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为何不早杀之?
优质回答:
依小说来讨论这个问题,魏延反叛之前夜做一梦,见自己头上长角,曾问费袆主何兆?费见魏延反心己露,没敢实告,告以吉兆,魏延信以为真。实则头上长角乃刀下用也。小说交待的很清,因诸葛亮怜其勇,不忍杀之。魏延属投机份子应是事实,多次主动反复无常被诸葛亮看透。相对来说刘备对魏延要好一些。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大家始终把诸葛亮放在魏延的对立面呢?就没有人觉得这样的分析太草率了吗?
其实,诸葛亮从来就没有认为魏延会反,他临终前做最后一次努力去保护魏延,但没有成功。
今天给大家讲讲魏延之死的真相,从史料中咱们抽丝剥茧地还原一下历史的真实面貌。
魏延在荆州时归附刘备,后跟随刘备入川,在平定川蜀的过程屡立战功,他的才能受到刘备的欣赏。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大战,魏延也随军出征。
获得汉中后,刘备力排众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让魏延担任起镇守汉中的重任。
刘备征吴兵败,忧愤中身死白帝城,留下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正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汉内政不稳,四面受敌,当此“危急存亡之秋”,诸葛亮纵横捭阖,魏延忠于职事,撑起了艰难的局面。
诸葛亮对魏延仍然非常倚重,并让他建功立业,得以提拔。而魏延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这样的升迁,除了魏延自身的能力,难道没有诸葛亮在背后大力支持的功劳?
当蜀汉经过诸葛亮的苦心经营,元气渐复,兵精粮足,北伐大计就提上了日程。
诸葛亮与魏延之间有矛盾吗?有,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但这仅仅是两人在军事观点上的分歧。魏延的“子午谷奇计”和诸葛亮的“平取陇右”在战术上的区别是正奇之别,但从战略上大不相同,诸葛亮的着眼点是陇右,魏延则胃口很大,想将长安以西地区全部纳入囊中。
大家现在可能仅仅是从军事角度上考虑问题,但要从政治角度剖解实质,其实就是“蚕食”和“平吞”的区别。
以蜀汉与曹魏相互间实力的对比,大家应该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哪种战略更加实际。再不懂军事,也应该知道德日的惨痛吧?
但至少,我们可以发现,魏延是个有战略头脑的帅才。但从“子午谷奇计”中,我们也应该能够知道,魏延的政治眼光实在是太过浅短,而这个弱点最终害了他自己。
虽然魏延有缺点,但他的军事才能仍然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在诸葛亮率兵北伐的历次战役中,魏延依然是诸葛亮最为信重的大将。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委以重任,魏延也不负期许,屡立战功。不仅郭淮、费矅,甚至魏国名将张郃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在北伐中耗尽了他的心血和生命,折戟沉沙五丈原。
诸葛亮临死前,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大军回撤也做出最后的安排。诸葛亮是这样安排的:杨仪主持退军事务,费祎和姜维参与和辅助,魏延率部在最后面断后,姜维次之,主力部队随杨仪先走。如果魏延不服从,其他人就自行出发。
很多人凭借诸葛亮的这个退军计划,认为诸葛亮对魏延不信任,导致了魏延最终死亡。
为什么就没有人替魏延来反省一下呢?动动脑子,如果你是诸葛亮,会怎么安排临终前的军事?难道要把英勇无敌的魏延召回来,托附以军国大政,主持退兵事宜吗?
是不是以为让杨仪主持大军撤退是件好差事?大错特错了。主持大军撤退绝不是件好差事!
咱们先来看看杨仪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三国志》中有杨仪的传记,我们发现,杨仪与魏延一文一武,但性格很相似,都恃才傲物,器量狭窄,对下属还不错,但对上级不服气,和同僚也处不好关系。
魏延也是这么个性格,所以两人针尖对麦芒,合不来。诸葛亮在世期间,也对两人的不合非常头疼。诸葛亮的处理办法是让费祎从中调节,维持着军政事务的正常运行。有人说,难道不能让魏延来主持退军事宜吗?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蜀国当年就可以结束了。
其实诸葛亮没有让魏延参与主持退军,而是让他率军断后,是诸葛亮最后一次阻止魏延轻率地踏入险恶的政斗漩涡。
如果魏延稍微有一点政治头脑,只要能认认真真地把断后的事情办好,保障大军安然返回,从此以后,他就必然成为蜀汉军方的第一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继承人。
在当时,无论军功,级别,资历,还是军事素养,在军队中的威望,魏延还有对手吗?能不被后主刘禅重用吗?
