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州牧和刺史分别是什么级别的官,两者之间谁更大,职权上又有何区别?
优质回答
先谢谢您的邀请,在《三国演义》,州牧和刺史是经常会出现的两个官职,很多朋友弄不明白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从本意看,“牧”是管理人民的意思,“州牧”就是指一州之长,“刺”即检核问事,“史”为御史。“刺史”则是监察御史之意。刺史之职始于秦代,汉初得到发展完善,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每一州设一刺史。其主要职权是“监察”郡一级官员。直接隶属于中央的御史中丞和御史大夫。直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才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的职权得以最大化。但此时“刺史”的官职并未消失,而是与“州牧”并存。
州牧和刺史同属州一级行政长官,级别上应该算是平等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1、职权不同
汉朝时州牧负责地方行政工作的一切大小事务,刺史只是负责巡查地方官员,起到监督作用。
2、设立背景不同
设立刺史是为了实现中央X,加强对地方控制,便于管理;州牧主要是为了各州自己招募兵勇,守备城池。
3、中央控制力度不同
汉朝时州牧不仅实现了对行政事务的统管,还掌握了地方军队权力,实际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央对地方维持微弱的控制;刺史则加强了地方控制,实现了中央X。
简单概括一下,州牧和刺史同级别,但州牧好似刺史的升级版。如果放到现代作比较的话,我认为刺史=省委书记 州牧=省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
以上是我的理解,如有疏漏或偏差,还望指正。
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新的官职——刺史,这个刺史是干什么的?
优质回答
刺史一职,说是由汉武帝发明,也不无不妥。只是这个发明,颇有点旧瓶装新酒之意,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微加以变动再更换一个新的标签。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第一次在神州大地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的X王朝。面对广袤的国土,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直接从中央派人进行管理,每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
郡守作为一郡之首,手中权利颇大。虽然说郡守都是朝廷直接委任的,但是秦始皇对此还是不放心,又另外从中央派人去监督郡守,这些监督者被称之为监察御史。
汉在秦制的基础上,郡县与封国并行,依旧采用御史监督郡守。
但是这问题就来了,监察御史们作为监督者,品级未必有很高,但是手中的权力却不小,可能一句话就决定了郡守们的生死去留。因此,郡守们对御史自然是百般示好,极力讨好 。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滋生X问题,御史与地方长官同流合污的事情时有发生。
到了汉文帝时期,决心扭转监察御史不作为的这种情况。因此,汉文帝在监察御史之外,又重新从丞相府派出官员巡回各地,专门负责监督地方长官和监察御史,是为刺史。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汉旧仪》
因此,在地方上就诞生了两套监察班子,刺史和监察御史。
两套监察班子虽然有效的扭转了监察人员不作为的情况,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状况,那就是两套监察班子之间容易推诿扯皮。而且,汉文帝时期的刺史,只是一个临时的职位,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担任刺史之人是丞相府的官员,这样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丞相的权力,不利于皇权的集中。
因此,到了汉武帝时期,干脆就撤销了地方上的监察御史,并且将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区域,即十三个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隶),每个州下辖若干郡县。
但是我们要弄清楚一个事实,汉武帝时期的十三个州,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一级行政区域,因为这十三个州没有设立长官,真正的长官依旧是各郡的郡守(太守)。
汉武帝在每个州设立一个刺史,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专门负责监督该州下辖各郡太守。因此,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并不是地方上的行政长官,而是监察长官。
随着时间的变迁,到了西汉末年,刺史的职权开始不断扩大,开始有了行X甚至军事权,名字也一度变更为州牧,隐隐有从监察官向地方行政长官转变的趋势。
王莽篡汉之后,变刺史为州牧。
王莽当政时,各地反抗势力不断起事。王莽为方便XX,给予州牧军事权,至此,刺史(州牧)实际已经完成了从监察官到地方长官的转变。
刘秀复汉之后,又变州牧为刺史。这时候的刺史已经和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刺史的刺史已经具备了实权。因此,刺史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长官,成为了太守的直接上级。
东汉末年,朝廷将一部分资深的刺史改称为州牧,因此才出现了《三国演义》中州牧和刺史并存的局面,有些地方叫州牧,有些地方为刺史。
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刺史在古代是多大的官?
