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网友提问: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优质回答: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问题,本人答题向来不引经据典,只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来解析问题,尤其是这类“古文”更需要直白。

首先纠正一下:标题第一个字是错的,不是拣而是“择”,虽然意思一样,但改了原句始终不好。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孤鸿”,那么我告诉你,这首名词解读的就是“孤鸿”两个字。

认真理解一下苏东坡的这首词《卜算子》。

那就要先了解作者的一生,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第一次被贬是元丰二年( 1079)年,因“诗文”内容诽谤朝廷罪被关在京城,然后被贬黄州当一个小团练。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市。

十年后(1089)年他又因为在一些政见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别人发生分歧,又彼从京城贬到杭州当知府,六年后才召回京城。

回京后他又被人无事找事诬告,这次他自己请求下调,不愿再呆在京城为官,他先后被调往颖州、扬州、定州当知州。

最后一次被贬是(1100)年,新皇宋哲宗亲政,朝中分为新旧党两派,新党得势自然就排挤旧臣,苏东坡自然也在其中。

这次被贬的就远了,从湖北直接贬到广东,大家都道古代的交通全靠腿,可见他这一路有多苦寒?

最后直到宗徽宗即位,他才被赦免回北方。

从以上的北方到南方,再从南到北,大家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候鸟大雁。《卜算子》是苏轼所作,这是他对自己这不平的人生之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

“择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就像一只孤鸿,一只意志坚定的大雁。

他一心只往前飞,就算累了,脱力了也不愿和那些和那些人同流去享受安逸的生活。

这样一说,“择尽寒枝不肯栖”的“寒枝”大家明白是指什么了吧?

他虽然被贬,但他很乐观,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他都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为百姓办事,创新改革旧时代的一些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不放弃自己,坚守初心,不管多苦多累也不贪恋权势。

如果他贪恋权势,人家提什么问题他只须跟着说“附议”两个字即可,怎么可能被贬?

可惜满朝没有能让他附议之人,他能不寂寞心寒冷吗?

一个文弱书生,一只孤鸿,一颗强大的内心,这就是他的写照,试问这样的诗词如何不令人心动呢?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宣墨来作答: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全词展示: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惟贝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本文作于苏轼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无端被贬,孤独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高洁、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真可谓是匠心独运,自己不就是一只无处栖息的孤鸿吗?这里用其拟人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孤鸿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來,显示了一种高超的技巧,人皆称道。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之景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之境地,为幽人、只鸿的出场作铺垫。更深人静,独步院中,一种孤独无助的思绪涌上心头,抬头望月,月芽发出的也是一种凄凉之光,像似也在为其前景担扰。

被贬黄州后,其生活无助,前景渺茫,带着家人艰难度日,困难重重。其内心深处的苦楚和寂寥又有谁个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借用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抒怀,表达了其那种孤高自傲,不愿流俗的心境。在幽寂凄冷,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有谁会徘徊于此泥?自已就是那孤单无助的大雁啊,先是写出一位幽人形象,再由幽人到孤鸿,把二者融为一体,简约凝炼,寄意深远,借孤鸿之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内心之苦,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吐为快。

黄庭坚评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毫尘俗气,孰能至此。”后人皆称其为上上层之作,真乃神品也。

我的回答您还满意吗?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谢谢。

涨粉黑马训练营

其他网友回答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战战兢兢,惊魂未定。在开始的几个月,他寓居在定慧院中。因罪臣的身份,很少有人来拜访他,于夜深人静,独自漫步时,便写下了这首清奇冷峻的《卜算子》。原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何以被后人称为神品呢?

首先,上片写幽人独来独往,寥寥数语,极尽词人的孤寂悲凉的处境。

月是残缺之月,桐叶稀稀疏疏,漏壶里的水已经滴尽,夜已很深了,词人仍难以入睡,只好起身,走出寺院。缺月,疏桐,漏断,三个词,营造了一个清冷寂寞的世界。

谁知道我这待罪的幽居之人在独自漫步?只有隐隐约约,飘然而过的孤鸿。

苏轼以前朋友众多,门前总是热热闹闹,如今只能和孤鸿相伴,平静的语气中透出了词人不尽的孤独和悲凉。

其次,下片借孤鸿独宿荒洲,巧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和独立不倚的品格。

是谁被惊起回头?是东坡老人?还是离X的孤鸿?应该是孤鸿吧。它心中的怨恨又有谁知道,当然,只有东坡老人有感触了。孤鸿捡尽寒枝不肯栖息在树上,只愿意栖息在没有枝叶庇护,有霜露侵袭的沙洲上。

苏东坡少年得志,X进士后,仁宗皇帝高兴地对皇后说,我今天找到了大宋朝将来的宰相了。神宗继位后,一度对苏轼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能支持自己改革。可苏轼坚持己见,反对变化,并请求外任。在地方任职时,也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这才有了御史台对他的弹劾,并想置其于死地。

苏轼借鸿雁的生活习性,巧妙表现了自己不攀附X,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的性格。

结束语:宋朝是党争最厉害的朝代,最可怕的新旧党之间全盘否定,水火不相容。神宗去世后,太后起用旧党,苏轼被连升三级,而这时,苏轼却显得不合时宜,他反而认为,新法中的兵役法等不应废除,为此,他私下里称司马光为司马牛,认为司马光太固执,不知变通。可见,这首词,写尽作者一生的个性,的确堪称神品。

其他网友回答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北宋诗人苏轼刚正不阿,为官时得罪了一些人。

某一日,他作了一首咏桧树的诗,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

想不到,此两句诗被乌台的司法官员以为是图谋不轨、讽刺皇上,便将他革职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狱(乌台诗案)。

一百天后,苏轼虽被免于死罪,但遭贬谪去黄州。住在黄州的定慧院,他难忍孤独,作诗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冷沙洲。

熟读全诗,有两个物像:一是“幽人”,二是“孤鸿”。人亦是鸟,鸟亦是人,吐露的是心声。

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冷沙洲”的意思为:月夜下的孤鸿,正在寻寻觅觅地挑拣寒枝而不肯栖息,它宁愿忍受寒冷在这孤洲上。

那为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被誉为神品呢?

苏轼被贬,携带家人一起历经三个月才到黄州,这一路辛苦可想而知。而作为带罪之躯的苏轼更是别样的酸楚,虽志高宏远,也免不了孤独寂寞之感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孤鸿夜深人静时还在劳作,不惧沙洲岛上的冷寒,实际上,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呢?!苏轼也没有睡,仍在思虑。

这种以物示人的比兴手法,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一个人内心的真正强大,何必附会于别人而生存。

从王安石变法维新时,其中有些不正确的条款,苏轼提出过意见并表示了反对。但在以后又彻底取谛该法令时,又秉公给予了某些准确的内容支持。

这充分说明苏轼为官时大公无私,从不遮隐自己的观点,也够大胆地直言对错。正如黄庭坚评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样:

“以不言言之,非不言边,寄言也。”

总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借月夜孤鸿,来托物寓怀,表达内心之感受。其构思巧妙,当属神品了!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jpg” />

与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