真以为诸葛亮让杨仪主持退军,就是托附重担?想得太简单了。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身后事,他的接班人是蒋琬。
而杨仪呢?其实诸葛亮只是在使用他的才干,对杨仪,诸葛亮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原来,所谓的主持大军撤退的虚名,只是“从容而已”。
诸葛亮计算得很深啊,接班人是蒋琬,后军师是费祎,姜维掌握着军队,魏延断后,而杨仪除了挂了个临时性的虚名,一无所有。
刘禅心领神会,把杨仪“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完全削权了。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魏延能不能做这个撤军的主持人?诸葛亮是不是在保护他?就魏延这种浅薄的政治头脑,如果再让他去做退军的主持者,死是迟早的事,只不过是被谁弄死而已。
再看下面这段记载:当得知魏延发X变,蒋琬迅速“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走了没多远,魏延被杀的消息传来,蒋琬“乃旋”,立即返回成都。
蒋琬为什么不与杨仪会合,一齐南返呢?蒋琬想干什么?
魏延已死,蒋琬要对付谁,该明白了吧?
但魏延这个政治X,看看他干了些什么事: 魏延劫持和威胁费祎,烧绝了栈道,甚至还率部阻截本军。
大家说,魏延这种性格和政治头脑能代替诸葛亮撑得起蜀汉的江山吗?
都说魏延“善养士卒”,结果被X到阵前一通喧呼,部下就全都跑散了。
不仅连自己的部曲人马都不跟着他,连朝中也没人替他说好话:蒋琬和董允肯定不可能为魏延说好话,魏延这个冒失行为,正中人家的下怀,就怕弄不死你。
魏延之死,确实非常可惜,是蜀汉军方的重大损失,但确实怪不得别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的所作所为,“作乱”这两个字是绝对逃不掉的。
在某些时候,其实什么都不必争,才是真正的上策。主持退军不过是个临时性的X事务,到了成都就结束了,也不知道有什么可争的?
魏延因“争”丧命,而杨仪呢?后来也死在了“争”上。
就魏延这种政治头脑,也就是诸葛亮比较宽宏,还能一直容忍着他。如果要换了司马懿这种人当主帅,魏延足够死七回了。
其他网友回答
魏延是刘备的人,魏延对刘备毕恭毕敬,跟随刘备多年,从来不敢顶撞!!
对刘备,他说出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据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豪言壮语!!
魏延在刘备身边,一直都属于心腹大将,刘备非常重用他;魏延自己也很尽心尽力,镇守汉中将近十年,寸土未失!!
诸葛亮X以后,主要是培养自己的势力,比如他向刘禅推荐的人,都是费祎、董允这些自己人;在前线,都是与姜维、马谡、杨仪等人走得最近;就好比街亭之战,他宁愿派没有战斗经验的马谡统领大军,都不愿把前线控制权交给魏延!!!
所以!魏延,反与不反,在诸葛亮的眼中,他都必须死;因为如果魏延不死,他培养的那些人,都不是魏延的对手!!其实魏延哪有什么反心,到死都没有背叛蜀国!!他完全有投靠魏国的机会!魏延根本就没有想到,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所有人都站在了杨仪这边;否则他会直接回汉中,整顿兵马,举大军去与杨仪开战,汉中囤军至少不下数万;绝对不至于带小股部队回去送死!!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早杀魏延!!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诸葛亮身边再也找不到比魏延更会打仗的将领了!没有魏延!他的北伐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有利用价值,且能受他抑制的人,他不会去杀!!就好比魏国司马懿,是一个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正史《三国志》里并没有题主说的这种事情。也就是说史书的记载明确了两件事。
第一,魏延没有X的心思。
第二,诸葛亮没有去猜测魏延到底有没有X的心。
然后可以观看历史上这件事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得病之后,便引领军队南还,发布一道命令,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军队可以按照原定计划返回。诸葛亮去世后,军中密不发丧,随后就发生了魏延和杨仪的争夺权利的事情。杨仪让费祎去试探一下魏延的心思。面对费祎的试探,魏延就说了一番话,他说:“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费祎试探完就骑马飞奔而去,魏延知道自己中计了,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北伐的大军都随杨仪慢慢撤回川蜀。
魏延知道了之后十分愤怒,他决心日夜兼程,要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回到成都,同时要阻隔杨仪回成都,于是他在自己撤回的地方和已经走过的地方,都把栈道烧毁,。同时魏延上表刘禅说杨仪谋反,没想到的是杨仪也X说魏延谋反。
刘禅知道了这种情况,心里也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去同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商量,他们是谁要X,究竟是怎么样子的情况,董蒋二人在这时候都担保杨仪,魏延在朝廷就完蛋了。于是魏延派人
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X在前抵御魏延。X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命令,都鸟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这就是事情的整个经过,魏延有勇有一定的谋略,但是说他要X倒不至于,魏延想争权倒是真的。
其他网友回答
马岱追上魏延并斩了,拼马岱斩的了魏延,其实魏延没有X的意思,争权倒有可能,孔明不杀魏延是惜才,杨仪到有降曹魏的意思,对费袆说了当年我要是投降了曹魏早飞黄腾了,后来费袆并把这话告诉了后主,后主才杀了杨仪,可见杨仪不如魏延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诸葛亮明知道魏延有反心,为何不早杀之?.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