优质回答
刺史是多大的官,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
刺史作为正式官职,出现于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和考课,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每州派部刺史一名,负责监视州部内的郡县。刺史秩仅六百石,虽然秩低,但却是皇帝的代表,有权监察地方豪强和郡守、尉、王国相一级的官员。这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特别体现皇帝本人对地方直接掌控的一种措施。
通过这一变化,导致秦朝的郡县地方两级制度,多了一个不固定的官职,类似于今天的地区一级设置。
和中国的其他类似机构一样,这种属于临时性的机构,变开始逐步固定化了。在隋唐时期,刺史已经完全固定化。唐朝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只设州县两级,而州的长官就是刺史。
宋以后,刺史之名渐废不用。
大致来说,可以把秦汉至隋唐的刺史理解为省级,以后的刺史(府)必于低于省级,但高于县级的地方行政长官。
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唐朝刺史是什么官?
优质回答
相当于太守,就是大约现在的市长了。
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三国时期牧、刺史和太守的区别是什么?
优质回答
先简要回答题主的问题:三国时期的州牧是刺史的升级版,太守是其X的官员,州牧,刺史,太守都是地方行政官员;司马,司空,司徒号称三公,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司马在东汉的时候叫作太尉。
具体一点来说的话,东汉末到三国时期的官职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块,具体到曹魏,东吴和蜀国又有些细微的不同。
中央:名义上最高的是三公,有实权的是录尚书事。
(1)录尚书事。
这听起来是个有点陌生的官职,但是实际上,在三国时代,一个实权重臣必须兼有录尚书事的职务才能说得上全面控制了朝政大权。
在东汉,尚书(台)本是内廷职务,品级不高,但是握有实权,后来又细分为六曹,其首称作尚书令,随着权力加重,尚书台里的一个职务录尚书事逐渐成为外朝权力的实际拥有者,而常侍,黄门则为内朝实权拥有者(例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
史书如此记载:“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杜佑《通典》),“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今与陛下共理天下者,外则公卿、尚书,内则常侍,黄门。”(《后汉书》〈李固传〉)。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有以尚书令兼领录尚书事的,也有其他职务兼领录尚书事的。
例如,192年,董卓被刺死之后,司徒王允兼领录尚书事。
曹操在195年官拜镇东将军,兼录尚书事,他以荀彧为尚书令。
诸葛亮以丞相兼领录尚书事,此时尚书令李严为他的副手。
诸葛亮之后,蒋琬以尚书令录尚书事,成为蜀国第二任决策者。
蒋琬之后,费祎任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蜀国第三任决策者。
曹魏时代,还有陈X,曹爽,司马懿等做过录尚书事,蜀汉时代,有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做过录尚书事,东吴有刘基,腾胤,全尚等做过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这个职位比较特别,它不是个独立的职位,要兼领才行 ,不是说做了这个位子就有实权,而是说本身有大权的重臣兼领这个职位,就可以全面控制朝政大权了。
(2)三公,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①太傅和太师。
【太傅】:本意是皇帝(太子)的老师和辅政大臣,本是三公之一,东汉时期,太傅是太X中的最高官职,一般来说,太子做了皇帝之后,太傅很容易成为录尚书事,因此地位显赫。
东汉的时候,太傅不在三公之列,称为上公,后期废除了这个职位。
【太师】:东汉末年,董卓把都城迁往长安,自命为太师,实际上,东汉没有这个职位,董卓这是变相的攫取权力,因为他把太师列在太傅之上。
“(初平)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
司马懿做过太傅,许靖做过蜀国的太傅,诸葛恪做过东吴的太傅。
②东汉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名义上三公之长百僚,但是因这个职位无实际意义,所以,一般把三公看作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时做三公是很没意思的,一个要求是你学问要高,二个是有名无权,真正权力掌握在录尚书事等手里,三是出了事三公要被重责,是职业背锅人。
【太尉】:由大司马改来的职位,本职是负责官兵的考核评定等,东汉时期,做太尉的兼领录尚书事的人很少,所以太尉并无太大的行政决策权力。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时候,董卓,杨彪等做过太尉,特别的是,大司马和太尉本是一职,但是在董卓时代,董卓自命为太尉,又将太尉刘虞改为大司马,一职变两职。
【司徒】:主管全国民政:“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后汉书·百官一》)
汉献帝时期,杨彪,王允,赵谦等先后做过司徒,蜀国的司徒则为诸葛亮,东吴则有孙邵,顾雍,陆逊,诸葛恪等先后做过此职。
