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鸟宿池边树,犬吠夜归人”,这句诗怎么样?
优质回答:
“鸟宿池边树”出自唐朝诗人贾岛一首五言律诗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众所周知,当初贾岛在选择“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时候颇费踌躇,以至不觉之中挡了韩愈的轿子。韩愈问知原委,下了“僧敲月下门”的断语,这一经过给后世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贾岛的此联中,有动物(鸟),有人物(僧),有池,有树,有月,有门。只有两个动词,一为“宿”,另一个如果用“推”,则全诗无声无息矣。韩愈定下的另一个动词用“敲”,敲门自然会有声,于是想象中的敲门声(当然是不把宿鸟惊醒的轻轻的敲门声了)便使全诗陡然而成有景有情,有声有色的佳作了。
题主给出的另一句是“犬吠夜归人”,则是在唐朝诗人X卿的一首五言绝句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两句里取上句中的“犬吠”和下句中的“夜归人”组合而成。可见题主对贾岛和X卿这两首写景,写夜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的佳作的欣赏,本人十分赞同。
但问题在于律诗和绝句是两种不同的格律诗,因为上句选自五律,下句出自五绝,于是,上下两句就不成律诗中的一联了。请看,“鸟宿池边树,犬吠夜归人。”这两句,按照律诗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要词性相同,词类相同的原则,“鸟宿”对”犬吠”当然可以,后面的“人”对“树”也可以。但在“池边”与“夜归”中,“池”是物体类的名词,而“夜”却是时间类的专有名词,二者“不对”;“边”是方位词,“归”却是动词,也“不对”了。然后再看平仄,“鸟”字是仄声,“犬”字也是仄声,不相反,但由于它们都在句首,按首字平仄可以不论的原则,可视为合律。而“宿”与“吠”虽然都是动词,词性相对没问题,但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就不符合平仄相反的格律了。
怎么改呢?如果上句不动,本人以为可按如下方案改动,改过后为:
鸟宿池边树,
犬随路上人。
鸟宿池边树,
虫鸣月下田。
还可以下句不动,改动上句,改过后为:
鸡鸣晨起客,
犬吠夜归人。
以上一孔之见,还望题主包涵。
其他网友回答
鸟宿池边树,犬吠夜归人。
此诗的前半句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第二句的出处是X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其中第二句,取自第二句中的前半句后两个字,与后半句的后三个字,组成:犬吠夜归人
所对还是比较妙的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鸟宿池边树,犬吠夜归人”,这句诗怎么样?.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