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
优质回答:
道台是清朝特有的一个官职,可别小看道台,其地位要比知府大上不少。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对于地方上的行政级别划分共分为省、府、县三级,其中,省的级别为最高,而省里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就是我们熟悉的总督和巡抚。
不过,总督和巡抚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清朝总督的官阶,一般是正二品,而巡抚的官阶,大多数则是从二品。
除了官阶高低有所不同之外,两者所能行使的权力范围同样也有区别。
清代的巡抚,一般是掌管所在省的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而总督有时候可能会督管多省。
尤其是在清朝,总督督管多省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在电视剧中也会经常看到,比如直隶总督、两X督、湖广总督等。
像李鸿章、张之洞以及袁世凯,就曾经先后担任过湖广总督。
清朝之所以要设置负责多省事务的总督一职,就是希望通过总督,来加强对地方上的管理,并且,总督最大的作用,就是协调各省、各县,以达到统一事权的目的。
同时,有一个负责多省的总督存在,还能起到防止各省之间互不相熟,遇到事情互相推诿的情况发生。
除了地方上的总督之外,清朝还设有专管某项具体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
这类总督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负责与职务相关的具体事宜,而不是像地方上的总督那样全面抓,因此行政级别也就相对低了很多。
不过,不管是总督也好,还是巡抚也好,其设立的根本,还是古代皇帝鉴于协调统筹地方事务才来的。
也就是说,总督和巡抚最早的性质,是属于“特派员”性质,比如像明朝时,就是在朝廷需要处理某项事务时,委任某个官员担任总督去办理,而该项事务办理完毕后,总督一职也会被撤销。
只不过,到了后来,明朝的皇帝看这种特派方式比较好使,才逐渐将这两个官职给固定了下来,而清朝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因此总督也就继续被沿用。
而在明清两代的官制中,除了总督和巡抚外,省一级地方上,还存在有布政使和按察使。
布政使一职,源自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为削弱和分割地方上的权力,撤除元代的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并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分管全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个省的行政事务,不仅仅只有民政,还有十分重要的“刑名”,而为了不让布政使X,按察使就派上了用场。
按察使这个官职,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不过,当时的按察使,主要职责是巡察、考核吏治,说白了就是皇帝派出去的督察员。
而到了宋代,按察使不再负责考核吏治,而是专一负责一省的司法刑狱。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官制仿照宋朝,不过,在一省的行政长官中,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也就是说,最初明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之后,裁减掉都指挥使司,只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因此也被称作为“二司”。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均为省一级的行政长官,而在他们之下,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府。
知府这个官职,起源于唐代,最早叫做府尹,其具体职责为“掌宣教化,岁行属县,观风俗,录囚徒”等。
但从工作主要职责上来看,唐代的知府与后世朝代的知府大同小异,不过,行政级别却相差不少。
唐代时,知府为从三品,但在宋代和明代,知府改为正四品,到了清代再次降级,变为从四品。
而在知府之下,就是地方上最后一级行政单位,也就是县令,又称作知县。
说完省、府、县这三个级别的行政长官,我们再来说说清朝一个独有的官职,也就是前文所说有“万金油”之称的道台。
在清朝之前,是没有道台这个官职的,道台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年间。
前文讲过,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固定的是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既然作为一个省的最高长官,那么身边自然有助手,来帮助他们处理日常政务。
这些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助手,在清朝分别叫做“参政”和“按察副使”。
而在“参政”和“按察副使”之下,还设有参议和佥事,其工作职责同样也是协助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各项地方上的事务。
比如下去收税,再比如监督各县,代表布政使和按察使对官员进行巡查,说他们是一省之长的秘书也不算为过。
而这些人,就是清朝道台的前身。
乾隆登基后,考虑到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繁重,就有心想帮助他们减轻部分工作负担(其实也是为了监督和分解地方长官的权力),就有意把参政、按察副使等助手级别的官员,单独划分出来。
如何划分呢?就是把全省分为若干道,并把参政、参议等助手,分别派往各府各县去坐镇,以监督当地官员。
这样一来,原本是助手角色的参政、参议,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官职,因其负责的是一个或者多个道,所以也被称作道员。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道员分工非常详细,河、粮、盐、茶等事务均由不同的道员负责,而其官职名称也跟随其负责的事务不同而不同。
比如负责粮食的就叫做河道,负责盐茶的就叫做盐茶道等,另外还有“守道”和“巡道”。
而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道员是低于总督、巡抚以及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但同时又高于知府,因此,道员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另外,清代的道员官阶一般为正四品,这也比知府的从四品要高。
