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柳永的《雨霖铃》 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雨霖铃》?

网友提问:

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雨霖铃》?

优质回答:

要理解柳永的词,必须先了解他的人,甚至是深入到他的灵魂深处,去看他的每一段情感,每一段悲伤。

柳永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感人肺腑的婉约词,写出那么多与歌女们的红粉故事?

其实,柳永本不是浪子,本不是驰骋X粉世界的人,他有非常正统的思想,他一家子都是进士,就是他一直没有考取,这给他巨大的打击。

命运对柳永开的一个玩笑,影响了他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宋词发展的历史。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考失败,柳永竟然公开和体制决裂,“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所谓仕途一切都是浮云,我不干了,干脆青春作伴,游戏红尘好了。

当柳永再次参加科考并进入面试程序的时候,发牢骚的报复来了。

柳永这种蔑视体制的行为,惹恼了宋仁宗,他还记得柳三变的“暂遗贤”呢,于是御笔一挥,“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浅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词去”。皇帝金口玉言,于是柳永的仕途就此戛然而止。反正只要仁宗还活着,柳三变不改名想考上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自此,柳永的人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柳永再次落榜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挫折面前,你不可以牢骚满肠,因为“牢骚太盛防肠断”。最终,柳永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别样的人生。他开拓了宋词的慢词形式,把宋词从原来只适合文人表情达意的工具,改造成普罗大众喜欢接受的形式,成为宋代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他的努力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须知“条条道路通罗马”,“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道理。

柳永一生流离辗转,每见X之黑暗,便牵起自己的一腔悲凉,每见歌女之可爱,就会多几个红颜知己。他一直在离别,离别总是伤感的,他一直在彷徨,内心总有很多悲慨。因此,不管是他的离别还是羁旅行役之词,都能击中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仕女伤春,壮士悲秋”,秋天总会给人以莫名的惆怅之感。在离别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风住雨停之时,就是我们的离别之期。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深情地写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同样是离别,徐志摩是洒脱的,但柳永是伤感的。都门寒帐之外,美女为柳永送行。二人执手相望,泪水横颐,这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时刻。那船老大却不解风情,大声催着上船。这场景,像极了现代电影中恋人在火车站话别的桥段。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问世间情为何物”?我柳永一腔苦楚向谁诉?

柳永的生活虽然不堪,时人对他的评价也不高,但他对宋词的贡献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尽管他一生不合于流,操行为正统士大夫所不齿,但毕竟词论家们不能睁眼说瞎话。李清照说柳词,虽“词语尘下”,但“协音律”,苏东坡虽然看不起柳永,但读到《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时,也由衷地赞叹“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的一生极其坎坷。“三十功名尘与土”,仕途潦倒;“八千里路云和月”,四海漂泊。以至于最后葬在哪里,我们都不清楚。有人说是在湖北襄阳,也有人说是江苏镇江,反正他不管葬在哪里,却实实在在葬在了历史深处、宋词的高处。今人杨坤唱得好,“错与对,再不说得那么绝对,是与非,再不说我不后悔,破碎就破碎,要什么完美,放过了自己,我才能高飞,无所谓”,柳永用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丢掉了仕途,却赢得了宋词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984年,一个婴儿出生在福建崇安,这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为其取名”三变”,出自《论语》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希望他走一条官途。

然而,他却自称”白衣卿相””奉旨填词”,成为了北宋第一个致力于词创作的作家。他就是柳永,柳七郎。

柳永在科考失利后,写下了《鹤冲天》,因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忤逆了仁宗。柳永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伎乐工填词写曲。《雨霖铃》此词正是写柳永自汴京南下后与一位恋人惜别的情景。它以凄怨的景物描写、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动人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千古以来的读者。

一、《雨霖铃》之景——哀婉凄清空惆怅

《雨霖铃》一词以工笔描绘了词人离别之际的景色。词的起首三句,直写萧索凄冷的秋景,词人独具匠心地从”寒蝉”写起,寒蝉的鸣叫,凄切哀婉。”寒蝉、骤雨、长亭”以及”烟波暮霭,岸柳残月” 交融在一起,使人感到沉重压抑。

