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薄葬 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网友提问:

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

优质回答:

72疑冢其实是一个很扯的传言,因为曹操在生前已经指定了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曹操不仅没有设置这么多座假墓,反倒是很明确的指明了自己陵寝所在之地。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这段话源自三国志,有两层意思:一是曹操自己的墓修在西门豹祠堂西原之上,不种树不起封土。二是有功之臣死后,也陪他葬在这一区域。

而关于他的身后事,从他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当时的重臣贾逵和司马懿的相关文献记载中,也能够找到文字论述作为佐证。这说明在当时,曹操长眠于何地,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因为不种树木不起封土的缘故,时间长了,又经历了改朝换代,陵墓的痕迹一点都没留下来,于是大家都忘记了陵寝所在。

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曹操长眠的“西门豹祠堂西原之上”,临近当时的北方最重要城市之一的邺城,而先后成为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这六个X的都城,特别是东魏和北齐,大量的X死后就近埋在了这一区域,于是形成了墓冢密集分布的状况。

到了小说《三国演义》诞生,曹操被塑造成阴险狡诈形象,并逐渐的深入人心之后,这片北朝墓葬区便被传为曹操为避免仇家报复,而修建的72疑冢。

因为古代没有考古,小说的流行让传言也就变成了真的了,当时的吃瓜X众们也就信以为真了。毕竟不论是史书记载的曹操墓,还是北朝的墓X恰好也位于同一个区域。直到X之后对这里进行的考古,明确了所谓的72疑冢,不止72座,多为东魏、北齐时代的墓葬,和曹操没有丝毫的关系。

而2009年12月27日,经考古专家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或许才是曹操墓的所在,也算是给72疑冢这个传了几百年的很扯传言画了一个句号。

只是很遗憾,现在竟然还有人拿72疑冢说事,我国普及公众考古任重而道远啊。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说下,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寝这一说法是只存在于野史之中,而且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再加上对曹操人格上多疑的记载,就会让人很容易接受曹操有七十二疑冢。

曹操在历史上是被多放解读的一代枭雄,如《三国演义》却把他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但事实不然曹操在历史上也是个重情义、善用良才于民修养生息的英明领导人物。

晚年曹操明确的说过,不要把自己厚葬,死后把自己埋在瘠薄的土地下即可,并且在临死前又重新的嘱咐家人把自己薄葬了。也可能是曹操生前对摸金校尉这一行业充满了忌讳,故意把自己薄葬的事情散播出去。更有可能是他真的是薄葬了,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陪葬品,不想别人去打扰他的安宁。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是个务实和节俭的君主,根据他的《遗令》:“古之葬者,必居脊薄之地。”就是不想占据肥沃的农田。“其规西门豹祠原上为寿陵,因高而建,不封不树。”就是很简朴的一座墓,明确指定在西门豹祠旁边,并没有“七十二疑冢”。

但是,人们对“七十二疑冢”说法深信不疑,甚至《聊斋志异》和《三国演义》都对“七十二疑冢说法”写得“有鼻子有眼”的。这主要还是晋之后的朝代普遍把蜀汉作为正统,X曹魏所导致。

后来,人们进一步判断曹操是因为陈琳的“讨曹檄文”中,说到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盗墓拋尸的缘故,而故意弄的疑冢,以免自己重蹈覆辙。

从心理上这一说法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根据考古,所谓疑冢的地址是北魏墓X。曹操墓因为“不封不树”,年久破败一定找不到,这无形中也增强了“七十二疑冢”的说法。

近几年来,考古届已经找到曹操墓,并在2009年被官方所认定。所以,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只是传说。

(真实的曹操墓)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jpg” />

与曹操推行薄葬却又为何建了72个陵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