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
优质回答: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附近)人,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他在政治上代表着地主阶级中比较寒微的阶层,他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得到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又是X制度的强有力的维护者,合乎地主阶级的需要。因此他在政治上迅速的取得成功,统一了北中国,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他反对“劳民为君,役赋其力“,希望通过’王者贤且明’的途径,达到一个人人富足的“太平盛世”。但是,在他想象中的这个”太平盛世”却是有着”爵公侯伯子男“的各级XX着,人民如果犯礼法,也要轻重随其刑。从这种政治理想出发,他对汉末X中人民的苦难能够有所同情。这就是曹操的主要志向和抱负。
其他网友回答
这有个变化过程的,最开始董卓入京,曹操可能想的是除掉董卓,扶持皇帝,做一个力挽大汉于狂澜的人。
到后来,眼看汉献帝也不行了,眼看帝国大厦也终将倾,这时候的曹操,试探过,不臣之心也不时流露。他要求封魏王,加九赐。不过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做周文王,让儿子去称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不同时期,每个人的志向和抱负都是不同的,曹操也不例外,以曹操的一生来看,他最早期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维护正义。这从曹操的早期的行为就能看出来,曹操当洛阳北部尉时,严肃惩罚了违反宵禁的蹇图,要知道蹇图是汉灵帝最宠信宦官蹇硕的叔父。
曹操按法律办事,不畏X,这就是典型的匡扶汉室、维护正义的举动,除此之外,曹操在担任议郞时为前朝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X,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时,在当时惩治X污吏、打击X,这些行为都证明了曹操早期的志向。
黄巾X之后,天下大乱,X,整个东汉进入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曹操志向已经变了,变成了他想要做东汉的征西将军。征西将军是重号将军,地位次于三公,在卫将军之下,征西将军顾名思义就是征服西边的将军,曹操认为 汉的威胁来自西边,所以给自己定了一个征西将军的志向。
因为是乱世,所以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乱世是没人听你讲道理的,看的是谁的军队能打,谁的实力更强,征西将军就是要用武力解决问题,解决汉朝的混乱问题,从本质上看,曹操想当汉朝的征西将军,与他早期的志向虽然有些不一样,但是这可是根据时局作出的改变。
所以,曹操在董卓之乱后散尽家财拉起了一支队伍,准备靠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去实现大汉征西将军的梦想,所以曹操不畏X,以弱势兵力X董卓,并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差一点连命都丢了,而所谓的关东联军却在袁绍盟主的带领天天醉生梦死,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世家大族名声出身的袁绍,却天天打着灭亡汉朝的旗号,而作为宦官之后的曹操却时时想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这真是一种讽刺啊,所以这个时候的曹操没有说谎,他就是立志当大汉的征西将军。
所以,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荀彧认为曹操与他一样是匡扶汉室、维护正义的忠臣,荀彧认为只有跟随曹操才能实现梦想,之后, 曹操开启了南征北战的步伐,直到他迎立汉献帝到许都,并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利用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战,地盘一天天扩大,公元1X,曹操收拾了吕布,斩杀了陈宫,收降了刘备,他的势力一天天X起来,志向也因此变了,至少有一件事能证明曹操变了,这就是衣带诏事件,如果属实的话,表明了皇帝想摆脱曹操的控制,皇帝为什么想摆脱曹操的控制呢?因为曹操变了,变得有了不臣之心,其实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最不臣的人是曹操,而不是别人。
换句话说,公元200年前后曹操已经开始变了,至少皇帝都感觉到了,何况别人,曹操这个时候的变,还非常隐蔽,不是公开的,至少在公开场面,曹操是相当敬重汉朝与皇帝的,这个时候曹操的志向是什么呢?应该是成就霸业,至于霸业是什么?在当时恐怕曹操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控制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土地,或者更多的军队。
曹操真正把自己野心表露出来应该是在赤壁之战失败后,从赤壁失败后,曹操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且开始了政治权力的交接,这种交接是在曹操认为自己统一天下无望之下的志向,曹操从此之后不再把统一天下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而是把权力交接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事件。
因此,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志向是:世袭权力、改朝换代。