下片词人与心上人分手后,乘一叶孤舟,形单影只。纵有良辰美景,也只觉得景如虚设;纵有千种风情,也只是空惹惆怅,无处诉说。”柳””留”谐音,折柳送行早成习俗。《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词人”杨柳岸”一句,更是虚景实写,显出苦闷。

柳永细细描摹清秋景色,将情感如水般融入哀景之中,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二、《雨霖铃》之情——最是人间耽别离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主题之一。《雨霖铃》描绘了一幅黄昏惜别图,唱出了离别时的千种X,万种哀怨,成为宋代吟咏离愁的代表作。

词上片之哀景写离别之宴上,兰舟声声催得紧,离愁沉沉压心底。离别前的一切景象似乎都酝酿着一场悲恸。而真到人物离别时作者仅仅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十一个字来写别离时人物的情态,更显得”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在离别之后,词人借酒消愁,酒醒后孤寂和凄凉更是蜂拥而来。依依杨柳枉自多情,昨晚没有留住分别的脚步,此时却更人想起送别时的离怨。可谓”黯然X者,唯别而已”。

三、《雨霖铃》之法——奇章秀句精巧思

柳七郎此词与其他离别词相比,除了胜在感情,更胜在技法。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有染”。词开篇寥寥几笔,无一”情”字,却字字含情,句句含情,用极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场景。上阕句句都在言情,却无一语直接言情,只是在染。

而下半阙”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笔锋一转,直接点出离别冷落。点染之间无他语相隔。正如《六十一家词选》中说的那样:”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此词极尽慢词渲染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描摹了一对情侣的离别情态。柳词因有这种精堪的描写艺术,故使得他的词能够雅俗共赏。

柳永的专力填词为宋词的发展开创出了新的局面,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无怪乎当时柳永深受大众的喜爱,达到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而《雨霖铃》一词正是柳永”变旧声为新声”代表作。

参考文献:

[1]姚玉光.别有一番滋味是离情——柳永《雨霖铃》艺术新解[J].名作欣赏,2010(13):20-22.

[2]刘永亢.黯然X,离情正苦——赏析柳永《雨霖铃》 [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09):119.

[3]陈华.从《雨霖铃》看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20-22.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雨霖铃是柳永最经典的一首词,看起来平白自然,却是千古名篇,宋词代表作。

三月,正是满山桃花凋零的时节,山麓缓缓驶来落魄不堪的队伍,骑着枣红色高头大马的将军默然注视远方,身后沉默的金銮缓慢的摇摇晃晃。霎时,风雨乍起,苦雨淅沥,雨滴打在金銮的前悬挂的铃铛上,清脆的X随着飘摇的雨声回荡。独坐金銮内的唐玄宗,听雨声,听X,念起了缢死马嵬坡的杨玉环,一时之间,往事涌上心头,百感交集,作《雨淋铃曲》,遥寄哀思。

岁月变迁,物换星移,王朝更替,那大唐盛世已经成为昨日烟雨,那前朝的皇帝与贵妃也成为史书上的字眼,而那《雨淋铃曲》传到后世,便成为了词牌名《雨霖铃》。

人世间最伤痛的事,莫过于生离,莫过于死别。

不同于唐玄宗于杨玉环的阴阳相隔,那日的柳永柳三变,经历的乃是一场天各一方的生离,便有了传唱千年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深秋时节,渡口边,萧索的柳树上,几只秋蝉断断续续的鸣叫,引来一场缠X绵的秋雨。

雨落河面,波纹层叠,将要离去的柳永,站在岸边,一往情深的凝望着将要分别的恋人。紧握着恋人的手掌,感受着熟悉的温度,千言万语堵塞胸口,不知从何说起。还想再停留片刻,只是那撑住竹篙的船家,不停的催促,天要黑了,快快走吧。

秋风萧瑟,秋雨凄凉,更增添了悲伤的情绪。

一粒木舟,顺水而去。柳永回望着那身影渐渐模糊的恋人,又看向前方雾气弥漫的流水,拿起酒杯,痛饮一口,醉倒船头。

一X来,又会身在何处呢?

