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态度如何 如何评价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言行?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言行?

优质回答:

文中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头子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也就是说,颛臾一向受到鲁国的礼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也就是额臾本来就在鲁国疆域之中,不存在对鲁国的威胁问题,没有理由去攻代它。三是是“社稷之臣也。”也就是从君君臣臣的关系看,颛臾一向称臣,臣不犯君,不能任意X。

同时,文中也指出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他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其他网友回答

这篇文章我给学生讲解过不止一次了,它在《论语》中的位置也很重要,因为文章里集中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讲清楚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

一、文章背景

1. 据历史记载,鲁隐公把位子传给了鲁桓公,鲁恒公有四个儿子,他把位子传给鲁庄公后,封了另外的三个儿子季友、庆父、叔牙为大夫,也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结果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势力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满足做一个大夫了。

孔子当时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瓜分的结果是季孙氏力量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也就是文章中的季氏。

2. 季孙氏的领地西北方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因为领地和范围太小,不能独立称为诸侯国,所以须依附了势力范围大一点的鲁国。

季氏攻打颛臾的目的,当然是扩大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了。但这话怎么好意思说出口呢,所以找了一个理由说:颛臾这个国家就在我领地旁边,而且现在势力也强大了,我现在不灭了它,将来它要打我怎么办?谋反怎么办?先下手为强,为了自己,也为了鲁国的安全,我先把它灭了。

这样的借口其实很荒唐,就像你把邻居家的小孩痛打一顿,小孩家长找你理论,你说,他现在虽然小,打不过我,但将来他长大了,打我怎么办?所以我先打他。

二、事情经过

1. 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有、季路在季氏手下当官,当季氏准备攻打颛臾时,冉有、子路就跑来向孔子汇报这件事。他们知道孔子是反对战争的,不提前汇报将来肯定要挨批评的。结果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当时责备冉有、子路,说:颛臾这个国家,从前先王把它当作东蒙山的主祭国,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打它呢?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先王曾把它作为主祭国,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要知道过去祭祀对一个国家来说可是件大事。二是颛臾的地理位置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从君臣关系来看,颛臾是鲁国的臣属,素来遵守君臣关系,也没有攻打的理由。

2. 冉有、子路辨解说,是季孙氏想打,我们两个其实不想打颛臾的。孔子听了更生气了,引用了古代一位吏官周任的话,打了两个比喻,批评两个学生不能阻止季氏攻打颛臾。“X就列,不能者止。” 意思是你们两个能施展才能就去季孙氏那儿当官,如果阻止不了他发动对颛臾的战争,说明你们没本事,就不要去当官了。

3. 第三段孔子直接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德治国。他说,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财物分配平均,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如果你做到这样人家还不服你的话,那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也不能动用武国力,发动战争打人家,而要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实行仁政,以德治国。人家服你了,远方的人来投靠你了,说明你的德行好,你还要做好安顿工作,留得住人,既来之,则安之。

这篇文章其实还是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仁就是“爱人”,一个国君如果也“爱人”,爱他的老百姓的话,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人民考虑,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他就会施行“仁政”,也就是以德治国。

孔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打颛臾的目的就是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夺取鲁国的X。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如何评价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言行?.jpg” />

与如何评价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言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