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密感天动地的《陈情表》中涌动着怎样的政治暗流?
优质回答:
李密所作的《陈情表》言辞恳切,真情流露,是古文中抒情文章的代表作。历来就有 “读《X》不落泪者,非忠臣也;读《陈情表》不落泪者,非孝子也”的说法,相传晋武帝读后也深受感动,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有州县筹措供养祖母的费用。
但是正如问题中所说,这其中涌动着不一样的政治暗流。首先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文心雕龙》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这其中的意味自然值得大家揣摩。
提起魏晋时代,人们总免不了冠之以风流二字,想到的总是文人雅士放浪形骸,自然洒脱。其实细读史书,读书人之所以心向老庄,并非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只不过是当时的政治尤为黑暗罢了。当时先有曹氏篡汉自立,后有“三马食一槽”司马自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均属得国不正。故此,X者更需要钳制思想,禁止文人任意发表意见,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文人们只好选择集体失声,躲避X。
李密自然也逃不脱这个原因,毕竟他在蜀国师从谯周,曾做过蜀汉的官员。刘禅出城投降,李密成了X之臣,自然也没有了仕途,便专心在家奉养祖母。后来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就是文中所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重用李密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首先,李密确实有才,得到广泛的认可;第二,此时东吴未灭,晋武帝也想借此机会笼络人心,表明对前朝旧臣的怀柔之意,以减少伐吴的阻力;第三,晋朝深知自己得国非正,所以想向百姓弘扬正能量,宣传以孝治天下,李密自然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而作为“少仕伪朝”的李密,面对晋武帝的屡次征召,是不能不有其他想法的。如果即刻X,难免让蜀人非议,有损清名;但是屡召不应,难免让当权者怀疑。稍有不慎,极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观望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表中说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正一反,一高一低,已然流露出感恩之心,表明自己的立场,自然而然的达到消除了X者不信任的目的。
后据《晋书》所载,李密后X赴洛阳就职,也希望自己所学能大展拳脚,但因为人刚正,多遭妒忌,加上朝中无人,晋武帝也不需要他来装门面了,最大的官只做到汉中太守。李密也因此不忿,作诗讽刺上官,便被皇帝X回乡,也因此郁郁此生。
其他网友回答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官员。因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X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新帝X,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因此下令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时年44岁,还算年轻力壮,但其不想赴任,因而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恳辞职位。这背后的政治暗流我们先从晋武帝征召李密的原因说起,晋武帝为什么想重用李密呢?甚而屡次发出圣旨征召,原因有二。
其一,当时吴国尚存,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所以晋武帝对X之臣一直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其二,李密当时是闻名于世的孝子,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X,饮膳汤药,必先尝X。”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今抗皇命者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李密却是灵机一动,也以“尽孝”这个原因向晋武帝上表“辞不就职”。
陈情表也由此而来。
其他网友回答
政治波涛暗流涌动,前朝已灭,新朝刚建,作为旧臣子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或者政治X。所以,李密是聪明人干脆不做官。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我们生而为人,请务必为善,陈情表,我们就当做陈情表来看,不要私心黑化,更不要恶意揣测。
陈情表一共四段,第一段和第三段可以说是字字让人闻之落泪,如果一个人以孝道来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我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
李密不是这样的人,至少在写这篇陈情表的时候他是孝道当头的,他心里最大的愿望不是不做官,不是推辞做官,不是待价而沽,而是真心想要为祖母养老送终的。
陈情表我们不能会错了意,至少不能会错了表面字句的意思,这是一篇弘扬孝道的文章,而且是极好的文章。
我们不能理解成李密是因为不想做晋朝的官,而以侍奉祖母为借口,拒绝朝廷,也不能理解为是因为想做大官而效仿的三辞不受。
真要从陈情表理解出政治的阴谋,我情愿是以孝为最,希望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切都是以孝为最基础的,李密因为孝顺祖母,朝廷给他官,而不是为 了朝廷给他官,他才孝顺祖母。
百善孝为先,我们不能去恶意揣测任何人的孝,生而为人,还是请务必善良!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密感天动地的《陈情表》中涌动着怎样的政治暗流?.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