那么,道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与上下级之间进行运作的呢?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个地方的知府,有事情需要向该省的布政使汇报,就需要先看所汇报的事情属于哪一道。
确定完哪一道之后,比如粮食问题,知府就会将文书递交给相关的道员,也就是粮道,再有粮道审核之后,递交给上一级的布政使。
之所以说道员是”万金油“,是因为其本身就具备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地方上的事务,需要道员向上传递,而省里有什么指示,同样也需要道员向下传达。
到了后来,也就是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时,道员的权力得到了增加,当时朝廷下令,道员有密折封奏的权力,这就让道员地位更高。
因此,为了以示尊敬,逐渐有人开始称呼道员为道台,久而久之,道台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道台有一点很特殊,他虽说比知府级别要高,但却不像知府那样具备地方行政单位性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道台与最早的总督在性质上类似,都是属于“特派”性质。
只不过,总督是朝廷特派,而道台则是由省里特派。
要是套用在我们现代,道台的行政地位,有点像省级的事业单位一把手,比如税务局一把手、水利局一把手等。
也就是说,道台所能行使的权力,仅限于其负责的那个业务领域,而在这个业务领域之外,道台是无权插手当地事务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清代各省的道台数量不一,并且道台的设定,也会根据该省的经济、人文,甚至包括所在区域的不同而设定。
比如,在江南等地,由于这里是粮食和财税重地,因此粮道官就会相对多一点,而在沿海城市,则设立有内地没有的海防道,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
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台本身确实具备“特派”性质,说白了,道台就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而由于负责的区域和业务范围不一样,导致了清代的道台级别不一,有些道台因为所处重要之地,其级别就很高,甚至还有人做到了二品的地步,而有些偏远处的道台,没有什么能够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级别就很低,只能止步于四品。
而这种品阶高低不一的情况,就造成了有些时候尊卑不分的事情发生,在光绪年间,就有大臣李慈铭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在他看来,当前的道台在品阶上“ 尊卑不别,等级不明” ,常有越级加封的例子,这样就会让其他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李慈铭就建议,应该把道台固定在某个品级,不能出现太高品阶的事情。
不过,他的建议最终并未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后,由于清廷大量缺乏人才,因此跳级加封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最终形成泛滥。
综上所述,清代的道台,属于是省级行政机构为了更进一步的细分权力,所衍生出来的派生物,是介于省级与府级之间的一个特有官职,而由于其行X力的特殊,因此道台就要比知府大上一级。
其他网友回答
道台,又称道员,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是清代独特的省级行政机构派生物。
道台是个很奇怪的官职,说他地地方行政长官,确实也是,因为道台能够插手地方的一些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却又不具备知府的所有权限。它又有点像如今的省级税务厅厅长,X院院长,农业厅厅长。
这个职位相对其他官职相对复杂,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尊卑不别,等级不明”。起初,它是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按察使下的副使、佥事演变而来,专责督粮的叫做粮道,负责刑名的叫做巡道,后来逐渐都发展成加兵备衔,所掌趋于一致。
道台的职权掌管范围也不固定,最初他们之负责一府之地,有的是数道负责一府,后来是一道分辖三四府,后来逐渐趋于统辖全省,这或许是跟清廷的经济发展情况有问题。
比如江南地区作为粮食财税重地,所以粮道官就会很多,而沿海城市则设有海防道,内陆城市则没有,产马地会有马政道,靠近运河的有运河道,天津还有海关道,有些省份的道员管水利,统辖一府,有的兼管盐法、水利、驿传。
道员的品级在原则X正四品官员,但实际操作中却有特例,在驻外道员中二品和三品皆有。到了乾隆、嘉庆时,道员准密折封奏,权势日益加重,与知府相比,它在品秩上确实要高出一品。知府最初是正四品,后来改为了从四品。
看到有的朋友说布政使被称之为“道员”这就是谬误了,布政使实际上被称之为“藩台”,它的权限要比道台高,属于巡抚的属官,类似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主要负责中央X传到的政务、法令,督促各级X执行,同时管辖全省官员,以及税赋。相较于只管辖一方面业务的“道台”,布政使的权力更大。
不过在品秩上,布政使一直都是正三品,而道台却从正四品一路发展到了二品大员的程度,到了宣统时,由于人才匮乏,这种跳级现象更为严重,甚至封到了一品。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上是因为X管理某一方面的技术性官员的稀缺所导致的。
相对于行政级别中的制台(总督)、抚台(巡抚)、臬台(按察使)、以及府台(知府)这类的政务官,道台应该算是偏技术性官员的事务官。
综上,道台算上如今的省级厅长级别的官员,专门负责一方面的工作,因所辖省份的政治经济工作不同,而管辖领域不同,算是X官制不断发展细化的结果。总体上到了清中后期以后,基本各省的道台业务都是明确地,编制也趋于固定,在其业务范围内,是完全凌驾于知府上的,可也没有权力插手一府之地所属业务范围外其他政务。
其他网友回答
清代的地方机构共分“省、府、县”三级。截止到清朝慈禧执政时期,如果算上台湾省的话,清朝共设有23个行政省,215个行X和1358个行政县。
其中,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总督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他们两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的省委书记和省长。“府”的行政级别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其最高长官为知府,官阶为从四品,相当于我们现如今的市委书记兼市长。
至于清朝时期的“县”,其行政级别和我们现如今的县级市、自治县差不多,其最高长官为知县,官阶为正七品,也就是传说中的七品芝麻官,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县委书记兼县长。
