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书笔记 如何解读卡夫卡小说《变形记》?

网友提问:

如何解读卡夫卡小说《变形记》?

优质回答:

答|艾栗斯

某种程度上,卡夫卡的《变形记》要结合真实生活中,作者与父亲的关系来理解。

在《变形记》里,那个一X来变成巨大甲虫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在扭曲的现实中看清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小说中主人公的担惊受怕与心灰意冷,很多社会中的个体即使不用变成甲虫也能感同身受,也是因此,人们记住了这位奥地利的作家弗兰兹·卡夫卡。

然而用切·格瓦拉的话来说:?“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的卡夫卡。”?而这一切,要从卡夫卡的家庭说起。

1883年7月3日,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迎来了他们的长子,起名“卡夫卡”,在捷克语中,这是“寒鸦”之意,也是卡夫卡父亲的商铺的店徽。在这个家庭里,卡夫卡曾经有过两个弟弟但都夭折,剩下的三个妹妹因为年龄差距,与他也甚少交流,而家庭中除了卡卡以外的唯一一位男性,卡夫卡的父亲,对其一直秉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冷漠与X态度。“我对他(父亲)来说竟是这般微不足道。”若干年后已经成年的卡夫卡回忆起孤独的童年时光,也不忘给这种关系加上注脚。

卡夫卡的控诉并不是空穴来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父亲对于其专业和工作的选择的干涉:他钟情于写作,想读文学系而为父亲所睥睨,只得一直读到法学博士,卡夫卡“是叹息着接受这个专业的”,内心其实对此非常反感,在卡夫卡的一段日记里(1911年),这个可怜的学生写道:“现在是晚上,我从早上六点就开始学习,现在我发现,我的左手出于同情心已经用它的手指将右手捏住一会儿了。”

毕业以后的卡夫卡在一家保险公司谋了份郁郁寡欢的职业,工作内容是预防事故和撰写关于将企业划入不同的不安全等级的上诉书。所幸他没有完全放弃心中的火焰,白天上班晚上码字,甚至为了“这一古老而伟大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由于担心家庭琐碎会影响到自己的写作,卡夫卡曾经三次订婚但又三次解除婚约。也可以说,卡夫卡表面在服从着其父亲的巨大形象,另一方面也在默默反抗这种紧张关系。

卡夫卡认为:“文学是我唯一的天职,除此以外我一概毫无兴趣,因而是冷酷无情的,——谁来证实这一真实性或近似性呢?”卡夫卡后来成为了荒诞讽刺和意识流写法的大师,代表作有《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其他网友回答

1912年,卡夫卡在给他的女友菲利斯的信中说,自己正在写一个“有点吓人”的故事,它“会叫你怕得要命,而你也许一个字都不想听”,这就是他的第二部重要作品——《变形记》。

01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辛苦劳碌,毫无乐趣,没有意义,体验不到幸福感,看不到前途,总之就是完全不能让人满意,但为了生存或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忍受这样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所处的就是这样一种境况:他是一个旅行推销员,“日复一日奔波于旅途之中。生意上烦人的事比在家坐店多得多,还得忍受旅行带来的痛苦,倒换火车老得提着心,吃饭不定时,饭菜又差,交往的人经常变换,相交时间不长,感情无法深入。”

除此之外,公司对他很不公平,老板更是盛气凌人。格里高尔对这种生活一肚子牢骚,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承担着整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只能克制自己的不满,忍受这种生活。

每一个处于这种生存状态的人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解脱,而实际上这很难,哪怕是偶尔的、暂时的。

格里高尔如果以生病为由请个病假,“老板一定会带着医疗保险公司的特约医生来,还会为他的懒惰而责怪他的父母。所有的借口都会因为医生的在场而被反驳掉,对这位医生而言,世界上根本就只有磨洋工泡病号的极为健康的人”。

但有一天早晨,格里高尔很戏剧化地实现了解脱:他变成了一只甲虫,连起床都困难,更不用说出门了。

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我们可以抛开人变成甲虫这样看起来很荒诞的情节,而重点思考一下,如果一个人真的因为某种原因,从他厌恶而又不得不忍受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会发生什么?