【司空】:主管全国水利,建筑等:“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后汉书·百官一》)
蜀国没有司空这个职位,东吴则有孟仁和董朝,曹操时代华歆是司空。
(3)九卿,次级中央长官,位列三公之下。
东汉时期的九卿,隶属于三公之下,属于办事部门。
太尉下属:太常、光禄勋、卫尉;
司徒下属:太仆、廷尉、大鸿胪;
司空下属:宗正、大司农、少府。
(4)将军,有实权的军事存在,也是中央X的一部分。
【大将军】:看看哪些人做过大将军,就知道这个职位有多牛了:西汉时期有韩信,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东汉时期有窦宪,曹操,袁绍,夏侯惇等 ,三国时期有孙权,司马懿,蒋琬,费祎,姜维,陆逊,诸葛瑾,明朝时期有徐达做过大将军,都是个顶个响当当的人物。
大将军的职位序列比较复杂,一直因时势和任职者的权力大小而变化,有时候在三公之上,有时候在三公之下。
【其它将军】:位列三公之下的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位列九卿之下的有前后左右将军,此等职位经常是临时设置的,存在时间不长。
【杂号将军】:各种临时设置,用完就废的名号将军。
大将军很多都是外戚,除了杂号将军之外,其它将军均可以开府。
汉灵帝时期,另设西园八校尉,汉灵帝自号无上将军,以宦官蹇硕为首领,袁绍为副首领,另有曹操,赵融等六校尉,主管都城军务,用来对付外戚大将军何进,此后彼此内斗,互相残杀,拉开了三国战乱的大幕。
【将军名人】骠骑将军:司马懿,马超,李严,步骘等。
车骑将军:张飞,廖化,夏侯霸等。
卫将军: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等。
杂号将军:黄忠做过讨虏将军。鲁肃做过横江将军,X做过牙门将军等。
《三国志》记载曹操时代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和右将军徐晃。
《三国志》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X五人合为一传,小说《三国演义》里则称他们为五虎上将。
(5)太后,隐形的权力拥有者。
东汉中期之后,皇帝多年幼,是以太后多大权在握,成为看不见的实权拥有人,这个到了三国时代,就很少见了。
地方:最高长官为州牧(刺史)。
【州牧(刺史)】:东汉时期,都城洛阳之外分成12州,每州派出刺史,这本是中央官僚,专管监察地方官员,治官不治民,也没有地方行政职权的。
东汉末年,黄巾X,一些刺史被提升为州牧,可以全面主管本州民政,军政等大权,从而州牧成为了地方最高长官的地位。
在东汉初期,各州的长官叫作太守,随着刺史(州牧)的权力增大,慢慢的沦为刺史(州牧)的下级官员。
州牧这个位置有多重要呢?看看这些做过州牧的:曹操,刘备,袁绍,孙权,刘表,陶谦,袁术等,基本上都是一时人雄。
刺史和州牧这两个官职名字在东汉时期一直换来换去的,东汉末年基本上是以州牧的权力为地方最大,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而它的权力实际上更大。
【司隶校尉部】:主管京兆、左冯翊、右扶风、河东、河南、河内、弘农和汉安八郡。大概是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渭南一带。
汉献帝时期,将八郡划入各州之内。
曹操做过司隶校尉,张飞以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后来被部下杀死,诸葛亮接任。
【郡国】:东汉时期,皇子封王,以郡为国,分别在各州之下。
【侯国】:东汉列侯以县封地,也在各州之下。
【邑,道】: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叫作邑,少数X的地区叫作道。
三国时代一些特殊的官职
【相国】:189年,大将军何进请董卓领兵救驾,结果引狼入室,董卓杀掉当时的两大军阀势力何苗和丁原之后,立刘协为皇帝,是为汉献帝。此后董卓进封为相国,独揽大权。
东汉时期并无相国这个官职,为董卓独有,在曹魏时期,则有司马炎,司马昭做过相国。
“(中平六年)十一月癸酉,董卓自为相国。”(《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
董卓做过大约三年的相国。
【丞相】:西汉哀帝时期丞相改称大司徒,不设丞相一职,等到了曹操时期,才又设立丞相(建安十三年)。
“(建安十三年六月)癸巳,曹操自为丞相。”(《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
曹操做过大约十二年的丞相,曹丕做过大约一年的丞相。
蜀国丞相则只有诸葛亮一个人,在位大约十三年,“蜀曰丞相。章武元年置,建兴元年开府,军国事无大小皆听裁决。诸葛亮薨,因阙。居是官者一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吴国丞相较多,比较出名的有顾雍,陆逊等,“吴曰丞相。黄武初置。宝鼎元年分置左右,建衡中复旧。居是官者十一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
在曹操时代,丞相实际上是实权拥有者,蜀国丞相亦可以看做是实权拥有者,属于专属诸葛亮的特殊尊位,诸葛亮死了之后,没有丞相了,大权主要在录尚书事,平尚书事,尚书令手中。
吴国丞相含金量不高,有时候还有左丞相,右丞相。
【其他】:曹操时期,仍然有三公,不过已经是政治花瓶;蜀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则是大司马,没有司空,有时候有太尉;吴国和蜀国差不多,时有时无。
【地方】:曹魏时期,和上面所说的差不多,有州郡县三级,有司隶校尉,十三州;
蜀国两州,设立刺史(州牧),例如诸葛亮曾经领益州牧;
吴国四州。
刺史是什么官职(古代的刺史是什么官)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和州牧哪个官职更大?依据是什么?
