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理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优质回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调校书郎,又授左拾遗。玄宗即位后,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岭南道按祭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X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娛,写了不少清淡捥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号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
此诗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与稍早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思念之时。
第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漫漫长夜,彼此不能见面。“竞夕起相思”,竞夕,通宵达旦,生起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写作者徘徊月下的思念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X太亮了吗?于是作者灭烛,可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作者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皎洁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得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作者仍站在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竞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X,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谓在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么赠给友人呢?我唯有满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饱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与。如何是好呢?我还是睡吧!或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日呢!诗到此突然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相思?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后面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其他网友回答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在《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中,这首诗排在第二。诗的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乡怀人的散文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到了中秋节,更是频频亮相于报刊,亮相于荧屏,甚至成了联欢晚会的会标用语。然而,遗憾的是,“海上生明月”往往误为“海上升明月”。 “海上生明月”一句,历代论家认为是“意境雄浑阔大”的千古佳句。人们吟诵着它,就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正从无垠的大海中腾涌而出,粼粼的波光闪烁通明,把天地之间映照成一片银色的世界。这里,“生”字堪称是全篇的诗眼,它点明了大海与明月的关系,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虽然和“海上生明月”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读音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它只是就景写景,大海成了一个地点,一个背景,和月亮的关系显得模糊。原诗中的那种壮阔、雄奇、灵动的气象因此大为减弱以至完全消失。这可以说是点金成铁的一个实例。 诗无达诂。也许在你看来,“生”字未必佳,“升”字未必不佳,那我们至少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引用必须忠实于原文。查张九龄诗作的各种版本以及历代诗歌的各种选本,从未见有作“海上升明月”的。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最爱三秋叶,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意是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 有远方的家人。
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海上升起的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家人,此时此刻正与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最爱三秋叶
其他网友回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我们如果想要理解一首诗,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那么势必要先从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入手。
一、张九龄:少有才名,仕途波折。
张九龄身为开元盛世的最后名相,自有其过人之处,他出生官宦世家,自幼聪敏,少能属文,及第进士可见其才学非同一般。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青年时期,初露锋芒,任人唯贤,也因此与当时宰相姚崇产生矛盾,后于开元四年秩满辞官,于开元六年,重归X,但是开元四年到开元六年之间他并没有闲着,他在修路,修大庾岭路,但是重归X后,也并非一番风顺,相反才是波折仕途的开始。
二、创作背景:惨遭排挤,罢黜荆州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遭李林甫诬陷排挤后,被罢黜荆州任长史,在远离家乡,自身仕途遭挫,难免彻夜难眠,再加之触景生情,咱们普通人尚且难免会发出感慨,也就不难理解一个少能属文的天才,可以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三、诗词赏析:思念之情,开篇而起
在我们大致了解了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之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到诗篇中,去穿越古今长河,体悟作者的感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开篇第一句,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句子。意境广阔雄伟,一望无垠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虽天涯海角不能相见,却可以共同欣赏这一圆月。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对于一般人来说彻夜的月色,是与早已入睡的他无关的,但是对于分别的亲人,因为相思而难以入睡,长夜漫漫,对于相思之人确实“竟夕”。一个“怨”字将相思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至。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两句通过对细节的描述,巧写出彻夜不眠的事实。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难眠之际,实在没有可以相赠的,只有这满手的月光。可这月光又如何相赠,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相聚。这句诗构思奇妙,意境幽远,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X,揽之不盈手”的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网友回答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贬宰相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公元676一740)是唐朝有名的贤相之一,贬官了,就政治理想方面受到了大大的挫折。晚年的张九龄在荆州。继承”楚辞”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了这首”望月怀远”,通过怀念远人,以寄寓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指远地的情人,自屈原以来,美人香草,并非实指多是寄托,其中包括X时代君臣之间的契合。
诗写得与淡而有致,韵远而有神,开头一句,”海上生明月”,起到多么遥远。没有写”望月”,而望的神情,隐约可见,从遥远的大海那边升起了圆圆的月亮,这多么广阔的空间,给下句以充分可周旋的余地。”天涯”俩字,接得很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设想远隔在天涯的,被怀念的人必然在怀念我,而也在望月,所以说”共此时”,一下把俩地牵合到一个共同点上 ,就是”月”。三,四句是补充,在这团团满月之夜,情人相隔。各在天涯,使人感慨,月圆人未圆,这就是”怨”。”遥夜”,即长夜。”竞夕”是整个晚上。”情人怨遥夜”是倒装句,意思是情人在漫长的夜里产生哀怨,下句就说通宵望月而引起相思。在这愁怨中表现心绪翻腾,这两句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和诚挚的态度。五,六句,夜深了,当空皓月。破窗而入,诗人独坐已久,想灭烛而睡,可是看到皎洁的月光,就怀念着远方,睡不着了。离情别绪,更加无法排遣,只觉得碧空中满月的光辉,格外的招人怜爱。.开门外出,徘徊在天宇之下,又不知站了多久,月下的露水,沾满一身,衣襟上也润滋滋的了。这是一个不眠的夜晚,被描写的时而室内,时而室外,坐立不定,无限彷徨。每个字都扣住了”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心情。这依然是缥缈的追求,碧天明月,可望而不可及,正如远方的情人,尽管怀念,又怎能会见呢?这时的千情万意,也正如月亮的光辉,虽然弥漫于周围,但是捉不住,摸不着的,晋诗人陆机的诗句:”照之有X,揽之不盈手。”.张九龄的月下怀思,也产生了同感,所以化用了古人的诗句,写出了”不堪盈手赠”。内心诚挚的感情也和月亮一样,不能X在手中送给远方的情人,于是越怀念就越惆怅了。只能寄托于梦境,在非现实的梦境中,寻找相会合的时机吧。”佳期”,指情人相会的时刻,”还寝梦佳期”,是追求不得,出现迷离怅惘的心情。然而依然是热情的执着。
所以说这不是情诗,而是抒发政治上的感遇,表示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某些理想,虽然在执着,然而却渺茫,这必然的是悲剧。因为在X时代的政治家,只能寄希望于”哲王”(好皇帝)。从屈原开始,他们的遭遇都是”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离骚)那么一切追求,都成了梦境了。
这首诗情调清新,意境明朗,充满X绯侧的相思情意,而不流于伤感,所以说语淡而情深。.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理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