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和金刚经的诸相非相,意思可有相同之处?

网友提问:

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和金刚经的诸相非相,意思可有相同之处?

优质回答: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两者之间的思维路径一致,但其背后的涵义却又大相径庭,区别有点近似于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之间的不同一样。

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是百家争鸣时期的名家代表人物,这个著名论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逻辑学的成就,并非是无意义的诡辩,在这样的思辨背后隐X一种纯粹理性上的哲学探索,这种荒诞不经的悖论在哲学层面上有着一定的标志性意义,完全一概否定并非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是一种机械的历史论。

而《金刚经》中的诸相非相是佛教中的一个经典的价值判断: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个论点要放在《金刚经》这部经典的整体核心要义中去分析,而非仅就字面意义去解释和论述,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诸相非相”的前提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这个前提之下才由此导出这样的结论。《金刚经》作为佛教中最经典的一部经书,其目的是破除人们对各种执着心,通过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论述从而过渡到最后的四句偈这样一个最经典的论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佛教中,一切世间诸相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只有因缘和合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的体现,执着于相最终会落入下乘而难以到达圆融的彼岸。而《金刚经》最重要的是教导世人破除法执,也就是说心外无法、见性即佛,这是佛教整个教义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人要抛去一切的私心杂念才能X见性,才能最终实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自在境界。

当然,这两句话在哲学分类上均属于唯心主义,但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机械的,而后者是能动的,这种不同导致了对这样两个相似的论点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思维判断方式,大多认为前者是诡辩论,而后者却带有一种离一切相、X见性的意味。

其他网友回答

"白马非马"是中国古代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哲学上个別(白马)和一般(马)的哲学范畴;《金刚经》文中的"诸相非相",诸前还有"若見"两字。就逻辑上讲这二者有"相似"之处。

前者,就逻辑上的意义说,公孙龙发现了名词(马)的内涵和外延(白马)的关系,就马的外延而言,马这个名词包X 白马在内,但就马的内涵而言,马这个名词即指马的本质属性,和白马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两个名词混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公孙龙在逻辑思维上的一个贡献。金刚经所说的若見"诸相非相"中的两个相字,也存在这个逻辑上的意义。在哲学上讲,这是个性和一般的对立面的统一性。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这个命题,以及他的关于这个命题的辩论,反映出了辩证法中的重要问题:同一性和差別性的关系问题。

然而,"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的,错就是错在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是主观任意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结果。哲学追求的是事物的真实,面对"白马非马"的论述,首先要明确这个命题的本意,不然的话就会落入掩耳盗铃的逻辑谬误。

《金刚经》中"诸相非相",前面的相和后者"相"在本质上不同:诸相指的是含有"五蕴"之相即含有"眼、耳、鼻、舌、身意"之相,前面加了"若見"二字"可以理解。后面的"相"专指修行人功成圆满之"诸法空相",是"照見"五蕴皆空"之相!这是一个从有形之相修心到无形的法相的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白马非马可能是个误传,居然这么久沒人发现。

恰恰:马非白马,白马是马,这样才是对的。

《金刚经》阐述的正是马非白马这个命题。

诸相非相,诸相和相是个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也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以马来论,诸相就是各个具体的马,有黑有白有棕等等颜色的马;相就是抽象的马,各种各样马的总称,黑马也叫着马,白马也叫着马,棕马也叫着马。而反之抽象的马不能称为白马,也不能叫黑马,只能统称马。

总结,事物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及佛法所称的空性,通过空性(规律)可以演化出许多表相即所谓色(大千世界),空性的终极即是大道源头,不生不灭的总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白马非马是诡辩!是说局部不能代表全体。如山的任何一颗石,树,草……都不可称之为山!回到本题,白马只是马的一部分,不能被称为马!但我的这个解释与古代注家不同,也许也不是杨朱的本意!说说而已,抛砖引玉!

诸相非相是说一切都是暂时的幻相,了不可得,所以不可执着!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不长久,一直在不由自主的变化,人执着于其中的某一点,不但不聪明,实足自寻烦恼!只有看得破现象的本质是非相,心灵才可以得到解脱与自在!就如金刚经最后的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其他网友回答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和《金刚经》的“诸相非相”,风马牛不相及。

“白马非马”,是故意混淆概念的诡辨。“马”,抽象的普遍概念,是马的本质内含。“白马”,是个体的特指,是马的具体外延。内含包括外延,但不等于外延;外延属于内含,但也不等于内含。虽说“马”和“白马”是两个不等的概念,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而强行把它们等同起来而达到否定的目的。人和女人,难道女人就不是人了吗?这就是混淆概念的诡辩。

“诸相非相”,不是诡辩,是佛家主旨“性空相有”的辨证。诸相的相,是俗家六根的相,指世间的一切存在。这种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是暫时存在的幻相,终究是要性空的。而“非相”,是对六根尘相的否定,诸法无常,毕竟性空,这才是它的根本,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X见性,证悟菩提了。“诸相非相”是“诸法空相”的辨证。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和金刚经的诸相非相,意思可有相同之处?.jpg” />

与中国古代的白马非马和金刚经的诸相非相意思可有相同之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