优质回答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关系,谁的官职更大,谁管着谁,后来读书多了才慢慢了解,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
太守和刺史的比较
我们从头说起。
周朝的时候,县比郡大,一个县有好几个郡。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国就是一个县,比如有一个小国叫做权国,在被楚国灭掉之后,就将其改为权县。
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X,决定实行郡县制,这个时候郡比县大。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又有若干个县。
县的人口如果多,最高长官就称为县令;如果人口较少,就称为县长。
郡的最高长官有三个,一个叫守,是管行政的;一个叫尉,是管军事的;一个叫监,是负责监察的。负责行政的官员,就称之为郡守。
到了汉朝,刘邦仍然承袭了郡县制的行政划分,县之下还有乡、亭。如果大家对此没有概念,我举一个例子。三国时候的吕布爵位是温侯,就是县侯。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侯,是乡侯,所以后人也称武乡侯。名气很大的关羽,曹操曾封他为汉寿亭侯,当然就是亭侯了。
单论爵位,吕布的温侯最高,诸葛亮的武乡侯稍低,关羽的汉寿亭侯最低。
汉景帝的时候,将“守”改为“太守”,从此之后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就往往称为某某郡太守,比如三国时X曾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背叛曹操的张邈是陈留太守,孙坚起兵之前是长沙太守,等等。
由于刘邦在位期间,各郡的地方官大多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所以刘邦不设监察一职,任由地方官坐大,这也给他的子孙们制造了不少麻烦。
刘邦死了之后,汉惠帝继位,吕后掌权,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就重新设置了监御史。
但是,监御史经常和郡守相互勾结,欺骗朝廷,即使朝廷规定监御史没两年就要轮换一次,也不管用,这让皇帝们伤透了脑筋。
汉文帝时,他又派出官员,专门负责对监御史的工作情况进行监察。这些官员由丞相分派,所以也叫丞相使。丞相使直接对丞相负责,监御史直接对御史大夫负责,这就相当于两套监察系统。
两套监察系统,当然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他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也就是十三个州,每部为一个监察区,只派一名丞相使。
当然,这个时候不能叫丞相使了,而是叫做刺史。刺,是检查的意思;史,就是御史的意思,合起来,刺史就是负责监察地X作的御史,只不过负责的范围很大。
每个刺史负责的区域,称之为刺史部,比如荆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等等。所以,严格来说,州在整个汉朝都不是一个行政地区名称,官治的行政等级只有两层,那就是郡、县。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太守是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监察长官,看起来似乎刺史比太守的地位要高,其实不然。
由于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所以郡守对他们十分忌惮,往往还要可以结交。
太守的俸禄是两千石,而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石,两者都是直接向朝廷负责。由于两者之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负责行政,一个负责监察,所以也不能说谁是谁的下级。单论官职的话,太守比刺史要高。而刺史如果干得好,被任命为某某郡的太守,往往也被视为升官。
刺史和州牧
其实,刺史就是州牧,州牧就是刺史。
汉武帝设置了刺史制度,汉成帝的时候改名为州牧,汉哀帝时又改回去叫刺史,没过几年,又改回来,还是叫州牧。
这么改了几次之后,虽然看起来是换汤不换药,但刺史的俸禄却从六百石增加到了两千石,和郡的太守平起平坐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又将刺史改称州牧,此后一直未改,直到三国时期。
为什么改来改去呢?因为有的时候,朝廷觉得刺史本是负责监察郡太守的,可是他们的官职比太守低,小官去管大官是不合适的,于是就给刺史改为州牧,抬高其地位。
实行一段时间后,又有人觉得,州牧地位高了,变得老成持重,没了锐气,监察工作还是年轻人来干比较好,年轻人嘛,不可能升职太快,所以又改回去叫刺史。
所以,东汉末期之前,汉朝有刺史时则没有州牧,有州牧时则没有刺史,两者是一回事。
但到了东汉末年,事情出现了变化。因为到处都有叛乱发生,地方管理的难度加大,于是一个叫刘焉的人就提出,四方多乱,非有资深望重的人不能镇慑,所以建议乱的地方为州牧,不乱的地方为刺史。