一次离别,究竟要走多少年呢?

无人能告知柳永答案,也无人能倾听柳永心中的离别之苦。

“离别”,当轻描淡写的讲出这两个字,又是否知晓,这寻常字眼,承载了古往今来多少X怨女的欢愉与悲痛?

那一年,安史之乱过后,天下大势日趋稳定。战乱之中,死去了多少将士、官员、百姓……唐玄宗并不知晓,他只知道,自己永远的失去了那醉酒后仍然千娇百媚的杨贵妃。这一次离别,终生无缘再见,唯有夜深人静之时,在梦中追忆那一段相伴的时光。

今夕一别,一别永年

百年后,柳永在渡口边,告别了自己恋人。史书上没有说明,这一次离别,是否有重聚的那天,更不知晓重聚之日,究竟过了一年、五年、十年……还是一辈子呢?

若这一次离别,便是这一辈子,最后一面呢?

每个人都会经历离别,要大声的道一声再见,要满含热泪的挥手告别,我们都不知晓,下一次相见,究竟是深夜的梦里,还是桃花盛开的二月……

其他网友回答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柳永一生放浪X,出入娼馆酒楼,眠花宿柳,在歌妓舞女中,X他郁郁不得志的人生。

与别人的寻花问柳不同,柳永在这些歌妓舞女中,付出了真挚的人间情爱。也正是他对俗世生活和情爱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他写的词更加深切感人。这首《雨霖铃》就是写他与情人的离别之情。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这个词牌,据《明皇杂录》云,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X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此曲本就极为哀怨,柳永用这一词调来写别情,尽情尽致,委婉凄恻。

词的上片写别时的情景。

黄昏之时,一场暴雨刚刚停下,秋天的寒蝉凄凄切切地叫着,此情此景,无不凄凉。

在这样的凄凉的晚景中,柳永与情人在都城门外的长亭设帐钱别,离别在即,再也没有往日那样的心情喝酒,内心无比留恋,江上兰舟却催促着离别。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千言万语,凝噎在喉,只有泪眼相顾,想离别之后,去路茫茫,再见何期。

词的下片写别后的情景。

自古离别最让多情的人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凄凉冷落的秋天离别。今夜酒醒,我会在哪里呢?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一个人面对着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此去一别,心爱的人不在身边,即使再遇上良辰美景,也在无心欣赏,即使内心再有千万种情意,又能和谁一同诉说呢?

柳永此词,不断用景色渲染离情,别时的凄凉晚景,渲染离别时的凄恻,别后的晓风残月,渲染别后内心的不堪,最后,别后经年,无心赏景,离别的哀怨再深一层。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此诗: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答者:谢小楼

其他网友回答

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以情动人,技法高超,沉着动人。

《雨霖铃》曲子的来历

《雨霖铃》的曲子是唐明皇李隆基所做,是他用来怀念在马嵬坡被刺死的杨贵妃的,所以音乐非常苍凉凄苦。

上片

上片结构近似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是起,“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是承,“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合。

“念去去”三句,把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的别离之情,转化为有如历历在目的画面,这种手法是由实返虚的高明之笔。

下片

下片呼应上片,也有起、承、转、合。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为起,但这不是泛泛而写,作者没有局限在一个人的离别,而是说自古钟情之人,没有不为离别伤心的,时当更是清秋时节,落木萧萧,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千古绝唱。那种与爱人别离的惆怅与忧惧,柳永真正地写了出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是一转,到结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一合,这种感情是X的,也是沉郁的。

小结

柳永的《雨霖铃》X景物、真感情,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有境界”,故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雨霖铃》?.jpg” />

与怎样欣赏柳永的经典名篇《雨霖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