项羽身为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却以X的形象哀叹着“时不利兮”挥剑自刎;

西汉多明君,其后的文、景、武无不是虚心纳谏的君王,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典故,唐太宗X与魏征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

可以这么说:一个帝王的个人能力,决定了他当皇帝的下限;而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则决定了他的上限。这就是历代王朝经常进行制度、机构改革,但“谏官”却永远存在的原因。

而杨广则是个难得的反面典型。

论天资,他自小就“美姿仪,少敏慧”;

论努力程度,他“好学, 善属文”;

论才学,他学富五车,仅因个人爱好,就数十年如一日、组织文人编纂了数十万卷书籍;

论资历,他少年时就被父亲委以重任,安排了当时最好的幕僚团队帮其体验生活、建功立业,“南平吴会,北却匈奴”,个人业绩在诸兄弟中最为成功。

然而,就如《隋书》所说的那样,他“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极度自信、自大、唯我独尊。

隋文帝杨坚其实给杨广留下了雄厚的人事班底,高颎、苏威、杨素……这些都是能够独自撑起一个X的牛人。但除了刻意对其逢迎的杨素外,高颎由于批评其作风过于奢靡,被以“妄议朝政”为名诛杀;苏威如实汇报全国各地民乱四起的事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却被扣上了“老革多奸,以贼胁我”的帽子,虽然侥幸躲过一死,却被免为平民、一家三代被拉进公务人员黑名单。

对国家宰辅尚且如此,本文开头赵才、任宗、崔民象、王爱仁等人的遭遇就不难理解了。

而杨广信任的,就是那些投其所好、刻意逢迎之人,最典型的就是守文述以及他的俩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史书称,这俩兄弟“皆无赖”,但因自小跟着杨广为伴,从此飞黄腾达,不仅能迎娶公主,甚至犯了死罪也能被赦免。

最终,杨广在杀死了无数反对者之后,却死在了奉承者的手下,实属咎由自取。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使不是帝王,我们身处复杂的职场,也要留心“正直难亲,谄谀易合”的道理。当一个人随时对你奉承、说好话,那可千万要打起精神,不要被糖衣炮弹迷惑;相反,有些人即使挑你的刺,但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人身攻击、颠倒黑白,我们其实都可以平静下来换位思考:难道自己真的存在这个毛病?

在任何时候,如果只是被人唱唱反调,其实并不吃亏。

其他网友回答

杨广是如何“从不亏待下属”的,有哪些具体的事例,我不太清楚。缢死他的令狐行达,是不是他“最信任的人”,我也不太清楚。我倒是知道另外一位历史人物,对下属也是“极好的”,要不要来看一看?

说有这样一位领导,战场上非常勇敢,打了无数逆天之战。但是他对下属说话温和,态度亲切。如果下属生病了,他会把为之痛心流泪。有的时候,他还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下属去吃。

放到头条上,这妥妥的理想领导、“别人家的领导”啊,是不是?

可是呢,这位领导手下人才,却纷纷跑到敌人方面去。为什么?

有一位从这位领导手下,投奔了敌人的将军,这样分析这位领导:当手下立了大功,应该封官奖赏的时候,领导却舍不得了。刻好的官印拿在手里,摩挲得棱角都平了,他还舍不得发出去。

嘿,你想用几句关心的话语、几碗精美的食物,抵消了我应得的高官厚禄?你真当天下人都是X?

熟悉历史的人一定看出来的,“这位领导”是项羽,评价他的人是韩信,韩信投奔的是刘邦。投奔刘邦之后,韩信也不是马上就发达了的。但是一旦刘邦认识到他的能力,就拜他为大将军,给他充分的发展空间。

如果隋炀帝杨广,也像项羽一样,把说几句好话、分一点食物,就当成是“不亏待下属”的话,他的结局也就可以理解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从不亏待下属的杨广为何最后却死在了最信任的人的手上.jpg”/>

与杨广死在谁手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