朝廷听了刘焉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向几个州派去了州牧,其余的州还是叫刺史。
这个时候,东汉朝廷派出去的州牧,就相当于一个州的太守,是负责本州行政事务的,而不再仅仅是监察职责了。
比如,刘焉自己就当了益州牧,后来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璋,再后来被刘备抢了去。刘表最先出任的是荆州刺史,后来才升为荆州牧。
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有的州是州牧,有的州是刺史。而此时的刺史也再仅仅是有监察的权利了,开始大量插手地方事务,渐渐地有了实权。
由于整个汉朝的制度是刺史每两年以轮换,所以往往一位官员在做了某州刺史后,如果压得住场子,朝廷就会将其任命为州牧,这样就可以长期留在整个州了,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升官的。
到了后来,刺史和州牧几乎都成了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代名词,只不过州牧更加名正言顺,刺史则要差一些。这两个职位,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差不多的。
刺史、州牧比太守官职更大吗?
刺史、州牧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太守只是一个郡的最高长官,那么刺史、州牧能不能管得了太守呢?
理论上来说,太守是要听指挥的,尤其是州牧,应该管得了他,但是别忘了,三国是乱世,乱世有乱世的道理,不能按平时的道理来推断。
当时的情势,只要有有实力的人,就能霸占一块地方,而占了这块地方之后,朝廷也不得不升他做太守、刺史或者州牧。所以,上级能不能管得了下级,完全看你自身实力的强弱,只要手里有兵,便是直接上司也管不了下级。
比如三国时冀州牧是韩馥,渤海郡是冀州的一个郡,但韩馥管得了渤海太守袁绍吗?而北平郡属于幽州,幽州牧刘虞管得了北平太守公孙瓒吗?刘虞还是西汉宗室,上表给朝廷告公孙瓒的状,朝廷也没有办法。刘虞气不过,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后还被公孙瓒给杀了。
再比如,徐州牧陶谦曾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可以他当时的实力自身尚且难保,去监察哪个呢?更别说插手豫州的地方事务了。
啥是表奏呢?就是选个晴天,找个地方,摆个案子,冲着长安方向跪下,把事先准备好的推荐名单念一遍,再祝皇帝万寿无疆,不管皇帝能不能听到,同意不同意,反正这事就这么办了。所以刘备被说去办公了,连办公的地方恐怕也找不到。
后来,曹操也让汉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但实际上却让他去小沛整顿兵马,对付吕布。尽管从刺史升为了州牧,但实际上没有半点意义。
不过,刘备对这个职位倒是非常喜欢,跟别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老是爱自称刘豫州。
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权力的时候,东汉朝廷给他的职位是会稽太守,会稽郡是扬州的一个郡而已,像这样的郡扬州至少还有六七个。可是,孙权兄弟手里有兵,再加上地方豪族的支持,扬州刺史刘繇和各个郡的太守,都被他们兄弟赶跑了。
而且,由于各个势力所占的地盘,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州,甚至一个郡也往往被好几方占领,因此各方势力都会“表奏”各自的刺史、太守。比如刘表死后,荆州被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各自占领了一部分,刘备这边自领荆州牧,曹操也任命傅X为荆州牧,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曹操又让汉献帝封孙权为荆州牧,孙权又封陆逊为荆州牧。
荆州的江夏郡,也是被多方占领,刘表的儿子刘琦原本是江夏太守,但赤壁之战后他只占有夏口这一小部分。北边被曹操占了去,就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孙权这边则是大名鼎鼎的周瑜。一个郡,有三个太守,谁也管不了谁。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理论上刺史和州牧是差不多的,可以认为州牧即为资深刺史,太守的官职要低一个等级。但实际上,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刺史、州牧手里没有兵,依然管不了太守。所以我的结论是:
理论上:州牧和刺史大于太守;实际上:州牧、刺史、太守一般大,关键看实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刺史是什么官职.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