这才是解读《变形记》这篇小说的重点。

02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最令人唏嘘的是家人对他的态度,他们视他为累赘,对他变得冷漠、厌恶,尤其是他的父亲萨姆沙,对他是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还用苹果砸伤了他,导致他受伤而死。而当他死后,全家人都如释重负,父亲竟然说:“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然后一家三口就平静地到睡房里去商量后事了。

显然,这里面包X世态炎凉的主题,但又不仅仅是这些。如果是要表现世态炎凉,卡夫卡完全可以写格里高尔出差受伤,丧失工作能力,然后被家人厌弃,最后悲惨地死后,但这样就显得肤浅、俗套、简单,就不是卡夫卡了。

实际上,不管我们怎么对这个世界不满,它在我们眼中都还是正常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看,比如变成一只甲虫,人类社会的种种荒诞顿时就显露出来。你会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真相原来是那么丑陋、无情,哪怕大家都知道你就是原来那个你,但是当你的外表变了,当你不但不能再承担责任和义务,反而变成一个累赘,即使是以前最熟悉、最亲近的人都可能呈现出一副完全陌生的样子。在真实的世界中,很多人当然不会这么惨,也不见得所有人都是这样势利,但卡夫卡表现的是一种未雨绸缪式的恐惧。

小说还包X许多复杂的情绪,如变成甲虫意味着潜意识里的自我嫌弃;声音变得奇怪,不能被人听懂意味着害怕失去语言、无法与人交流的恐惧感、焦虑感,以及孤独感。

03

小说一开头就写道: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甲虫。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主人公做了一个噩梦,梦的内容是荒唐的、恶心的、吓人的,但它背后的恐惧、焦虑、孤独、自我嫌弃等情感是真实的。这些情感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但可能我们很少认真去想过、审视过、深入地挖掘过。卡夫卡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些情感,深刻地感受到了它们,并且用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惊堂木,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他网友回答

世态炎凉是中国一句成语,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失势时就十分冷淡,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有钱有势就巴结奉承,反之则冷淡远离的社会现实。世态炎凉与众生平等的思想相去甚远,成为了人性上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于家庭成员之间都会表现的如此,丈夫挣到钱了,妻子就很欢喜,否则就阴云笼罩。虽然说妻子希望丈夫能干点,过上小康或富裕生活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喜怒随收入多少而流露的心态的确反映出了世俗中人性丑陋的一面。还有就是,作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一旦儿女的表现不很如意,有些父母就对儿女进行指责甚至谩骂,这也是一种势利的表现。

卡夫卡式的变形和世态炎凉指的都是同一种社会现象,看来这种丑陋的人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我们不能在世态炎凉中沉沦,而是要勇敢地在“世态”里走,走出自己的光明世界;淡泊地在“炎凉”里修,修出自己的美好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

女儿暑假在读《变形记》,她读的时候喜欢和我讨论,而我在和她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回忆了这部很久以前读过,差不多快忘记的作品。

女儿很同情格力高,她觉得哪怕格力高变成一个怪物,大家除了最初的害怕之外,很快就归于平淡,女儿认为,这恰恰是一种冷漠。

她读懂了,很好。

是的,格里高尔一直在试图努力走出房间、回归外部的正常世界,他内心也渴望着重新工作、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清早每个家人都想进这间房间来叫格里高尔出来,甚至叫来了大夫和锁匠;当发现格里高尔的离奇变化后,父亲却无情地驱赶他回房,一整晚这个房门敞开的房间都无第二人踏入。家人对他的态度是恐惧、厌恶的,每个人只关心各自的生活而无暇顾及他的情绪与健康。当家人逐渐发现格里高尔恢复人形无望后,便越来越孤立、躲避他,甚至企图搬走家具、剥夺他满载美好记忆的物件。情感上的冷漠与残忍是对格里高尔的精神摧残和二度禁锢,彻底将他封闭在那个逐渐落满灰尘、走向颓败和腐朽的房间中。至此,作为人的尊严被无情践踏,格里高尔进入绝望的孤独状态,开始游离于人的心理状态之外,趋于习惯甲虫的生活方式而遗忘作为人的记忆。

某天晚上妹妹在房客房间里演奏的小提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X了他作为人的记忆和情感,使得他鼓起勇气走出房间。矛盾冲突就在此刻爆发——格里高尔用自己的方式再次踏入久违的外部世界,想要守护亲情、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家人却将人形的格里高尔纳入回忆的想象性存在,坚决否认变成甲虫的他与格里高尔的任何联系,企图彻底抹杀他在当下的痕迹。所以格里高尔在强大的外部世界的挤压下,必须回到那个停滞不前、指向过去、埋葬记忆的房间里去,被时间的灰尘掩埋。

而且,除了父母和妹妹外,秘书主任、医生、锁匠、老妈子房客等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可以进出屋子;家庭成员们为经济现状和远景做打算,各自走出家门寻找差事、努力工作来负担家用。小说结尾处当格里高尔死后,父亲说了一句“让过去的都过去吧” ,一家人乘车去郊外,各自谈起了将来的明朗前途。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解读卡夫卡小说《变形记》?.jpg” />

与如何解读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