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除了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还有哪些故事 《三国演义》中,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

优质回答:

说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聪颖人生智慧和高超的指挥、指导战争的艺术。选择在夜暗和雾天,出其不意,整船整船的稻草人士兵,编队攻击,大胆靠近敌人,诱敌射杀,造成整船士兵全身中箭,然后适时撤退,战船草人,载箭而归,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草船借箭。”毛X在亲自指挥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也成功运用之并取得辉煌胜利。我们经常唱的一句歌词就通俗易懂的诠释了这一典故。“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空城计”同样是敌对双方博弈之经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心理战”。军事实力、装备实力处于劣势,且短期无法改变,不得已而为之,“隐真示真”,却收到了奇妙效果。我之示“真”,敌之为“假”。面对“空城”,确无守兵,而敌不敢攻城。用兵不复,水无常形就是揭示的这一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在民间是高智慧的代表人物,他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事事都了然于心中,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如此深入民心,该归功于两个人对其的渲染。

首先是西晋时期的郭冲,他或许是诸葛亮的头号粉丝,为了歌颂和神化前朝蜀汉丞相诸葛亮,郭冲在太康年间写了,关于诸葛亮五件不为人知的异事,被称为“亮条五事”。后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批注的时,还专门引用了郭冲的“亮条五事”,当然其中的真伪自有后人评说。

其次在元末民初时,罗贯中搜集了民间三国故事,并结合陈寿的《三国志》加以整理,著成《三国演义》一书,之后此书在民间反响极大,成为中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当时诸葛亮在民间已是智慧的化身,并且在注重正统传承的明初,蜀汉X当然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三国演义》中,而蜀汉丞相诸葛亮也自然称为全书的主角之一。

在演义中诸葛亮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简直是神仙般的存在。无怪乎后世学者称,演义中的诸葛亮近似于妖。诸葛亮通天彻地妙计无数,其中有两项计策并非他所经历,只是被罗贯中移花接木了。

真实的草船借箭

在《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前,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故意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淡定的回应只需三天。原来诸葛亮早已观天象得知有大雾,再利用曹操多疑得性格,轻松的凭数条草船取得十万支箭,令周瑜大跌眼镜。

而历史得真相却不是如此,主导草船借箭的却是周瑜的君主孙权。据《三国志》所载: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权以水军围取,公坚守不出,权乃乘轻船。诸将皆欲击之,敕军中皆精严,X不得乱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草船借箭的事迹确实存在,事件发生于赤壁之战后,而真正的主导者是吴主孙权。在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挑战不成,便亲自乘轻舟去曹操水寨查看,曹操下令军队按兵不动。孙权撤走后命令士兵击鼓奏乐,而后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对于曹操是否下令对孙权放箭,在《吴志》和《魏略》中的记载不同,《吴志》表面曹操并未放箭,而《魏略》则说曹操对孙权万箭齐发,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这或许是千年谜团。

空城计是否是诸葛亮所摆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在《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利用微弱的兵力大开城门,成功的忽悠了司马懿十万兵马撤军。

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是否摆过空城计,则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一探真伪。

亮使马谡督诸军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为郃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太和二年春,司马懿攻新城,旬六日拔之,斩孟达。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

从《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中不难看出,街亭之战中,蜀魏两国的主帅分别是诸葛亮和张郃,而司马懿当时更是在千里之外的洛阳。所以历史的真相就是,诸葛亮也没有摆空城计,司马懿更没有参与街亭之战。

其实在三国史中,X、曹操、孙坚都曾摆过空城计,而唯独没有诸葛亮。所谓诸葛亮摆空城计,是出自罗贯中小说中的桥段,而司马懿的出场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形象。

当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它的文学成就是相对之高的,演义是一种文学的表达形式,并非一定要遵循历史,小说更注重文字的表达以及情节的发展,演义在此方面则具有极高的造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并非诸葛亮所为。当然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三国演义”并非三国历史。

其次来简单回顾下两个故事:

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空城计是发生在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故事。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X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这两则故事都从侧面印证了诸葛神算之名,让我们领略了谋算的魅力。对今人的提示有三:

一,做事情谋定而后动。X清事情脉络,再思维应对之策。

二,谋事不若谋人性。事在人为,对所做事情之人性的揣摩为先。

三,虚实真假,即是人性。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世间本没有是非对错,人心有了分别妄想,才有了虚实真假。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运用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的计谋,出神入化地刻画出了他对曹操和司马懿性格的了解,X了两人性格上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立思考又多疑!

曹操是个性格复杂的枭雄,刺杀董卓不成逃亡途中,因多疑而杀吕伯奢一家;害怕有人刺杀他,搞出个“梦中杀人”的事端,这就是曹操的生存法则,“宁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多疑的性格让他对情况不明时不会贸然出击,诸葛亮利用雾天草船借箭,曹操情况不明,只是用箭也是求稳的正确决策。司马懿的分析判断力是很强的,诸葛亮早就忌讳他。在诸葛亮北伐前便用马谡的下三滥招法,散布司马懿X之言,司马懿知魏主会暂时中计,被削职为民后仍然关注战争的态势,他知道魏国离了他不行。在魏主清醒后,司马懿行动迅速,擒杀孟达围街亭攻西城,一气呵成。诸葛亮无奈中打破常规摆空城计,他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司马懿从诸葛亮的反常举动中迅速清醒:情况不明,保留实力为妙!反正与诸葛亮斗,他有的是机会。罗贯中把两条计策放诸葛亮身上,都是针对人物性格合理的推敲,增加了情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真实的用船借箭是孙坚伐刘表时所用,空城计是曹操对付吕布时所用,都集中到诸葛亮身上,让《三国演义》更有艺术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表现诸葛亮,张冠李戴随便装,空城之计骗司马,估摸人心蒙一下,司马多疑心谨慎,兔死狗烹是后怕。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国演义》中,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jpg” />

与《三国演义》中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