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鬼”李贺千年之前预知华夏儿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谱写国家情怀、世界情怀、大国情怀!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五四”!青年发出时代的最强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华好青年时刻准备着:祖国若有召,召必回,战必胜!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____巧用色彩词 画面感极强
一、诵读佳作: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赏析解读: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压近,城墙仿佛将要被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太阳光,如金色鳞片一般闪闪发光。
首联即是写景,又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借日光显示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赏析此联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创设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感情浓郁:这两句饱含深情,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军中号角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的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面官军援救做铺垫。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颈联描写守军出兵夜袭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宠,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特色品鉴:
巧用色彩词,画面感极强。
这首诗通过描写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扬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白色及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示情,以色传情。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营造出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四、走近李贺:
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诗鬼”。
他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代表作品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
行》《苏小小墓》等。有《昌谷集》传世。
五、结束语:
中唐时期,潘镇叛乱此起彼伏,兵戈扰攘。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叛乱。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唐宪宗乃组织军队,X叛军。李贺时在长安,闻知事变,即赋本诗,歌颂平叛战争中英勇赴X的将士们。
自古中华X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辱我国尊,犯我疆土,虽远必诛。中华好儿女时刻准备着:召必回,战必胜!
花木兰替父从军,历来为中华儿女家喻户晓之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好男儿志在从军,保家卫国。参军辛苦三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
新冠以来,中华好儿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谱写国家情怀、世界情怀、大国情怀!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其他网友回答
文之戈为您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诗以奇诡浪漫,调高气峻。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二十岁时离开京城,路过潞州,在雁门关一带看到边关战士浴血守城的事迹而写的一首乐府曲调式古诗。
全诗分为战前气氛,战场环境,战斗情形和战斗决心四个部分,接下来让我们一一展析。
1: 战场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前,城墙仿佛瞬息就要摧毁,但守城战士身着耀眼的鳞甲映着日光奋勇冲向黑压压的敌军。“黑云”,“甲光”,“城欲摧”,“金鳞开”这些词精确地描写了战场的紧张形势,这些针锋相对的词语充分渲染了战前的危险气氛。
有人说黑云和日光有点不符天气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种,应该是指气势汹汹的敌人之多,和代表阳光正气的守城将士的刚正顽强的气势。不一定理解为天气景象的。只是一种象征手法吧。
2: 战场环境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声声响彻整个萧瑟的秋天,塞上的山野象燕脂一样凝聚成暗紫色。这俩句分别用声音和色彩来点明战场的时节和地点,一动一静来交代战场的一派肃杀环境。
3: 战斗情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弛援的壮士们奋勇地逼近易水,霜气异常凝重,使那鼓声都沉闷难响。这里作者把声、色倒过来写,用红旗代表增援将士奋勇追击,大有“风凄凄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战斗的决心。用霜气和沉闷的鼓声表明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万分。
4:战斗决心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君王的识遇和嘉奖之恩,人人都挥舞着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报君王和国家,将士们愿意用生命誓死去捍卫国家和君王的决心和战斗意志。
结语
李贺作这首诗其实也有推荐自己报效国家之意的,他把这首诗作为首推呈给当时的大文豪韩愈,韩愈一下子被这首奇特浓艳如油画般的作品惊得拍案叫好。直接就想把李贺推进翰林院,只可惜李贺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个小辫子,取消了进仕资格。
李贺在郁郁不得志中凄苦地度过了只有27岁的短暂年华。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中唐的璀璨星空。
“天若有情天亦老”。可惜老天无情,所以不老。天忌去了李贺这个不世之英才,但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传诵的不朽诗篇,却永恒不老。
其他网友回答
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X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塞外场面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前言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题,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诗人写过《雁门太守行》。其中李贺的这一篇是名声最大的作品。
一、两种押韵方式
李贺的这首诗,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前两句押平声韵:
黑云压城/城欲摧,◆摧【上平十灰】
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上平十灰】
唐韵在宋朝合并成平水韵,因此大部分唐诗,也符合平水韵的韵部。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后面六句换成了仄声韵:
角声满天秋色里,◆里【上声四纸】
塞上燕脂凝夜紫。 ◆紫【上声四纸】
半卷红旗临易水, ◆水【上声四纸】
霜重鼓寒声不起。 ◆起【上声四纸】
报君黄金台上意, ◆意【去声四寘】
提携玉龙/为君死。 ◆死【上声四纸】
按照押韵的方式,可以分成押平韵和换仄韵两个部分。
二、两个部分
按照内容来分,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战场的环境: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据说王安石提出X,说,既然黑云覆盖的城市上空,怎么会有战甲反X太阳光呢?
杨慎说,王安石这个老头子其实不懂诗。我在云南的时候,就见过这种景色。不得不佩服李贺很善于描绘。
宋王介甫云:“此兒误矣,方‘黑云压城’时,岂有‘向日’之‘甲光’也?”或问:“此诗韩王二公去取不同,谁为是?”予曰:“宋老头巾不知诗,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昔人赋鸿门有‘东龙白日西龙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凤之变,居围城中,见日晕两重,黑云如蛟在其侧,始信贺之诗善状物也。”《升庵诗话· 卷十》
黑云既是写景,也有象征着敌人军队的意思。表示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
前两句写视觉效果,第三句加入了听觉,秋天的边塞,漫天可以听到画角之声。第四句沉重一些,表示战场的土地上,有战士血染的痕迹。
后面四句偏向于写人物: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队伍临水列阵,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虽然鼓声并不响亮,但是战士们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信心满怀。黄金台,即陈子昂诗中的幽州台,用了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
三、被韩愈欣赏
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鴈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唐朝科举也走后门,考生们都要给当朝X献上自己的诗赋,以求引荐。王维就是走的这条捷径而进士及第的。这种方式叫做行卷,也叫干谒。
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韩愈。韩愈当时刚送完客人,正在犯困呢,看到李贺这首诗的前两句,立马就清醒了,命令下人赶紧把李贺迎进来。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招收弟子,亲授学业,提携人才。可惜的是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与“进”同音,因此没有机会参加进士考试。后来,27岁的李贺郁闷病逝。
结束语
题主把这首诗分成四个部分,可能是两句一组吧。老街觉得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成两个部分。
除了前面两种,还可以把前六句作为第一部分,写人物和景物,后两句为第二部分,作者用来抒X感,即言志的部分,这样可能更好理解。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1.以黑云和甲光来渲染战前的凝重气氛。
2.以号角声和血染泥土的形态来衬托战争场面的宏大和残酷。
3.用战旗的动态起伏和战鼓声的顿挫来表现战场的激烈争斗。
4.重赏之下必有勇天!道出将士们忠君报国的决心。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