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什么 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网友提问:

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优质回答: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其他网友回答

非常感谢吾小慈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这首诗,互相学习。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北朝时期后梁大定四年(公元558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7月11日),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虞世南博闻强识,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咏蝉诗,那这首咏蝉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寓意呢?还是从原诗说起吧。一步一步地往下说。

原诗: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緌(ruí): 唐代的一种帽子,结在颌下面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高昂的鸣叫声。

藉(jiè):借的通假字。借助的意思。

译文:

蝉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连绵不绝的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来。

因为蝉栖居在高大的梧桐树上的缘故,所以蝉发出的鸣叫声自然清远悠长,这声音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的小诗,是唐代诗人所做的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别出心裁的写法,深远的寓意,为后世奉为圭臬,传诵至今。诗人以蝉比喻君子,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垂緌”,蝉的生活习性“饮清露”,实际上诗中处处都包X象征意义:

一,“饮清露”,写蝉只喝露水为生,寓意君子的清高。

二,“流响”是写蝉的鸣叫声清远悠长,寓意着君子的德与馨,高标与逸世的风韵。

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暗示君子品格高远,无需凭借外部力量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扬,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古人为什么会以蝉作为咏诵的对象呢?古人认为蝉性高洁,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意思是蝉在最后脱壳羽化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羽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由于蝉的这一美德与品性,所以古人十分赞美蝉。由于古人的认识不足,或者因为古人X的原因吧。认为蝉能在土里面生活,又能出土金蝉脱壳,就觉得很神奇。所以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形象来表达人能重生。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寓意吧,如将用玉石磨制成蝉放于逝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用玉石制成的蝉佩带在身上,则表示高洁的品性。

古人有佩玉的习惯因此。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周礼·玉藻》中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蝉的形象与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所以蝉的形象不管是以佩玉的形式出现,还是出现在画作里,还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他网友回答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一一"蝉"之如惮,弹。"清露流响"声发自然,非虞世南谁知"虞"如惮怕蝉鸣一一一"居高声自远(随唐贰臣心)"虞世南者,虞舜之后裔乎?在随唐风期何居桐之高位者视之?一一一"非是藉秋风(吹疏桐)"!虞世南写此巜談》论,不敢以老称。"垂緌"年轻人以仰唾"饮清露"吧!随之兴也即随之兴!随之败也,尔岁之随之败乎???不要搪塞诗解思维不?!

,好西方文化,敦能解中国囗字。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jpg” />

与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