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秋天的怀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体会?
优质回答: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于1981年的一篇回忆已故母亲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
母爱,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秋天的怀念》用了最为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最强烈的情感,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作者娓娓叙述着一个坚毅伟大的母亲的爱。
史铁生命运坎坷,1969年下乡插队,所去的是革命老区延安,可以想象,母亲在北京是怎样担忧千里之外的孩子。不幸降临在三年后,史铁生瘫痪回到北京,后来病情加重在家修养。接二连三的打击,史铁生情绪变得忧郁而且容易暴怒,正是在这样艰难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母亲肝病也日益严重,经常因为疼痛整夜无眠,可是在史铁生面前,母亲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痛楚,她用自己无私的爱,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着孩子,努力避免因自己一不小心带给孩子负面影响。直至生命终了前一刻,母亲依然惦记着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难看到母爱对作者的影响。正是这种爱,作者对待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体验和信念。文章没有写悲天悯人,有的只是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一个字里,都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即便写秋,也暗合悲悯;写北海的菊,也喻示其高洁坚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种厚重的意蕴,使文章超越了悲壮与痛惜,将母爱升华成一种壮美!
壮美的母爱,作者没有记叙母亲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母亲心里无时无刻不在的念叨:“我还有生病的儿子”,“好好儿活”!母亲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整天如祥林嫂般絮叨着命运多舛,有的只是母亲踏实的“做”,如果可以,我们说,史铁生的顽强意志,绝对“遗传”自他伟大的母亲!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思考人生,思考爱,文章没有刻意雕琢,平实中尽显真情与生动。正如《秋天的怀念》,作者将散文的抒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真而意切”,正是生活,历经沧桑和磨难的生活,才能产生如此这般尽显真情的平淡。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秋天的怀念》读完之后你有什么体会?.jpg” />