虽然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他没有称帝之心,没有改朝换代的志向,但天下没有多少人相信曹操的,因为曹操在做的事就是世袭权力和改朝换代,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没多久就开始了唯才是举,招揽人才,接着就是自己“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然后迈出最关键的一步,称魏公、建魏公国,最后就是称魏王,建立魏王国,建立宗庙祭祀,这种行为摆明了就是改朝换代的。
因为丞相一职是不能世袭的,而魏公以上官职是可以世袭的,所以曹操称魏公就迈出了世袭权力的重要一步,这也是荀彧反对曹操的事,为此,曹操不惜逼死了与他共事20多年忠心耿耿的荀彧,同时大肆X忠于汉室的忠臣良将,被曹操杀死的名士有杨修、孔融、崔琰等人,至于被杀的普通官员则是多得不计其数,光是邺城魏讽谋反案,就杀了三千多人。
虽然曹操口口声声说他不会篡夺大汉江山,但实际上曹操一直在干着篡位的勾当,都成为王莽之后唯一的异姓王,这还不叫谋逆?都自封魏王了,还不叫篡位?所以,看一个政治人物的真实意图,不要看他是怎么说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做的,曹操虽然说自己没有谋逆之心,但实际上一直做着谋逆的事。
让曹操变成这样的真实原因就是:背后地位一步一步高升,权力一步一步扩大,野心也就一步一步X,曹操最终的野心就是想改朝换代,与其他开国之君不一样的是,曹操做了周文王,把改朝换代的事交给他的儿子曹丕去处理,这就是曹操一生的志向。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真实中的人物有一些区别。
作者罗贯中在小说创作中遵循民间“尊刘贬曹”的看法,把曹操一方塑造成汉室的夺权者,而曹操作为带头人必然受到更多的舆论指责。作者没有把曹操塑造成挽救汉室衰微的有识之士,而是把他刻画成奸谲虚伪、阴险狡诈、虚伪多疑的反派带头大哥。曹操心中是有目标,有理想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的政治谋略,他起兵平叛北方,扫清袁绍的割据势力过程中,虽然给人留下做事不择手段的印象,但他为达到目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值得点赞。当初各路人马谋划铲除董卓过程中,曹操也表现出匡扶汉室的人臣本色,最终逐步取得汉室控制权,估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可能最初是便于号令天下,尽快完成汉室的统一,结束多年军阀割据的征战。
历史真实的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实现政治目标态度坚决,也可能不择手段,一定会在民间留下历史骂名,小说中表现出来更明显而已。
曹操真正的志向必然是一统山河,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因为他看到了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蒿里行》中写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能看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心中是有百姓的,简单说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这是当时各方势力多数不理解的,何况民间看法呢,大概读者也会被“尊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带偏,误解曹操了。
曹操《龟虽寿》中写“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信是他作为政治家,为实现天下统一孜孜以求,上下求索的心声,可惜被历史误会了,他没有完成统一三国割据的政治局面,让人唏嘘不已!
其他网友回答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只因他的一些做法为世人所不能接受,但若仔细品来,其足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从举孝廉入仕,想着忠心报国,奈何东汉被贼人所控,他便曲线救国,先是手握七星刀独自刺杀董卓,失败后又加入十八路义军共讨国贼。由此可看出,曹孟德能够舍命救国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位爱国志士。
后来,董贼灭,义军将领们却各自为营,纷纷想称王。此时的曹操见状,也割据一方,与众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称王的决心,只是想停止战乱,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虽然实力甚微,但凭着其自身的影响力及爱才之心,他开始招贤纳士,很快身边就聚集了众多的谋臣武将,尤其是官渡之战的爆发,袁绍大军的溃败,使得曹操的势力达到了巅峰,最终统一北方。
然而西蜀的刘备,东吴的孙权仍虎视眈眈,曹操本想一鼓作气灭了两王,这样也就无后顾之忧了,可是孙刘联盟,火烧赤壁,令曹军损失惨重,真是一战回到了解放前,落荒而逃的曹操只能回到老巢养精蓄锐,以待来日再搏。
这正是三国里的一大伏笔,也是世人对曹操之心的揣测。若当时一战成功,曹操是否会取汉称帝,他的志向与抱负又是否真的是为国为民。我们都知其一生确实未称帝,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与称帝毫无区别,这便是后人对他的贬低之处。
总结
无论世人如何看待曹操,他所做的功绩不可否定,若没有他统一北方,又不知会发生多少战乱,有多少人称王呢。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曹操为什么说“世人皆看错我曹操”,曹操的志向和抱负到底是什么?.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