在县之下,其实还有厅、乡、保、街(巷)、庄这五个行政级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镇、乡、村、街道办等,只不过它们的行政级别都太低,其官员也没有正式品级,所以大家对它们的印象都比较陌生。
也正因为此,说起清朝时期的封疆大吏,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总督和巡抚,再往下就是知府和知县。但其实,除了这四个职务之外,地方上还有一个官员能称得上是封疆大吏,那就是道台,它是介于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最初,道台的官阶一直游走不定,一般介于三品到五品之间,等到乾隆十八年时,道台的官阶才被正式确定为正四品,比从四品的知府略高一点。但实际操作中仍有特例,有些特殊道台官阶可达到正二品。
大家知道,不管是总督、巡抚还是知府等,虽然名义上是要管理当地的军政和民政等大小诸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它们显然无法做到事无巨细。尤其是知府及以下的官员,它们更多只是管理自己辖区内的X、征税和教化等事宜。
至于其他职责如道河、粮、盐、茶、水利、驿传、关务、屯田等事宜,则由其他专业人员来管理,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道台。通常情况下,道台共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粮道、河道、海关道、巡警道、分守道、分巡道。
其中,粮道、河道、海关道和巡警道都属于是特殊道台,并不是每个省府都拥有,比如粮道只有在江南、苏松、江安、浙江、云南各设一人;河道则只有直隶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和江苏河库道三人;海关道只有津海关道一人;巡警道则是每省各设一人。
这四个类型的道台,其地位已经可以和巡抚并驾齐驱,都属于是中央直属的官员,所以它们属于是特殊道台。而真正意义上的道台,其是主要是指分守道和分巡道,它们是省直官员,属于省府派出的官员,一般一个道台负责两到三个府。
其中,如果是布政使派出的官员,就叫做分守道,主要职责是官员政绩考核、农桑、粮谷、屯田等;如果是按察使派出的官员,就叫做分巡道,主要职责是水利、盐法、茶马、司法等。据记载,清朝末期全国共设有20个分守道和72个分巡道。
总的来说,虽然道台的官阶要高于知府,但道台却不是知府的直接上级,两人更多还是平级关系,只是在具体的业务上面,两人各司其职,分工不同而已。而且,清廷为提高官制设置的效率,道台的驻地一般都要避免和知府在一起,所以两者更多是进水不犯河水。
其他网友回答
一提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纵横的脑袋就多老大,实在是太TM的难解释了,既有临时性,又有变化性,真的是难死我了,为了答这道题,X看了好几篇硕博论文,结果不看还好,看了之后,脑袋更大了。
可以肯定的是,道台是绝对比知府大的官职。
化繁为简是一门艺术,纵横在这篇文章中就简单点来讲讲清朝时期的道和道台。
正常来说,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是按照“省——府——县”三级来划分,官员也是“督抚——知府——知县”来设立的,然而在这些地方行政机构中还存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行政机构,就是道。
尽管很多历史学者将道加入到地方机构中,认为是“省——道——府——县”四级机构,纵横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道并不是设置于省和府之间的中间一级组织,而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是对省级行政机构职权的一种补充,而道也并不是只有地方道,还是具体事务的道。
也就是说,道台(道员)是在总督、巡抚之下,而比知府要高的一个官职。在清朝时期品级不是固定的,通常来说是正四品官员,但是乾隆、嘉庆年间准许道员密奏朝廷,加强了道台的地位,实际上道台的官阶可以达到三品乃至二品。
从职责上来说,道员是“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道分为两种,一种是掌管地方的道,一种是掌管具体事务的道.
掌管地方道就是分守道,以所辖地区而命名,实际上是省级行政机构派驻地方的行政或者检查机构。其中最为出名的应该是台湾道,属于福建省掌管的台湾行政长官,1887年台湾道升格为台湾省。
掌管具体事务的就是专业道,其实就是一个处理地方专门事物而设置的一个官职,比如这个省有河运,因此就设立一个河道,专门负责河工的,除了河道还有粮道、海关道、茶盐道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的海关道,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清X曾经在开商口岸设置海关道,海关道就是负责海关事务的专门官员。
之所以道一级行政机构如此复杂,就在于它是一个复式的多级管理,灵活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因需而设是它产生的必要,在清朝顺治时期一共有199个道,而到了光绪时期就剩下一百来个道了。
可见道一级机构的变化,存在很大的临时性。
清朝设置道实际上是为了地方与专业兼顾,从而将地方行政与具体专业性强的事物联系起来。
当然,清朝时期的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像清朝其他的行政制度一样,在不同时期是完全不同的,纵横也就解释一个大概,如果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道员,官名。
明代省级最高机构有都指挥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布、按两司的佐贰本与长官同在省城,后将一省划为数个小监察区,称为道,由布政司佐官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佐官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此外又有一种无地盘的专职道员如督粮道、提学道等。这是道员称谓之初。明代道员是差使,本身无品级,其品级视所带衔而定。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裁省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专设分守、分巡道,一律定为正四品官,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此外又设督粮、盐法等道。清未在各省置巡警、劝业二道,各司其专职。道员别称为道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清朝的道台是个什么官,比知府大吗?.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