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秋节快到了,与中秋有关的民俗典故都有哪些?
优质回答: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X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1、嫦娥奔月
我国对月亮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嫦娥奔月这一传说上。
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上就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添枝加叶,越来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宫之谜,包容着人类对月球的种种遐想,同时也反映古代妇女追求X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
2、唐明皇游月宫
据《明皇杂录》、《龙城录》等书记载,开元六年(718),唐明皇与申田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天师作起法术,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宫。
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X“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只见数百名天上仙女,舞动着洁白如玉的长袖,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唐明皇素来精通音律,听得旋律,默记心中。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不觉惺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但唐明皇一直难以从这场美梦中清醒过来,后来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暗记的谱律节拍,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曲。可见,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产物。
由于皇宫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这一风气逐步盛行,并最终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重视月亮、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能真正登上月亮。
3、吴刚伐桂
中秋节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4、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5、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X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X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6、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秋节快到了与中秋有关的民俗典故都有哪些.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